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的副业变现(斜杠青年议论文800字)
“有趣的灵魂总会相遇,
更好工作/更好生活,做斜杠/不躺平,
欢迎进驻斜杠宇宙!斜杠青年快上车!”
近日斜杠青年孵化与综合赋能品牌“斜杠宇宙”的一则招聘信息引爆斜杠圈,让广大斜杠青年终于有了找到组织的归属感与安全感。诚然,伴随斜杠一族人数的日益增长、影响的日渐提升,对于斜杠人群的价值服务与赋能却严重滞后甚至缺失,亟待改善。
近年来,斜杠青年这个词越发频繁的出现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副业刚需、跨界达人、转行达人......我们把像他们这种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人群,统称为“斜杠青年”。
什么是斜杠青年?
那究竟什么是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怎么才能称为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SLASH”一词最先出现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所著的书籍《双重职业》,来形容那些自由职业者。后来传入国内,汲取本土特色精神,“斜杠青年”应运而生,用来指拥有多重技能和多种身份的人群,简单来说斜杠青年的副业变现,Slash(斜杠)就是多重职业者的代名词,代表着拥有更多的技能/更多的阅历/更多的故事。
next,for example:
白天你是个看文献、写论文的秃头研究僧,空闲时间又化身写文字的排版青年,休息的时候可能又变身为居家五星大厨,偶尔还能打扮一番出去炸街顺便接个街拍……这“研究僧/写手/大厨/model”的多重身份,就是对『斜杠青年』的生动诠释。
再或者说,就像达芬奇一样:
随着多元生活的概念逐步走向大众视野,“/”不再是他们用来区分多种职业能力的符号,而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追求,一种更好工作、更好生活的精神与态度。
再不斜杠我们就老了
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
还有什么永垂不朽呢
错过的你都不会再有
——李宇春《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也许李宇春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是一些人的青春,那年的《超级女声》更是回不去的记忆,你怀念的到底是那年的《超级女声》,还是那年的人,那年的事,那年的无忧无虑。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边界”即“枷锁”。这里的“边界”指的是个人身份、所学专业或职业岗位的思维固化。正是由于年轻人对于个人人格认知的无“边界”现象越来越明显,再或者说,淡化社会生活中所处“边界”感的客观需求越来越强烈,才拥有了“斜杠青年”这一愈发健壮的群体。
他们或是学生,或是老师,或是职场精英,或是科研人员,你能想到的一切,都可以是斜杠。他们主张:“天造之才,皆有其用”,人人生而不同,人人皆有价值,人人都是独特的多彩存在,人人皆可迸发自我不一样的光芒,自己本就是自在、有趣、美好斜杠人生的创造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认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迭,激烈的竞争促使青年人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不斜杠即淘汰’的快速变化的社会。”
再不斜杠我们就老了,快把那些自己珍藏已久的小勇敢,统统“斜杠”出来吧,做斜杠,不躺平!
斜杠青年请归队,快上车
如果生活是一场电影
那么每个人都饰演着不同的角色
当按下生活的播放键
斜杠青年闪亮登场
斜杠宇宙运用而生
或许真正的斜杠青年,是能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拥有强大创造力及各领域高水平技能,且能得到证明自己价值的最大变现的那一种人。而不是那些嘴上说着要变现,盲目追求多元化的学习,做各类兼职,从事着几乎毫无关联的其他职业。
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斜杠,更准确的讲是不知道如何做高价值的斜杠,在成为斜杠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成为斜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状况?如何让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然成为带来更好收入的载体?如何兼顾斜杠的各个职业与身份?如何做到工作与生活的完美平衡?如何找到自己存在、努力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斜杠青年的副业变现,在成为一名斜杠青年之前,首先要找到属于你的组织,你的大本营,你的斜杠宇宙,这样在加‘杠’时,你才能有更多可能性!
斜杠青年集结完毕,
别“YOUNG”人生,蓄势待发,
一起焕燃起航,开启自在的斜杠人生!
斜杠宇宙,一个自定义为“斜杠人生创造者”的新生物种,致力于为渴望拥有多元职业身份、追求自在生活体验的斜杠人群打造能够平衡工作与生活的“斜杠宇宙”,竭力于为用户提供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的工作与生活定制方案,成为斜杠青年大本营。能否让斜杠青年满意,能否让斜杠青年更好,还要斜杠青年们自己给出答案,我们拭目以待。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