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最大的风险是啥(南通崇川区法院家族信托基金扣划)
近日,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一个2023年的案子突然发酵起来,起因是在执行裁定书中显示,法院扣划被执行人崔某名下4143万元“家族信托基金”用于退赔。
消息一出,“家族信托被击穿”的结论病毒式传播,但多位业内人士与法律专家指出,此案并非对信托制度的否定,而是一场由信息误读引发的舆论风波。
01
“真信托”or“伪信托”?
根据裁定书,涉案资金被描述为“委托第三方保理的家族信托基金”。于是就有业内人士将此解读为:家族信托中财产的独立性被击穿。
然而该案件并未披露过多细节,这起案件涉及的资产是否为真正的信托架构,目前尚存疑。
京华世家家族办公室董事长、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聂俊峰分析称,该“家族信托基金”很可能属于早年市场中所谓的“伪家族信托”。
这类产品虽冠以家族信托之名信托最大的风险是啥,实则为私募基金或保理融资工具,既不符合《信托法》对家族信托的定义,也不具备风险隔离功能。
早期市场中,部分机构利用“家族信托”概念包装理财计划,甚至将非法所得混入其中,为后续争议埋下隐患。
02
无效信托自始不成立
抛开家族信托的真伪,另外最大的质疑就是,若信托架构成立,法院能否直接扣划信托财产?
事实上,核心在于涉案资产性质而非信托架构本身。
《信托法》明确规定,信托有效的前提是财产来源合法、目的合法。
本案中法院并未否定信托制度本身,而是基于涉案财产涉嫌非法所得进行追缴。相关法律人士指出,“若信托财产来源于犯罪所得,整个信托架构自始无效,自然无法主张风险隔离。”
值得注意的是,执行程序中的法律争议亦引发讨论。法院未启动撤销信托的法定程序,而是直接将信托财产视为“存款”扣划。
事实上,若信托财产涉及违法,应通过司法程序确认其无效后再执行。但也有观点认为,刑事案件执行具有特殊性,法院或基于效率考量采取特殊措施。
03
合法合规是唯一出路
信托保护的是合法财产,绝非违法所得的避风港。
业内人士直言:“此事反而强化了客户的合规意识信托最大的风险是啥,只有阳光资产才能装入信托。”
行业规范亦在此事件中经受检验。
目前头部信托公司已建立严格尽调机制:现金类资产需提供完税证明,非现金资产需第三方专业估值。
某资深从业者透露:“若客户无法说明资金来源,信托公司会直接拒绝设立申请。”
但在实际操作中,合法资金与非法所得的混同仍构成挑战。对此也有专家指出:“违法行为人故意混淆财产来源时,应承担无法区分的法律后果。”
真正的家族信托从未承诺为非法资产提供保护,其核心功能始终建立在合法合规基础之上。
信托制度的完善需要多方合力,司法机关需严守程序正义,避免以“效率优先”损害制度公信力;
从业机构应强化合规审查,杜绝“伪家族信托”浑水摸鱼;
委托人更需恪守法律底线。
唯有如此,家族信托才能真正成为中国财富传承的“诺亚方舟”。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