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品有哪些项目(新型能源产品)


项目1: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

项目2:高性能锂硫电池技术

项目3: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

项目4:高压储氢装备

项目5:天然气甲烷放散气的低温自动液化回收技术

项目一: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

1项目简介

储能技术是实现新能源高效利用和电网智能化的重要基础,中国储能市场累计装机规模达32.3GW,主要以抽水蓄能(30.3GW,占比95.62%,度电成本0.25元/kWh)和电化学储能(1060.8MW,占比3.70%,度电成本0.6-0.8元/kWh)为主。其中,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占比排名第二,达到4.0%(1277.8MW)。本项目针对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做专项研发,自主创新研发了大倍率、优异循环稳定、长循环的普鲁士蓝基正极材料,实现了原位生长、溶度梯度控制零应力、导电聚合物表面包覆高电压和长循环。在负极材料研发方面,重点就碳基负极和硫化物负极材料开展研究。

潜在应用:在现有电化学储能领域有突破性发展,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及快速检测方法对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优势:新型室温钠离子电池能够助力产业降本增效和提升安全性能。

项目二:高性能锂硫电池技术

1项目简介

作为一种高效的储能系统,从各种电子产品到电动汽车,再到电网规模化能量存储的扩展应用,锂电池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能源生态演变这一重要进程中。过去几十年锂离子电池(LIBs)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它的高成本和越来越接近理论极限的现状使得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在寻求超越锂离子嵌入的新型化学储能电池,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基于全新能量转化机制的锂硫(Li-S)电池摘得头筹的可能性比较大。

锂硫电池是以金属锂为负极、单质硫为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理论容量为1675mAh/g,理论能量密度高达2600Wh/kg,实际可实现的能量密度为500Wh/kg,并且单质硫对环境友好,成本低,储量大,符合电动汽车、空间技术和国防装备等领域对动力电池的需求。

潜在应用:

(1)淀粉为原料制备的多孔碳材料,改善电池制备工艺;

(2)铝塑膜包装成本低廉,作为电池外壳封装工艺简单有效,制备的锂硫电池性能优异。

技术优势:

(1)高导电载硫材料在正极中添加导电剂,改善硫的导电性问题;

(2)多功能粘结剂高粘结能力——抵抗充放电过程的体积变化,保证电极结构稳定;

(3)硫离子高吸附性——抵抗穿梭效应,延长循环寿命;

(4)软包锂硫电池制备采用铝塑膜作为电池外壳——三层结构。

项目三: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

1项目简介

2019年,我国碳排放量位居全球首位,高于世界第二美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0年,经过近10年的碳减排工程实施,我国碳排放量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总量仍居高不下。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是现阶段唯一能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在众多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中,化学吸收技术因其捕集效率高和适应性好,是目前最具大规模捕集二氧化碳潜力的技术路线之一。

团队研发的二氧化碳化学吸收技术,烟气适应性较好,技术相对成熟,自主设计研发的新型混合吸收剂具有高反应速率和低反应能耗的优点,针对大型工业企业二氧化碳吸收过程研发设计的低成本塑料填料塔在现有国际同类型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传热强化,在保证低成本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捕集效率。团队主导开展的工业示范项目已实现15万吨/年烟气二氧化碳捕集工程。在二氧化碳再利用方面,团队首创设计了二氧化碳矿化养护混凝土技术,针对传统水化凝胶材料提高了固碳率和强度,并解决了加气成品力学性能、钢渣、尾矿等固废的综合利用,以及实际养护时间、工况优化从千吨级到万吨级系统等关键问题。

潜在应用:

二氧化碳捕集和回收利用能够有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也能够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技术可联合国内大型传统工业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在开展企业碳减排工程的基础上,拓展二氧化碳下游产业的应用领域。

技术优势:

(1)自主设计研发的二氧化碳化学吸收技术烟气适应性好,技术相对成熟,已有工业示范运行;

(2)自主设计研发的新型混合吸收剂具有高反应速率和低反应能耗的优点,针对大型工业企业二氧化碳吸收过程研发设计的低成本塑料填料塔在现有国际同类型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传热强化,在保证低成本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捕集效率;

(3)首创设计了二氧化碳矿化养护混凝土技术,针对传统水化凝胶材料提高了固碳率和强度。

项目四:高压储氢装备

1项目简介

氢能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等国家重要战略规划的重点支持方向,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新一轮世界能源技术变革的重要路径。氢能应用的关键之一在于储氢技术,即如何实现安全、高效、经济的氢气储存。高压气态储氢具有设备结构简单、压缩氢气制备能耗低、充装和排放速度快、温度适应范围宽等优点,在较长时间内将占据氢能储存的主导地位。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高压气态储氢技术与装备研究,原创性地提出全多层高压容器结构,为我国首座商业规模制氢加氢站研制成功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上容积最大的全多层高压储氢容器,被誉称为“世界第一罐”;建立了纤维全缠绕高压储氢气瓶结构-材料-工艺一体化的自适应遗传优化设计方法,解决了超薄铝内胆成型、高抗疲劳性能的缠绕线形匹配等关键技术新能源产品有哪些项目,实现了车载储氢瓶的轻量化设计与制造,研制成功的车载轻质高压储氢瓶,已应用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氢燃料汽车;自主构建了高精度的车载高压储氢容器快充温升仿真系统,率先提出了精确、可靠的温升控制方法,并研制成功车载高压储氢容器安全性能试验系统;主持起草多项国家标准,结束了我国高压气态储氢无国家标准的历史。

潜在应用:

随着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储氢量达吨级的商用加氢站提出了重大需求,大容量高压气态储氢装备应用前景广泛。

技术优势:

(1)高压氢脆机理研究

(2)高压氢系统检测能力建设

(3)高压储氢技术标准化

(4)高压储氢装备创新研发

项目五:天然气甲烷放散气的低温自动液化回收技术

1项目简介

目前,社会对于液化天然气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应用的价值也逐渐变大。要更好地利用天然气,就必须进行相关的杂物清除,将液化天然气进行存储新能源产品有哪些项目,能够更好的减少相关存储体积,也能够便于运输。但是在LNG船舶、槽车运输过程以及LNG加注、卸载过程中,由于环境温度和低温LNG之间的巨大温差产生的热量传递,加气站系统的预冷以及其它原因,低温的LNG会不断受热产生蒸发气体(简称B0G)。放散的甲烷气易燃,如果集聚,遇到火星将引起爆炸,并且造成一定的环境温室效应、噪音污染和能源浪费。因此,要做好天然气的运输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其安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本技术研究提供了LNG挥发气的低温液化回收技术、加气站LNG挥发气低温液化技术和槽车余气(BOG)低温液化回收技术等方案,更好的将LNG设备产生的气态天然气冷凝,消除明火爆炸隐患;简化LNG设备操作流程,避免天然气设备的人为操作失误;大大减少安全阀开启次数,提高安全阀的可靠性和寿命;降低储罐等气站设备的运行压力和压力波动范围,提升设备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

潜在应用:

主要应用于LNG船舶、槽车运输过程以及LNG储备站、LNG加注、卸载过程中。

技术优势:

低温制冷技术;低温传热和绝热技术;低温流体输送及控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