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涨知识了!)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故事背景:
端午节,也称为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传说起源于对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
屈原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对楚国的忠诚和才华备受赞誉,但由于政治斗争和诬陷,屈原最终被流放。在流亡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离骚》等抒发离愁别绪的诗篇。
投江自尽:
据传说,屈原在楚国被流放后,对楚国的腐败和内乱感到痛心疾首。当楚国被敌国攻陷时,屈原因深感世道之不公而感到无法容忍。于是,在公元前278年的端午节这一天,屈原抱石投江自尽,以抗议腐败和表达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之情。
鱼虫和端午节活动:
传说在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防止江中的鱼虫伤害他的尸体,纷纷划船下水,撒入米团喂鱼,以转移鱼虫的注意力。此外,为了避免屈原的魂灵受到伤害,人们开始制作粽子,并投入江中,希望粽子可以吸引鱼虫,保护屈原的魂灵。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项传统活动。据说,赛龙舟也源于人们划船下水的传统,希望以此赶走江中的鱼虫。现今,端午节的龙舟赛成为一项热闹而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人们通过划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纪念屈原,并加深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总体而言,端午节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传说中的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融入了人们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怀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使得这个节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