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创业致富(致富种植创业项目)
时值仲夏,日暖绿浓,万物猛长。在榆社县社城镇社城村花卉种植基地的阳光大棚里种植创业致富,生产景象尤为繁忙,昔日的社城农民正在变身“产业工人”:精细化喷施水肥、套袋装箱运货,人人干劲十足。
该村贫困户张丁国负责管理其中的一个大棚。他对记者说:“这两天订单不少,一天出货60箱,好日子有奔头!”过去,张丁国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学了一门鲜花种植技术,他说,“有了技术,脱贫以后增收致富也不发愁了。”
社城花卉产业致富带头人郭卫告诉记者,花卉基地采取“村集体+公司+能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就是为了实现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共同致富,带领全体村民一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社城村是炎帝榆罔祭祀之社、后赵皇帝石勒故里、古武乡县县城遗址,位于榆社县城北15公里的社城镇,是社城镇第一大村。由于社城地处全镇“三沟一滩”中的“一滩”地段,基本上土地均为沙土,土层较薄,土壤贫瘠。40多年前,全体村民通过平土地、打深井、修堤坝、开良田,使过去寸草不生的滩涂盐碱地逐步变成了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农田。可是由于人多地少,生产技术落后,再加上村里没有矿产资源,村民经济收入来源有限,大多数只能依靠传统农作物种植和外出打工。曾经的千年古城、帝王之乡,长期囿于闭塞的地理和社会环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渐渐陷入贫困无法自拔,村民们也普遍形成了甘于贫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风气,脱贫致富、改造农村的动能不足,脱贫攻坚工作困难重重。
“贫困户要转变,必须学有样板。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活典型’‘活经验’形成脱贫示范,引导、感染、带动发展动力不足的群众,增强其‘穷则思变’的奋斗精神和决心。”社城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明这样认为。
一直以来,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社城村,四处寻找致富典型。而祖籍社城的能人郭卫,手拿资金项目也在寻找发展机遇。2017年,双方一经接触即碰撞出了发展的火花。
当年6月,郭卫毅然放弃北京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回到了贫穷落后的家乡,并投资100余万元发展花卉种植产业,带动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郭卫200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通州区从事花卉种植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花卉种植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在京城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次回来,他首先带回了先进的理念和技术。镇村两级十分看好这一项目,决定多方发力,把发展花卉种植作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扶持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共同打造脱贫攻坚示范样板。
先期,他们借助党的好政策,联合贫困户建了4个大棚。这期间,村“两委”班子协助开展工作,县水利局帮忙解决水电,政府投入建棚补助,2017年底大棚建造完工。
2018年6月,花卉正式开始种植。郭卫带动6户贫困户直接参与种植,植株市政花卉35万盆,间接带动了100余人参与花卉产业发展务工。
从种植开始到今年5月,基地已销售数茬花卉,主要售往北京、天津、上海、郑州等地,市场供不应求,已盈利80余万元,参与务工人员月收入达到2000到3000元。花卉种植初见成效,贫困户的脸上绽放出了鲜花般的笑容。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今年年初,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花卉基地全体种植户脱贫不忘党恩、致富心系社会,积极组织开展了花卉义卖活动,以低价出售花卉的方式募集资金,为全县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过两年发展,社城花卉种植基地共建设花卉阳光大棚30座,花卉育苗棚5026平方米,占地150亩,主要种植串红、垂吊牵牛、万寿菊等十余个草花品种和仙客来、一品红、小丽花等十余个家庭用花品种。目前,基地内种植有一品红2.6万盆、吊金钟7万盆、铁线蕨3.5万盆、小凤仙2.6万盆、长寿花12万盆、小丽花6万盆、仙客来4万盆。在郭卫的引领和带动下,社城村出现了一批会种植、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带头人,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达到了扶贫与扶技相结合的效果种植创业致富,也为村民找到了一条绿色环保的致富之路。如今,社城花卉的年产值已达到100余万元,种植的鲜花销往全国多地。下一步,社城花卉将进一步提升品种与品质,力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