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直播哪个平台好(私域直播间老年人保健品骗局)


从“1元领鸡蛋”到“免费做艾灸”再到保健品、食品被包装为“神药”。这些新涌现的坑老骗局虽然形式不同,但都指向了私域直播,也就是那些专为老人开设、需要链接才能进入的隐秘直播间。这些隐蔽性强、观看需权限、事后不可回看的私域直播,正成为虚假宣传、收割老人的重灾区。

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昨日联合发布消费提示,防范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

诱导老年人购买价格虚高的

“神药”“神品”

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如下消费提示:

一是警惕线下引流套路。

部分商家以“免费送鸡蛋”“社区义诊”“老年福利会”等线下活动为诱饵,吸引老年人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随后在直播间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夸大产品“治疗高血压”“抗癌防癌”等功效,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心理,诱导购买价格虚高的“神药”“神品”。

二是警惕话术诱导陷阱。

私域直播间常通过封闭场景实施情感营销,如以“亲情关怀”“健康咨询”“专家讲座”等名义,违规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替代药物治疗”等用语,或通过宣称“专家推荐”“祖传秘方”“老干部专用”等进行虚假权威背书,利用“限时秒杀”“最后优惠”制造消费焦虑,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消费者。

三是警惕资质信息盲区。

购买产品前应查验直播间是否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核查保健食品是否标注“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核查药品是否具备“国药准字”批号。

四是选择正规平台进行消费。

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建议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正规平台和商家进行消费,警惕通过拉群进私域直播间、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交易。交易时注意保存直播录屏、商品链接、支付凭证、客服聊天记录等信息,要求开具正规发票或者收据。签收易碎、贵重物品时,需当场查验外观及基本功能,必要时全程录像。

五是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保健食品仅具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身体不适请至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勿因轻信直播宣传延误治疗。如果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及时通过平台维权通道发起售后申请;如果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可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协组织投诉。对于金额较大、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相关证据。

重点打击药品、保健品市场

“坑老”“骗老”

除上述三个方面,提示同时指出,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建议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正规平台和商家进行消费,警惕通过拉群进私域直播间、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交易。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保健食品仅具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身体不适请至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勿因轻信直播宣传延误治疗。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占比高达22%,部分不良商家利用老人信息弱势,以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设局牟利,“坑老”“骗老”乱象频发。

5月底,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在全国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打击药品、保健品市场“坑老”“骗老”行为。

市场监管总局介绍,专项整治要重点查处假借专家义诊、健康咨询等名义,借助各类论坛、康养旅游、老年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场景和形式,夸大普通商品或者服务的功效,夸大药品功效疗效,向老年人推销、售卖伪高科技产品、养生理疗产品、保健品、养老服务等行为。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以惊人速度加剧。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占比达22%,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近5亿人。老龄化进程加快,催生出潜力巨大的银发经济,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7万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9万亿元,成为拉动内需的关键引擎。

【相关】

四大常见

“坑老”骗术

骗术一:伪造权威,包装“高科技”概念。不法分子盗用“名医”“教授”或正规机构名义,在高档场所举办讲座,营造权威假象。同时滥用“量子能量”“宫廷秘方”等玄虚概念,将普通产品包装成具有神奇功效甚至治疗作用的“神药”。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相关规定,保健食品本质上是食品的特殊类别,适用于特定人群调节机体机能、补充特定营养素,不具有任何替代药品的治疗功效。

骗术二:“免费诱饵”“健康恐吓”打造伪科学陷阱。不法分子以免费礼品、旅游、体检为诱饵吸引老人,筛选目标。在旅游途中、讲座现场中,通过伪造或夸大检测报告,刻意制造健康恐慌,利用恐惧心理逼迫老人购买其天价“解决方案”。

骗术三:精心设计的“情感绑架”攻心计。从初次接触的“小恩小惠”(如送鸡蛋、挂面)私域直播哪个平台好,到日常陪聊天、帮做家务,再到情感勒索,哭诉“业绩不达标将失业”,骗子们步步为营私域直播哪个平台好,利用老人的孤独感构建虚假的亲密关系,最终实现情感操控下的巨额销售。

骗术四:利用“稀缺性”与“紧迫感”的饥饿营销。“国家补贴名额仅剩3个”“今天不买明天涨价”等话术,刻意制造稀缺假象,干扰老人理性判断,诱导其冲动消费。

综合新华社、央视财经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