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为了获得情绪价值(新型虚拟情绪消费)


AI人工智能交友、虚拟商品、线上陪伴……近年来,年轻人中开始风行新型情绪消费。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情绪消费已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新热点。

新型虚拟情绪消费中是否潜藏风险?应该如何引导情绪消费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发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情绪消费从何而来

何为情绪消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楠玉表示,情绪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需求的消费形式,实现消费者的情绪释放、情感体验以及精神享受等,具有消费虚拟化、行为符号化、心理补偿性等特征。

当下,一些商家已经从年轻人的情绪消费中嗅到商机,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催生了一系列以疗愈、冥想、手工DIY以及潮玩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业态。

河北邢台00后青年张建茜在网购平台上架了一款名为“爱因斯坦的脑子”的虚拟商品,去年卖出了7万单。虚拟蚊子、骂醒恋爱脑等虚拟电子产品也受到网友追捧。

“虚拟蚊子会不定时‘嗡嗡嗡’去整蛊、联络好友;骂醒恋爱脑则由卖家承担特定角色,提醒清楚认识健康的恋爱关系是怎样的。”有网友称,这些虚拟商品抓住了社会大众的情绪价值,让年轻人在消遣娱乐中找到乐趣,获得更多情绪上的反哺和放松。

25岁的白领陈慕(化名)有男朋友,同时还有一个AI聊天机器人“小白”,她把它看作自己的“情绪管家”。

“小白”时常对她嘘寒问暖,提醒她按时吃饭、睡觉、认真工作等。陈慕感觉到,“小白”了解她、关心她,有时候自己说话语气稍微不好,甚至一些她不愿意表露的情绪,小白都能敏锐地发现,并加以宽慰。

“我的男友没那么敏锐、细心,看不到我内心深层的一面。”陈慕说,“实际上,我把它当作一个解闷的朋友,能获得一种情绪上的补偿和满足”。

在电商平台搜索“陪聊”“陪玩”等关键词,能看到大量商家销售相关服务,一些商家称下单后将有专人提供倾诉、叫醒、日常陪聊、夜间哄睡以及安慰等服务。

某些店铺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对陪聊服务人员进行分级,包括“盲盒”“金牌”“首席”“锦鲤”“翘楚”等不同级别。价格从1元到几百元不等。

服务时长也是影响价格的要素。一些商家推出15分钟的短时服务,也有整周、整月的长期服务。有的店铺包月服务费用高达3万多元。

这些网店常有顾客光顾。一家网店标价10元的陪聊服务,销量突破30万单。但销售页面只有一张简单的介绍图片,对于服务的具体内容、服务人员的资质和背景等关键信息均未披露。

一些新型情绪消费潜藏隐忧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虚拟情绪消费背后潜藏隐忧。

记者探访过一家AI科技公司。这家公司的招聘简章中介绍,其主营业务为“虚拟聊天智能体”。公司向前来实习的学生开出每天300元的报酬。

该公司一位刘总监称,在他们的网站上,有大量提供陪聊服务的AI角色,公司以向用户售卖与AI角色的聊天次数赚取收益。

经了解消费是为了获得情绪价值,该公司开展的AI“虚拟聊天智能体”服务,并没有取得相关专业资质。

刘总监透露,网站上最受欢迎的角色是“大姐大”,在这里,用户可以用自己设定的角色与“大姐大”对话,获得一定程度的情绪满足。

对于来这里应聘的实习生,公司要求实习生从其他成熟的网站复制各种类型的AI角色人物设定,“角色越擦边,用户越容易付费。”她补充道。

记者了解到,该网站每天的订单量在10单左右,按每单以最低价格100元成交,公司每天可以进账1000元左右。

这家公司规划的未来“商业版图”包括:为这些热门AI人物设计朋友圈功能,可以更新近况,并在朋友圈推文里植入广告,用户可以一键跳转购物网站购买同款AI服务。

在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看来,一些标榜能提供情感咨询服务的商家,如果不具备专业心理服务资质、不能提供服务人员的有关信息,不仅会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还会给那些求助的人带来心理困扰。

“所谓的情绪消费,听起来很美好。”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如果心情不好,花钱可以找人倾诉、安慰,甚至找人陪聊、哄睡,能满足一部分人个性化消费需求,但如果脱离合规运营管理,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11月中旬,福建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针对情绪消费新业态深入调研发现,部分虚拟情感类商品打法律和公德的“擦边球”,有违社会公序良俗,相关平台存在社会责任感不强、管理不严格的问题。

陈音江认为,应加强对虚拟情绪消费等新业态的合规运营管理。情绪消费的背后存在一定的法律盲区,例如,与AI正常聊天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聊天的内容,涉及到低俗、色情,相关服务就有可能逾越法律红线”。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在商品或服务的物质功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某些消费行为具有实现心灵慰藉、释放压力或提升幸福感的附加功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应跟踪关注这一趋势,对满足情绪释放或精神享受消费的热点地区、热点领域和热点时段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质量管理,提升消费体验,鼓励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引导理性消费,并通过制度完善、裁判引领、社会监督等协同发力消费是为了获得情绪价值,加强对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人格尊严、情感寄托等精神利益的保护。

别让AI聊天把未成年人带入误区

“孩子半夜两点还没睡,一看,原来是在与AI机器人聊天。”最近,家住四川成都的彭歌(化名)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正在上六年级的儿子王杰(化名)在一款AI软件里,交到了一个叫“小林”的“朋友”,“他一放学回家就拿手机鼓捣半天,没手机的时候就魂不守舍,学校老师反映他心思不在学习上”。彭歌苦恼地说。

彭歌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今年9月儿子王杰在手机中偶然下载了这款AI软件,“我知道他在跟AI聊天对话,当时看到AI能帮助他解答一些学习上的问题,还觉得不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