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创业案例(非遗创新案例)


创业有利于更好地扩大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近日,我省印发《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省许多劳动者看到家乡的资源潜力、发展机遇,投身到返乡创业的队伍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和不懈追求,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履历,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创意设计别样人生

“刘姐,加固方提出按设计结构,外围临街阳台柱子需在人行道落地,影响人行道通行且结构老化危险系数较高。”4月14日一早,刘晋晶就和员工曹琪琪来到临汾市尧都区党群服务中心施工现场。

一番分析,刘晋晶决定将2-4层阳台全部拆除,重做结构梁柱加固方案。“虽然这样做需重新计算后期外立面装饰面的荷载,但我们必须在充分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整体设计的需求。”忙碌的刘晋晶表示。

作为90后,刘晋晶有着许多同龄女孩不曾有的人生刻度——山西省返乡创业青年优秀典型代表、第三届山西杰出青年创业奖……

因为对家乡的一份执着,她结束海外学业就回乡创办了六日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家乡越来越美。”

2018年,临汾市计划举办首届全球华人祭拜尧帝大典。刘晋晶和团队工作人员翻阅大量有关尧文化的书籍,寻访多位研究尧文化的权威人士,考察黄帝陵祭祖大典细节,拿出了一套专业又细致的方案,也因此加入了祭尧大典活动的核心策划团队。

之后,刘晋晶连续两年为祭拜尧帝大典活动设计服装、提供文创产品,担任“乐舞告祭”总策划、总导演。用专业的演出最大程度还原古代祭祀活动,向世人展示尧文化的魅力。

“乐舞告祭是大典中很重要的环节,祭祀音乐庄重讲究,需要十几种乐器配合演奏,真人合唱团配音。舞蹈也有别于现代歌舞,演员海选中我们特地安排了古礼训练。”为了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刘晋晶每天在烈日下陪演员练习,首届大典前一天更是通宵工作。

为了站稳市场,每一个文案她都潜心研究,努力为客户提供专业定制。党群服务中心设计方案、企业文化墙展示、校园文化长廊……刘晋晶把先进设计理念融入每一个案例中,公司的口碑越来越好,订单越来越多。

几年来,公司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实习岗位。去年,公司还挂牌成为西安工程大学新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工作站,为毕业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发展文创产品是我下一步的计划。前段时间,不能外出,我就让设计人员居家设计伴手礼,不仅开发了新业务,也稳定了大家的收入。”

拓展业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尧文化走出去……刘晋晶在这条路上的脚步更加扎实。

新时代的“田把式”

“老李,你家的地准备好没?”“好了,好了。就等着种呢。”这段时间,翼城县浇底乡金古垛村村委会主任莫九廷每天一早就在村委会了解村民春耕的情况。

因为品质好、产量高、销售有保障,金古垛村许多人家都选择种睿瑶羊肥小米。“今年受疫情影响,种植进度有些推迟,但大家积极性很高。眼下,我们就是担心重茬,怕影响产量。而且村里大多是山地,再倒腾平整不容易。”莫九廷在电话里和山西睿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军讲出担忧。

“老莫,这是针对咱们土壤气候条件研发出的生物菌抗重茬剂,只要春耕时用旋耕机翻到地里,就不会影响种植。”一个小时后,刘海军急匆匆地赶到村里。

在这个特殊的春天,刘海军提前征求谷农意愿,与当地村委会协调配合,提早行动,多点推进,将生产任务流程细化到户,全力保障谷子备耕。

刘海军是土生土长的翼城人,也是睿瑶品牌的创始人,为了助力家乡脱贫攻坚,2017年他毅然结束自己经营多年的家装生意,返乡创业,成立山西睿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改行当起“田把式”。在该县“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招商引资大会上,他与县政府签订打造万亩有机小米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之后,他考察地域、确定良种、科研攻关非遗创业案例,带着谷农走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的发展道路。短短几年间,他硬是把翼城有机小米推进国内一、二线城市高端市场。

从成为“田把式”的第一天,刘海军就把公司与农民紧紧绑在一起,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成为公司的用工方式,除去签约的谷农,还有16位农民从事加工等工作。浇底乡村民张红霞和丈夫都在刘海军公司打工,一个帮灶,一个装卸发货,每年能赚3万多元。但从去年开始,由于丈夫生病,张红霞种地打工分身乏术。“没事,你安心工作就好。我不会让任何谷农掉队。”刘海军让公司为她家进行机械化耕作并提供农资。

刘海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谷农,公司一方面为签约农户免费提供所有农资,达到农户零投资,另一方面高价收购有机谷子,每亩直接为农户增加约600元收入。截至目前,刘海军和他的团队已带领800余户农民增收,450户贫困户摆脱贫困。

“今年,公司将分别在翼城县、大宁县种植1500亩、1000亩有机谷子。我要和乡亲们一起打拼早日过上好日子。”刘海军笑着说。

倾心药茶成就梦想

“2号的口味有些回甘,第三泡的颜色还是很润。”“我感觉这款针对女性的,口感有点单一,可以再调整一下。”……

3月29日中午,张艳锋仍和公司研发部的员工一起探讨几款新沙棘复方药茶的配比和口感。

每次研发新产品,张艳锋都是每款必泡,每泡必尝。“一泡喝两口,一袋泡七八次,少时五六袋,多时十几二十种。有时简直喝到吐。”但一头扎进药茶行列的张艳锋依旧乐此不疲。

从在水利部水土保持中心做工程师,到第一次参观岢岚县,重新做活沙棘产业、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的梦想越来越坚定。2018年,山西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落户岢岚县宋家沟村。建园区、过认证、进农户、访专家,搭建多条药茶生产线,张艳锋每天飞驰在路上。于是,45名农民成为生产一线的工人。2020年岢岚县委县政府着手打造2000亩沙棘药茶基地。漫山遍野的沙棘,不断延伸的产业,让宋家沟的村民希望无限。

“今年省里重点打造药茶产业。我们加大研发复方沙棘茶的力度。但功能性是最大的难点,对材料要求高,一开始购买的黄芪、牛蒡根等根茎类原料不符合茶饮标准,1万多元都交了学费。”张艳锋笑着说。

“要把事情做精做细做实。”张艳锋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他带领研发人员将目前的复方茶再次做了领域细分,同时全力发展公司的沙棘药茶研究院,对药茶的营养化验、工艺研发等多个方面进行科学化数据研究,形成数据共享,为其他小微企业服务。

研发、生产、销售,这个春天公司里每个人都很忙。3月23日、30日张艳锋和他的团队尝试直播,居然销售了30万瓶口服液,4万盒药茶茶叶,最高时有24万人同时在线。巨大的市场需求,让园区加快了生产节奏。

车间里,机器不停运转,工人们不断把沙棘茶包放进包装盒。“老王,公司把沙棘卖得这么好,我决定以后不出去了。守着家每月还能有2500元的工资。”村民李勇加快双手的速度。今年春天,为了让不能外出的农民工有稳定的收入,张艳锋又在公司增加了十几个临时岗位。

沙棘药用价值很高,药茶市场认可度猛增。“需求不仅带来市场,也带来收益。仅今年公司已带动附近居民收入80余万元。下一步,公司会在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建立实验室,进一步实现沙棘药茶细分,促进当地群众增收。”张艳锋自信满满。

“宝葫芦”的非遗情缘

春日的永济市太宁村东,山西河东泽芦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葫芦种植基地内十几位村民正忙着栽植葫芦苗,不时有笑声传来。“虽说今年春天有些特殊,但我们的种植进度一点也没落下。这几天大家都在为五一做准备。”公司董事长韩加欣介绍说。

韩加欣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一次机缘巧合,与第四代河东葫芦非遗传承人张保德相识,开启了自己的葫芦情缘,进而成为河东葫芦非遗雕刻画第五代传承人。葫芦成了他心中最重的牵挂。经过不断考察策划,2017年山西河东泽芦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我把公司定位在传承永济葫芦民俗文化,通过葫芦文化创意、葫芦环保种植、葫芦工艺研发、葫芦产品加工等,将葫芦文化与旅游资源紧密融合。”

由于地处中国宝葫芦——蒲芦的起源和种植基地,韩加欣将建河东葫芦文化创意园作为推进公司发展的第一步。种植技术不过硬,就向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专家请教;葫芦品种不丰富非遗创业案例,就到天津等地学习引进。传统技术加上科技创新,百亩创意园里生机盎然。

在不断开发种植技术的同时,韩加欣和他的团队全力研发创新制作技艺,在片花、刻花的基础上开发出掐丝、彩绘、镂雕、火绘等新技艺。短短4年的时间,河东泽芦源已经拥有4个文创品牌,韩加欣带着他的河东“宝葫芦”完成了蜕变。公司的宝葫芦文创产品先后荣获山西省第四届文博会铜奖,山西省第二届国际果博会金奖。

“宝葫芦”日渐成功也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就业岗位和收入。2017年以来,公司一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扶贫”的发展模式。项目开始实施至今,先后带动8名返乡创业青年加入葫芦非遗事业,还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

“之前公司给我们免费培训过葫芦加工雕刻技艺,学好后,加工一个葫芦就可以拿到几十元至100元的收入。靠这,前段时间我们的收入也不赖。”太宁村村民崔高社边种葫芦苗边说。今年64岁的崔高社原来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稳定。2017年,他加入葫芦庄园,牵头组建了一支由周围村庄农民组成的务工队,根据园区生产情况来工作,每人每天能挣70元。今春在复工复产的同时,泽芦源公司又多提供了30余个岗位给周边农村的待业人员。

“今后我们会继续增加家居类、茶具类等多元化葫芦产品,拓宽线上线下运营渠道,吸收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团队。”韩加欣认真筹划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