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头条和今日头条有什么区别(今日头条与微头条有什么区别)


微头条和今日头条有什么区别

凭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12月17日,年度大戏“我是头条·2017今日头条年度盛典”玩出新花样:郭德纲、张一山、杨颖等26个“年度头条”榜单获奖者,是通过相关文章的阅读量、深度停留、相关短视频的播放点击、搜索行为等多个维度计算得出。粉丝用户真实的关注度和态度,成为此次评选最重要的指标。

在这场始于12月2日的“推爱豆上头条”明星与粉丝互动活动中,蕴含着今日头条的战略转向——从智能推荐走向“智能社交”时代。毫无疑问,基于算法的智能推荐,奠定了今日头条在科技领域及新闻平台的“优等生”地位。那么,智能社交是否能再次成就今日头条,使其成为社交平台又一“新霸主”?

微头条和今日头条有什么区别

由无到有的社交功能“进化史”

很多人对今日头条张一鸣近期喊出的“智能社交”颇感意外。以至于他刚宣布该战略后没几天,有资深科技记者调侃其他平台的不爽:我刚跟着你改成个性化推荐!张一鸣则转发并回复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事实上,今日头条做社交的野心,并非一朝一夕。在其近一两年的功能迭代中,社交功能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2016年4月7日,今日头条推出“头条问答”。借助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算法优势,其优势是能更好地自动匹配问题和内容生产者。该功能于今年6月升级为“悟空问答”,其投入和推广力度空前,致力于打造成一个为所有人服务的问答社区。

一年后,今日头条又上线“微头条”。这被很多人认为是对标微博。之后,今日头条花重金邀请各类头部大V。数据显示,目前已有包括吴京、郭德纲、陆毅等明星,以及和菜头等在内的明星名人大咖超5000人入驻。张一鸣宣布,今年将推出“千人百万粉”计划,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大V。

而大背景是,自2015年资本寒冬以来,社交创业成为重灾区之一,大量社交项目陷入增长瓶颈,用户活跃度衰减,盈利艰难。也正因此,不少人并不看好今日头条的此次社交布局。

有评论者认为,头条用户多为智能分发信息的接收者,缺少传播、评论的动力。不过,笔者通过对比陆毅、郭德纲等在微博、微头条上的账号发现,尽管他们在微博上的粉丝量是微头条上的数倍,但评论数、转发数不仅相差不多,不少时候微头条的数量更大。

前段时间支付宝微博小编和微头条小编“约战”,比拼谁的评论量多,最终粉丝为74万的微头条账号,评论数突破14万条。而有着1249万粉丝的微博账号,只收获了7000条评论。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智能社交的高效。

微头条和今日头条有什么区别

不管外界评论如何,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今日头条已经初步完成了一部从无到有,从弱渐强的社交功能“进化史”。由此,其在社交上的战略布局便不足为奇了。

新“攻城锤”:缘何祭出智能社交?

眼下,社交头部平台已相对固化,微博、微信、陌陌等领军地位较难撼动。有观察者认为,微信主打熟人社交,陌陌主打陌生人社交,而微博则属于泛社交,是知名大V、明星发声最佳利器,以及快速发声和短讯息最适宜的场景。如此看来,似乎每个场域都有强劲对手,初具社交基因的今日头条,其智能社交优势在哪?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试做分析。

技术“加持”,社交更高效。 张一鸣在多个场合强调,今日头条不是一家媒体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智能社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大大提高明星、内容创作者等与粉丝之间的连接速度,使两者之间的互动更高效。以明星为例,通过智能分发和智能社交,他们在微头条的平台上可以更轻松、更精准地获取粉丝。而对用户来说,机器将通过深度学习其阅读记录、兴趣、搜索行为等,为其精准推荐并快速找到自己的“爱豆”,进而发生微头条关注、互动交流行为。

用户量、活跃度等优势天然。 用户和日活量是社交平台的基础,有了它们不一定能做成社交,但没有它们则不可能做成社交。数据显示,今日头条总日活用户超过1亿,单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76分钟;头条号总数超过120万,平均每天发布50万条内容;旗下短视频产品日均总播放量过100亿;微头条各类认证用户超8万个……由强大的用户量和活跃度带来的天然优势,奠定了今日头条进击社交领域的底气和自信,也为其“智能社交”赋能提供基础。

平台产品多元,生态更丰富。 虽然在社交领域,今日头条是个新闯入者,但其产品本身更多元、聚合度高,信息海量且内部连接能力明显高于已有社交平台。

以郭德纲为例,他在微博上的账号主要有“主页、微博、头条、相册、聊天、他的热门”6个功能条,其中仅“头条”是非郭德纲发布但与其相关的信息,“聊天”则为粉丝群推荐;在微头条上方并列有“动态、文章、视频、发布厅、矩阵、频道”6个功能条,“频道”中又包含“微头条、文章、视频、问答”,均为非郭德纲发布但与其有关的信息。也就是说,郭德纲的粉丝只要关注了郭德纲频道,就可在这里阅读到今日头条上与他有关的所有信息。在今日头条的社交生态上,可以说集合了动态更新、文章发布,相关新闻流、视频流、问答互动等多种功能,显然更具丰富性。这对提高用户使用时长、用户黏性及互动性等大有裨益。

微头条和今日头条有什么区别

郭德纲微博账号功能条

微头条和今日头条有什么区别

郭德纲微头条账号功能条

由此,即便在社交普遍看衰的当下,作为社交媒体的2.0时代,今日头条借助智能分发和粉丝分发相结合的智能社交,依然颇具胜算。

粉丝变现,内容创作者的新生意经

除了利用明星对粉丝形成强大的聚集效应外,内容创作者对任何一个内容分发平台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为了吸引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等各显其招,不惜重金奖励。

但内容变现并绝非易事,光有数量庞大的阅读量远远不够,只有真实的粉丝、高质量的互动,才更具变现价值。

在今日头条平台上,我们已经看到粉丝变现的诸多模式,如“坤哥玩花卉”通过内容电商将十万流量做成了十万流水的进账;“清晨录音棚”通过不断的内容曝光吸引大量客户;“耳科赵医生”则借助知识分享产生粉丝认同,有一半病人来自头条号粉丝等等。

不过,张一鸣在今年头条创作者大会上透露,今日头条的粉丝红利刚刚开始。基于算法和智能社交的推荐机制,将帮助更多头条用户获取粉丝。这从其重点打造的两大平台:悟空问答、微头条,可见一斑。“上头条,涨粉丝”成为其最响亮的口号之一。

笔者认为,智能社交将为内容创作者带来的最大红利,恰恰是粉丝。这也将使内容变现更具有普惠性,而不仅仅集中于少数头部内容创作者。目前微头条和今日头条有什么区别,大多数内容创作者主要通过“流量—粉丝—付费用户”实现内容变现。显然,粉丝变现的通道优于流量。

这是因为基于流量的内容变现,主要是广告分成、平台补贴等,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且与平台支持力度大小密切相关,内容创作者多少有点“靠天吃饭”的无奈。而基于粉丝及沉淀后付费用户的内容变现,由于粉丝对内容创作者有更强的黏性和认同,缩短了变现链条微头条和今日头条有什么区别,粉丝更易产生付费行为。也正因此,这能社交带来的粉丝红利,将大大内容创作者提供更多新的生意经。

此外,今日头条丰富多元的平台生态,也将增加内容创作和和粉丝之间互动机会,丰富互动方式,进而提高黏性和信任度,沉淀更多付费用户。再加上对智能社交可预见的巨大投入及推广宣传,也将对内容创作者产生巨大吸引,进一步完善其社交生态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