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大萧条已成定局(未来三年大萧条已成定局)
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已经造成了两百多万人确诊感染,十多万人因此丧生。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几乎已成定局。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更是坦言,当前的这场经济衰退已然等同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而不再是诸如2008年那样的衰退。不同的是,90年前的那场大萧条从1929年的股市开始爆发,历经三年才在就业市场和产出结果上有所体现,而这次却只花了短短几个月就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萧条。在美国,人们对短期的预期变得悲观,而短短几周时间内,美国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就突破千万,创下历史新高。而在2008年经济衰退过程中,美国总共才损失880万个工作岗位。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预测,到今年夏天, 美国的失业率可能会超过20%,乃至更高。若然如此,人类将再次经历一场大萧条。
经济上的衰退是一种企业普遍变得无利可图的状况,而一旦造成众多企业倒闭和大范围的失业,就会成为更为深广的经济萧条。当萧条来临时,很难有哪家企业可以独善其身。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各个国家深度参与全球分工体系的时代,那些实力最强大、管理最完善、资源在全球的配置做到了最优化的跨国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而经济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富有者不得不依靠储蓄生活,原本状况一般的人们仅能维持生计,而过去就要依靠救济才能生存的人则可能会遭遇灭顶之灾。总之,正如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所说 :“萧条几乎是一种全体性的贫穷,对有些人来讲是相对的,对有些人来讲则是绝对的。尽管这种贫穷对于社会整体来讲是短暂的,但对于数不清的个体来讲,这种悲剧却会持续很长时间。”
那么,衰退和萧条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伦敦经济学院的金刻羽教授谈及眼下的这场经济衰退时明确地把它定义为全世界正在面临的类似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的前景,认为其严重程度是 2008 年经济大衰退的数倍之多呢?其实,衰退和萧条只是不同程度的经济滑坡的代名词,它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标准的定义。我们从历史上来认识一下这两者的区别吧。
我们对经济的认知是伴随着人们对经济的测量指标而建立起来的。在宏观经济学的鼻祖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936 年写出那本旷世名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时,人们对于经济的认知仍然是模糊的。当时有一批优秀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为衡量经济表现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批学者创立了著名的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 (NBER),领头的学者有卫斯理·米契尔和西蒙·库兹涅茨等,他们也以对经济的度量和经济周期的研究而闻名后世。商业周期或经济波动这类衡量经济增速的现代概念,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经济衡量指标的出现而奠定下来的。库兹涅茨就因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34 年,库兹涅茨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报告中使用了国民收入这个概念来追踪经济活动。如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就是从那里蜕变而来,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它还不是世界各国采用的标准方法。
有了 GDP 这类衡量经济产出的概念,经济学家就可以回过头去计算此前的滑坡所带来的经济损害了。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研究表明,19 世纪一共出现了 18 次经济衰退,6 次恐慌。从 1873 年 10 月到 1879 年 3 月,美国经历了一场长达 65 个月的 GDP 收缩 期,这被称为“长期萧条”。与之相比, 1929 年到 1933 年的大萧条持续了 43 个月,并且萧条遍及全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经济衰退。
在 19 世纪之前,或者说工业革命尚未完成之前,人类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非常缓慢的,除非天灾人祸,几乎谈不上有衰退的现象发生。19 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初步完成,土地价格由盛而衰,恐慌这个词就被发明出来,指的是造成巨大崩溃的投机性经济阶段。在整个 19 世纪未来三年大萧条已成定局,人们一直使用“恐慌”这样的名词来指称今天的萧条情景。政府官员认为他们需要一些不那么让公众警觉的名词,就这样,衰退和萧条就取代了恐慌,而变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滑坡的代名词。萧条一般指经济收缩的幅度较大,持续的时间较长。我们用美国以往的 6 次衰退和6 次萧条进行比较,就可以对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我们用下面这两张表格来表示 :
从这两张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 6次衰退中,GDP平均降幅是 2.5%, 持续时间平均为 12 个月。而在 6 次萧条中,GDP 平均降幅是 28.5%,持续时间平均为 20.5 个月。在美国历史上论 GDP 降幅和平均持续时间,1929 年到 1933 年的大萧条并不是历史之最, 但却被冠以“大萧条”之名,其原因大概与这场萧条造成的全面衰退令人记忆深刻有关。无论是专业的经济学家还是职业的投资人,都把当前的经济状况与 1929 年秋天,也就是与大萧条即将到来的经济形势相比,从而预期未来的经济衰退情况。时至今日, 这场因新冠病毒引发的经济萎缩已然波及全球,世界经济陷入普遍衰退的风险。
无论是衰退还是萧条,都具有几分神秘性,许多时候它们的爆发毫无征兆,往往是前一刻还是鼎盛的经济繁荣期,之后就陡然陷入困顿。1837 年经济衰退时,一位叫弗兰德·培根的牧师这样写道 :“许多就在几天之前还回荡着机器轰鸣声的大型工厂,现在寂静得有如一座废弃的城市。众多人为之努力工作,期望以最快速度完工的许多公共改良工程都已经中断, 处于未完工状态,就像打了无数胜仗的征服者突然被打败一样。贫穷就如同一个带着枪的士兵,正站在成千上万家庭的门口 ;而就在几天前,日用品行业还为人们每天的舒适生活提供着充足的商品。”在 1929 年到 1933 年 大危机时,美国从 1919 年到 1929 年 的十年繁荣时期演变成大萧条的经济危机,造成数百万人失去工作,成千上万人流离失所。1929 年股市崩盘后的三年里,美国 GDP 下降了将近一半, 普通美国人的财富大幅缩水,整个 20 世纪 20 年代积累的财富完全消失。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 一,他曾这样描写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大萧条 :“那是一个糟糕的、问题丛生的时期。历史上从没有过这样的十年,没有过十年间在如此多的方面发生这么多事的先例。猛烈和动荡的变化不断发生,重新塑造了美国的面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重建了美国政府。”这位 196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说 :“股票市场崩溃后,工厂、矿山和钢铁厂通通关门,然后, 人们什么都买不起,连食物都买不起。”萧条总是突如其来,萧条到来时,不是土地不再肥沃,更不是矿藏已经被开采净尽,也不是工厂经营不善, 更不是人们不愿意工作。只是突然间需求消失,人们变得普遍贫困。人们不是不想购买,而是没有足够多的钱;为什么没有那么多钱,是因为厂房和机器都在闲置。由此可见,萧条的真正神秘之处,不在于经济表现的反差性对比,而是它的形成原因。
有趣的是,经济学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周期理论,对于大萧条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欧文·费雪更多地把大萧条的原因归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透过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 20 世纪 20 年代, 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农业一直没有从第 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衰退中完全恢复过来,尤其是农民这个群体始终处于贫困状态,而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虽然看起来很高,但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之中,新机器的使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虽然几乎增加了 50%,但就业工人的人数却没有增加更多。作为基本消费者的工人和农民未来三年大萧条已成定局,已然出现消费疲软的情况。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也曾对大萧条给出过自己的解释,这就是所谓的迂回生产造成的消费延迟。20 世纪 20 年代分期付款这种赊销方法被发明出来, 分期付款增加了对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增加了工业部门对处于生产环节上游的机器设备的投资,最终消费品市场却难以容纳制造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最终产生了经济危机。而货币主义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则认为,在大萧条开始之时, 美联储限制信贷的做法很不明智,美联储本来可以通过放宽资金让银行满足日益增加的紧急提款需求,从而延缓储户恐慌。通过向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贷款,中央银行有能力遏制流动性危机,从而可以在第一时间防止银行破产。有趣的是,2009 年由两位杰出的计量经济学家理查德森和特鲁斯特利用密西西比州的两个货币政策区域——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和圣路易斯联盟储备银行——所推行的不同货币政策,验证了弗里德曼的理论假说。他们的结论证明,在大萧条时推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加深了萧条的严重程度。
衰退和萧条,是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开启的现代经济社会之后才出现的宏观经济现象,它内生于我们的经济结构,也与我们人类的本性息息相关。也许,面对它们,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学会与它们共生共存;其次,我们尽可能地研究宏观经济的规律,掌握把大萧条变成衰退乃至走向繁荣的秘诀,把衰退的时间缩短,把破坏性程度降到最低。
(叶星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李井奎为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