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特点()


7月11日,海南博鳌迎来一场聚焦航运未来的思想盛宴——2025年航运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简称“研讨会”)。来自交通运输部、海南省政府、科研院校、港航企业的领导、专家齐聚一堂,围绕“科技创新推动航运业新质发展”主题深入研讨。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航海学会与“老交通”智库联合主办,邀请了200余位参会者共同勾勒航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蓝图。

新质生产力是航运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郭青松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内河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言。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航运的发展,内河航运作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具备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但仍然是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面临航道网络化不足、投融资模式单一、港口智能化水平不高等短板。

“破解这些难题,必须以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郭青松强调,交通运输部正通过五大举措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内河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智能船舶体系,立足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目标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分场景有序推进电动、甲醇、氢等新能源船舶的研发与规模化的应用;构建智慧高效的港口枢纽,积极推进零碳码头的建设,构建港口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建设现代化的内河航道网络,着力实施水运体系联通工程,加速形成国家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一张图,运行监测一张网;提升运输的服务质效,加强内河网络货运平台与深化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驱动航运贸易数字化转型;创新港航发展的模式,引导港航企业延伸上下游业务。

“2024年宁波舟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同比增长4%,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成波分享了宁波舟山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的实践:港口正通过提升枢纽通达能力、物流辐射能级、航运服务能级、科技创新能力四大路径,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规划至2035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年吞吐量能力预计达到18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将达到6000万标箱,为服务国家战略,助推航运强国建设贡献浙江海港力量。

制度改革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航运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引领。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院长刘昕表示,根据部规划研究院分析研判,“十五五”水运业将呈现三大特征:推动一体化融合转型发展突破期;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关键期;打通内河水运堵点卡点的攻坚期。刘昕建议,“十五五”期间应推进多层级国家港口枢纽体系建设,加快高等级航道升级,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集约利用水资源。

在航运软实力建设方面,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初北平聚焦国际海事仲裁制度创新。他指出,伦敦占据全球80%的海事仲裁市场,而上海虽案件标的额突破千亿,但数量仅为伦敦的1/10。“海事仲裁服务的突破点在于将仲裁制度与保险服务、法律体系深度融合。”初北平介绍,上海正依托自贸区优势,探索制定了《上海市推进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等专项法规条例,联合共建浦东国际海事仲裁创新中心,推进建设亚太海事争议解决中心。

科技赋能是航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柳鹏以“科技赋能国际海运高质量发展”为题,列举我国海运领域的突破: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发动机应用于16000TEU集装箱船,国产首艘大型油轮开启商业运营,掌握了自动化码头的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全链条的成套核心技术。面对国际竞争与绿色转型压力,柳鹏建议从增强发展的先进性、增强发展的引领性、增强发展的安全韧性、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发展的保障性五方面突破,构建海运新优势。

智能航行技术是航运新质生产力的前沿领域。中国航海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宝晨详细介绍了智能航行的技术体系:涵盖辅助驾驶、遥控驾驶、自主驾驶三种模式,涉及感知、决策、执行等核心技术。我国首艘自主航行集装箱船“智飞”号已航行1000航次,但仍面临法规、基础设施、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对此,张宝晨建议制定《中国智能航运2035行动计划》,统筹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人才队伍建设。

海事教育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成为研讨焦点。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单红军提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培育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需打造“战略科技型人才+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该校已前瞻布局智能航海领域,与相关的骨干企业紧密联动,培养引领行业未来的新时代航海家拔尖人才,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汇聚高端人才,加快建设交通运输战略力量。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航运强国建设

论坛上,“老交通”智库专家们纷纷为航运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言献策。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强调,要抓住科研、人才、教育、治理体系四个环节,重视交通文化建设。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徐祖远指出,航运新质生产力发展需突破“三个不够”:落实力度不够、管理协调效率不够、人才结构匹配度不够。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高宏峰呼吁加快内河新能源船舶推广使用,推动跨行业融合发展。

“老交通”智库主任胡希捷在总结中指出,我国航运业已具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深厚基础——2024年水路货运量达98.1亿吨,拥有多个世界级港口群和完整产业链,但仍面临国际环境复杂、国内产业转型、多式联运发展水平不高、软实力不足等挑战。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航运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需加快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深化改革,凝聚各方合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交流发言环节,长江航务管理局、天津港、部救捞局等单位代表分享了一线实践:长江航运推进“365长江方案”,打造安全韧性战略通道、经济高效物流通道、绿色低碳生态通道三大通道;天津港打造智慧绿色港口,10个单位获中国船级社“碳中和”认证,绿电自给率超70%;部救捞局推进海上智能搜救装备的研发,有效提升对海上弱小遇险目标识别率。

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李国梁表示,海南将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打造零碳智慧港口,创新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构建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航运新枢纽,吸引全球航运资源集聚。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则强调,发展航运新质生产力要强化技术创新,坚持绿色低碳,推动行业与产业协同发展。

从内河到远洋,从技术到制度,从硬件到人才……历时四小时的研讨会,以思想碰撞凝聚发展共识,与会者坚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必将引领中国航运业在全球竞争中破浪前行,为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