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本付息压力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


本报综合报道 2025年开年以来还本付息压力大,化债加速推进。

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四川在2月20日完成了再融资专项债券(二至四期)的招标发行,实际发行规模达到506.75亿元。这是近期各地密集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再融资专项债券的一个缩影。自去年一揽子化债方案推出以来,各地迅速开展债务置换工作。

那么,各地加速推进化债工作向市场释放出哪些积极信号?如何做好化债“后半篇”文章?

还本付息压力大

各地加速推进化债工作

今年以来,多地政府在财政预算报告中披露辖区内隐债化解进度及达标情况,更有多个市县区官宣“隐债清零”。

2024年,各地普遍对化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表示“用足用好中央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全力推动隐性债务置换和稳步化解”。多地在预算报告中披露隐债化解进展,同时提及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大力压降平台数量和债务规模。

据财政部公布,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截至2024年12月18日已全部发行完毕,目前大部分地区已使用完毕。

对于2025年的2万亿元额度,各地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份共有8地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合计发行规模达到1719.0739亿元,其中天津、湖北发行量较大,均超过400亿元。

各地政府加速推进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工作,特别是自2月份起,再融资专项债券的发行明显提速。截至2月20日,已有浙江、山西、重庆等8地发行合计达3262.9272亿元的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超过1月份整月水平。同时,江苏、江西、内蒙古等多地公布了2月份再融资专项债券的发行计划。

若将各地已公布的待发行债券的金额纳入计算,则2月份(截至2月20日统计)各地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规模将达到6201亿元,大幅超过1月份规模。

释放出哪些积极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化债政策为各地“松绑减负”效果明显。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曾在1月10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置换政策松绑减负效果已经逐步显现,各地置换债务平均成本普遍降低2个百分点,有的地方超过了2.5个百分点。地方还本付息压力大幅度减轻,有的地方优先置换即将到期的公开市场债券和非标涉众债务,区域金融环境显著改善。同时,置换政策实施给地方腾挪出更多支持内需的空间,地方资金链条进一步畅通。

那么,各地加速推进化债工作背后是什么原因?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表示,2月份以来各地加快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专项债券,是地方积极落实国家化债政策的体现。这有助于降低地方短期偿债压力,稳定市场信心,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对地方经济而言,也能有效缓解财政压力,降低融资成本,优化金融环境。

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依群表示,春节假期后,各地加快实施存量债务结构调整优化,将隐性债务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集中化解,有效控制和防止存量隐性债务风险外溢,确保地方财政平稳运行和金融安全,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也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打通了资金链条,解决了工程建设受阻、工程款长期拖欠等老大难问题。

张依群表示,随着地方置换隐性债务进度加快,部分市县宣布隐性债务实现清零,向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表明各地对化解隐性债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维护地方金融市场稳定的坚定信心。

于晓明认为,部分地区实现隐性债务清零,说明整体化债工作在加速推进。后续各地还应在债务管理、融资平台转型、金融支持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化债成果稳固,实现地方经济与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做好化债“后半篇”文章对于2025年的化债工作思路,王建凡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做好政策落地实施的“后半篇”文章。具体包括,持续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力度,推动扎实落实置换工作要求;加强债券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确保合规使用;坚定不移严防新增隐性债务,推动隐性债务“清仓见底”。

民生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表示,2025年,中央对于债务管控和隐性债务化解的相关工作仍在持续推进。总体来看,对隐性债务仍保持高压态势,坚决不新增隐性债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地方层面也披露了2025年化债目标及相关规划。

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固收分析师杨业伟总结说,2025年地方政府对化债工作依旧高度重视还本付息压力大,持续推进一揽子化债方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的总基调不变。多地提到完善全口径债务监测机制,对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债务情况的监测将更全面、更及时。同时,各地对新增隐性债务和虚假化债措辞更加严厉,并普遍强调加快融资平台的退出和转型,压降融资平台数量、推动平台市场化转型。

在推动平台转型方面,中诚信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认为,在政策引导下,城投产业化转型将步入快车道,内蒙古、青海、吉林等多地将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作为2025年目标。可依托国企改革深化重组整合、完善管理体系、增强城投公司市场化竞争能力。同时,可结合地方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方向,引导城投公司明确转型角色定位,向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国有资本运营商、产业引导者三类企业转型。

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指出,2025年多地财政紧平衡的局面或将延续,化债推进与财政发力之间仍存在一定矛盾。但是,也应当注意到2025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将调升,我国中央加杠杆的空间依然较大,通过中央财政支出替代地方财政支出,有助于减轻地方财政的支出压力和负债压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且提出将通过消费税改革、地方附加税改革等措施增加地方自主财力,这些改革措施的加快落地也有助于提升地方主动化债的意愿和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