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育制造业(洛阳产业转型升级)


企业培育制造业

格力电器(洛阳)有限公司智能化创新先锋。 企业供图

洛轴助力世界顶级射电望远镜项目。 企业供图

企业培育制造业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生产繁忙,物流车辆川流不息。 本报记者 范坤鹏 摄

企业培育制造业

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伊滨科技产业园智能化生产线。 倪睿 摄

本报记者 陈学桦 范坤鹏

新中国成立初期企业培育制造业,洛阳曾是共和国工业版图上的耀眼明星——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中,7项在此落地生根,让这座古城接连创下多个“全国第一”,工业基因深深镌刻进城市血脉。

步入新时代,与省内许多地市相似,洛阳也遭遇“成长的烦恼”:传统产业“块头”偏大,国企体制机制略显僵化,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缓慢,导致产业的成长性和竞争力不强。

当新质生产力的春风吹遍中原,河南产业版图正经历深刻重塑:“双链协同”奏响发展强音,低空经济振翅欲飞,传统产业“三大改造”加速快跑,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如春笋般拔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紧密。

在这场经济版图的重构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作为我省工业“脊梁”的洛阳,正褪去旧貌换新颜。这座承载着三千年文明记忆与厚重工业年轮的城市,正加速蜕变为活力奔涌的工业新城,其产业转型之路,恰是中原大地破茧成蝶的生动注脚。

向“风”而行从“铜铁经济”到“集群矩阵”

在宁德时代洛阳基地的智能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抓取电芯,AGV机器人在产线间穿梭,每1秒下线1个电芯,2.5分钟完成1个电池包组装……智能化生产的高效场景令人惊叹。

这个总投资320亿元的项目,一期已累计产值超92亿元,二期计划于今年9月底投产。四期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将超千亿元。在其带动下,伊滨区已签约29个配套项目,总投资超142亿元,9个项目已投产,一条“矿石到整车”的新能源闭环生态正加速成型。

洛阳为何能乘“风”而起?

“我们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风口产业为主线,落实‘136’工作举措,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产业落到风口上。”洛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说,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稳住基本盘,另一方面培育风口产业抢占新赛道,推动“四新一装备”聚链成群。

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引领集群发展,构建起涵盖汽车连接器、轴承的完整产业链,形成核心带动、多点支撑的生态;

新材料领域,以铝基材料、电子化工材料为核心,铝产能与百万吨乙烯产能筑牢竞争力根基;

新IT领域,依托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淀,打造光电产业链和人工智能产业链,技术转化能力持续提升;

新文旅领域,汉服体验、沉浸演艺等新业态崛起,向世界级文旅目的地迈进;

智能装备制造领域,“东方红”拖拉机、矿山装备远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国际产能合作名片。

如今,洛阳已形成以宁德时代、中航光电、洛轴为核心的龙头矩阵,带动“四新一装备”产业营收突破4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55.8%,实现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跨越。

空间再造从“老区焕新”到“产城融合”

7月27日傍晚,在伊滨区国宏智能装备科技产业社区内,科思精密洛阳项目基地总经理王贤下班后,正带着员工在园区活动中心打篮球。“这里不仅有智能化工厂,装修免租金,还配套众创空间、报告厅、专家公寓、员工宿舍,餐厅、便利店都齐全,工作生活太方便了。”

这个由洛阳工控集团盘活破产企业资源打造的产业园,以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为主导,占地583亩,已招引41家高质量企业。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5亿元、纳税超7000万元,带动1000人就业。

“我们按‘政府+社区+基金+龙头企业’模式,前置招商,打造从孵化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国宏智能装备科技产业社区负责人朱雯靖说,未来,社区将持续革新,构建更优产业生态。

今年,洛阳市建设星级科技产业社区超15家,目标集聚企业1500家以上,培育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企业500家以上,汇聚创新人才超1万人。

洛阳的空间再造,绝非简单物理改造,而是产业生态、城市功能与文化传承的多维融合。

涧西区的周山智慧岛,由旧厂区变身创新高地,已集聚企业超千家;老城区洛邑古城旁,汽配街“爆改”汉服一条街,3000多家妆造店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演“一件汉服带火一座城”的佳话。2024年,洛阳市累计接待游客1.5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208.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8%、16.02%,“汉服热”“博物馆研学”成城市新名片。

工业遗产活化是点睛之笔。借鉴重庆经验,中国一拖的旧厂房被改造成沉浸式文旅项目:游客可在老机床旁体验智能制造,在红砖车间里看工业主题话剧。“这种‘制造+文旅’模式,既保留‘一五’工业风貌,又注入新内涵,成了连接城市记忆与未来的纽带。”中国一拖负责人说。

空间重构更带来生产方式革新:洛阳已建成省级以上智能工厂300多家,1.8万家企业“上云用数”。

正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评价:“洛阳实现了工业文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平衡,为老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空间优化范本。”

机制创新从“政府主导”到“四链融合”

“全球最大辗环机全系列轴承在洛阳下线”——近日,这则消息刷爆朋友圈。

背后的洛轴,作为始建于1954年的“共和国长子”,更是国企改革的“样本”。2022年起,洛轴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启动混改:通过“引战—员工持股—整体上市”路径,引入郑煤机集团等8家战略投资者成立股份公司企业培育制造业,实现股权多元化。

改革活力显著释放:2024年,企业营收46.99亿元,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年营收超20亿元,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今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生产总值仍同比增长36%。

“7亿元银团贷款顺利推进,四期项目信心满满,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9%。”优箔(洛阳)金属材料公司总经理梁毅的感慨,正是洛阳“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的生动注脚。

在财政支持上,针对数字化转型,洛阳市形成“点上树标杆、线上促协同、面上推转型”格局。政策红利精准滴灌,洛阳成功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双试点”。

人才机制创新筑牢智力支撑。“河洛英才计划”实施五年来,引进创业团队25个,给予创新人才百万级奖励;今年,洛阳计划新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5名,选派省“科技副总”50名,让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

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更具突破性。龙门实验室首创“服务中心+产业研究院+运营公司”一体两翼模式,搭建企业需求路演平台,构建“室录企用”人才共享通道。今年上半年,实验室揭榜2个省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实现省实验室“零的突破”。

“目前,洛阳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28%,连续6年领跑全省、5年超过全国,3949家创新平台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洛阳市科技局局长叶惠玲说。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洛阳GDP同比增长5.7%,与全省持平,延续稳定向好态势。

重塑产业格局的启示

洛阳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加快重塑产业格局,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呈现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进的格局。

洛阳市结合全省产业链布局和自身实际,确定了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7条优势产业链作为发展重点。2024年,17条优势产业链营收超4600亿元,同比增长超10%。

洛阳的发展实践,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启示——

加快发展风口产业。洛阳以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17条优势产业链构成其骨架,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河南省该领域“零的突破”。

加快建设科技产业社区。洛阳市出台《洛阳市科技产业社区建设行动方案(试行)》,聚焦“四新一装备”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大院大所及细分领域,按“产业化、科技化、社区化、市场化、防止地产化”要求,高标准建设一批科技产业社区。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洛阳市坚持以改革破除企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企战略性重组与专业化整合,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企。营造民企发展制度环境,破除准入壁垒,促进民营经济壮大。

眼下,洛阳踏浪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重塑产业格局。今年上半年,我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跑赢全国,高技术制造与战新产业贡献率攀升,尽显工业经济韧性。

郑州都市圈新能源汽车产量翻倍:聚集上汽、宇通、比亚迪等7家整车企业及200多家配套企业,产业规模约3000亿元;力争2025年整车产能300万辆,新能源汽车超150万辆,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60%。

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链价值攀升:尼龙新材料开发区形成“氢氨—己内酰胺—尼龙6切片—民用丝—织造—染整”完整链条,2024年营收330亿元,同比增长15.7%,整体生产成本降约20%;神马股份凭借完整尼龙66产业链,2024年多个重点项目投产,竞争优势持续强化。

鹤壁以智能化改造推动变革:天海汽车电子集团通过无人搬运车、电脑自动控制工序等,生产效率提升19%,周期缩短34%,成本降8%,产品不良率大幅下降……

“我省工业新旧动能转换呈现‘总体平稳、结构优化、动能增强’态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国,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率不断提升。”省工信厅负责人表示,河南以“1+2+4+N”为引领,新能源汽车、超硬材料、智能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崛起。未来,全省需强化“一链一策”培育,深化跨区域协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赋能,依托临港经济拓展内陆开放新空间,迈向工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