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市场的商机有哪些(银发经济茶馆案例)


这篇文章,来分享两个我亲身投资的银发经济案例。

第一个,是之前文章里也曾经介绍过的,。这个茶馆是为银发群体打造的,里面有很多当地老年人,能坐一整天。而同是长沙的知名网红景点文和友,则以年轻人打卡为主。

东茅街茶馆还原了银发族年轻时熟悉的氛围,老人会在里面坐上半天甚至一天,和三五好友一起嗑瓜子、打牌。

银发市场的商机有哪些

东茅街茶馆的设计完全针对银发人群,装饰风格带有解放战争甚至民国时期的元素,墙上挂着毛主席、黄兴、曾国藩等湖南历史名人的画像——对这些感兴趣的大多不是年轻人。

网上对它的差评,也来自年轻人。年轻人重视舒适、整洁、禁烟,连扫码点餐东茅街茶馆都没有。

这里比较嘈杂,充满市井气,还原了几十年前老长沙的样子,也不禁烟—老年人吸烟的不少,几十年的习惯难改。

服务也较简单,顾客点餐需排队自取。年轻人会担心排队时座位被占,但老年人来茶馆都是结伴而行,能一人占座、其他人排队,所以这不是问题。

茶馆的设计思路,就是满足当地老年人退休后在一个地方待一整天的需求,堪称“银发星巴克”。

星巴克是商务人群工作交流的地方,而老年人也需要自己的这样一个空间。

退休老人的时间充裕,带孙子之外,也需要社交。旅游、跳广场舞都是他们满足社交需求的方式。

东茅街茶馆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让他们能无拘无束地抽烟、打牌、嗑瓜子。哪怕说话声音大,也能待得舒服。

有人觉得东茅街茶馆和文和友做法类似,其实不然。

文和友崛起靠的是旅游流量。各地游客来长沙都要去打卡,加上湖南卫视的宣传——湖南卫视拍综艺、采访常去文和友取景,展示湖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长沙海信广场的超级文和友试图还原七八十年代的长沙,和东茅街茶馆的年代感有区别。

文和友给人一种“电影布景”般的感觉。它的定位是服务游客,营造新鲜感,方便拍照打卡,湖南卫视的传播也帮它吸引了更多游客。

东茅街茶馆和文和友的最大区别是,核心用户群是本地退休银发一族,而非外来打卡者,游客打卡只是附加价值。

因此,茶馆对湖南卫视等传播渠道很谨慎,不愿过多曝光来增加文旅吸引力。如果场地里都是打卡的游客,当地老人就会觉得自己成了被打卡的对象。

东茅街茶馆和文和友不同,文和友有造景感,而东茅街无论是场地还是呈现方式,都更为真实复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

它的出发点就是服务本地老年人,文和友则更偏向服务游客。

为老年人服务,除了打造空间,还要有内容。

东茅街茶馆经常有小型演出、音乐会,比如展示毛主席年轻时在长沙求学经历的戏剧表演银发市场的商机有哪些,还有长沙本地美术馆的展览。2025年六一儿童节,这里举办了儿童唱怀旧歌曲的活动,很受老年人欢迎——他们喜欢那种青春活力的感觉。

东茅街茶馆迭代很快,还卖过键盘这类看似不相关的年轻人周边。这是为了制造反差感——给银发一族设计产品和服务,不能总提醒他们是老人,要让他们觉得舒适自在。

要是在门口写一句“专为银发一族打造的社交空间”,反而会让老人不适,毕竟没人愿意觉得自己老了,大家都想活得年轻。

这让我想起去日本考察时,知名消费社会学家三浦展分享说,60—70岁的日本人是全社会中穿着最时尚的群体。这一群体年轻时经历过日本的黄金时期,见过、用过很多好产品,品味很高。

而现在日本很多年轻人是“草食一族”,收入多年没增长,社会整体停滞,反而没那么有朝气。

东茅街茶馆有意识地在空间里打造冲撞感。不少抖音二次元博主喜欢来这里取景,背景里的老人会带来穿越感,再加上键盘这样的潮酷周边,都是为了让空间更真实鲜活。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地方,投资几十亿打造的文化、旅游景区,虽然高大上,有复古文化的景观,却没人去。

因为太假,没有真实的文化。那些仿古街,用水泥砖块建仿古建筑,卖着千篇一律的纪念品,没特色、没差异化,也没像样的内容活动。只有粗糙的商业街,自然吸引不了人。

服务银发人群,需要同理心和洞察力。

很多年轻消费者,去东茅街茶馆会觉得不舒服,椅子没靠背、不够舒适,甚至有点脏乱差,但这正是银发一族的舒适区。人和人差异很大,服务一群人就要舍弃另一群人。

年轻游客一年最多去两三次,茶馆没必要为了游客改变原本的体验,它要服务的是那些每天都去的银发一族。到茶馆聊天、喝茶、打牌、吃饭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却不是游客生活的一部分。

要为非自身所属人群做产品和服务,难点在于同理心和理解需求。东茅街茶馆创始人做项目策划时,翻阅了大量长沙地方志,从图书馆找出少有人看的古籍,了解五六十年代,也就是其服务人群小时候的长沙情况,再还原当时场景。

我投资的第二个和银发经济项目叫「染博士」,主打银发人群的染发刚需,提供更健康安全的染发剂,走成分党路线。

现在做消费品,产品健康安全是基本操作。染发剂对身体有害,都是早年产品良莠不齐的时代,才需要担心的问题。

染博士的起源很有意思。作为面向银发人群的消费品项目,创始人是90后,理工科背景,从字节跳动离职创业。

15年进入字节的创始人,若没离职,到现在任职10年大概率已财务自由,老同事也大都在享受生活。

当时他在今日头条负责早期信息流电商,发现买东西的多是老年人,当时的今日头条电商没接入微信、支付宝,靠货到付款,转化率却很高。

年轻人难以理解老年人对线上支付的顾虑,而老年人却觉得货到付款更有保障。这反映了早年间,银发人群对网购的不安全感。

当时头条电商的产品质量一般,属于“二类电商”,商家资质和品牌保障不足。很多都是近乎三无产品,毛利极高,一次性把用户的钱赚到,复购率并不重要。

但这让他看到这个人群的消费潜力,并且下定决心深耕其中的创业机会。2018年离职后,他深耕银发经济。最终聚焦染发这个刚需,还花了很多时间学习消费品供应链—互联网背景出身的创始人深知,做消费品和做互联网是两回事。

银发经济的好处是中国有3亿60岁以上消费者,未来十年可能达4亿,需求庞大。但难点是这类用户尝试新鲜事物的积极性不如年轻人,不像年轻人能快速接受新事物。

染博士在线上染发剂卖得不错,也开了线下染发店银发市场的商机有哪些,最低59元一次,有店员服务。

染博士门店就像染发领域的快剪理发店,只染发,不提供其他服务,也没有剪发。

银发市场的商机有哪些

我去染博士线下店体验时,发现马路对面就有“白转黑”门店,声称能从毛囊、发根根本上让头发变黑——从科学角度看,这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消费者每天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噪音,很多用户还不熟悉这种专门染发的业态,培养消费习惯还属于早期阶段。

染博士从线上起步,线下店目前处于试水阶段。我们讨论的战略是:未来至少要开出10家以上,才能判断线下业务的价值。

因为门店数量少的时候,营销效率低,难以触达用户。我建议创始人在同一城市开10家以上门店,再开始进行营销曝光。若只开少量几家,投广告转化率低,用户发现门店太远就不会去。

创始人尝试走到线下开染发店,是因他在日本考察时发现,当地银发一族有使用线下染发店的成熟习惯。

日本这类连锁品牌类似染发行业的“优剪”,主打快染。日本有两个此类领先品牌,融资金额超10亿日元,在创投活跃度不及中美的日本,能有这样的融资规模已属不错,且都已经开出超过100家门店。

日本的染发店体验很有特色,装修营造出安静的冥想氛围,灯光偏暗,靠椅舒适,搭配柔和背景音乐。

这是因为染发时,等待上色的20-30分钟很无聊,这种氛围能让客户安静下来。我在染博士线下店体验时,就觉得头发上色的等待时间是一个痛点。或许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染发或保养知识的科普。

日本的连锁品牌则利用这段时间做线下导流线上的动作,比如摆放洗发水、护发素等自家产品的信息,通过平板电脑或屏幕展示,让客户在无聊时购买这些相关产品。

这与中国常见的线上导流线下模式不同,日本线下基础强,老年人更习惯线下,线上信息获取能力弱,所以线下店开多后,反而能导流线上消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