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健康(伪劣卫生巾 女性健康 材质安全)


徐芷晗(南京师范大学)

当69.4吨伪劣纸尿裤、卫生巾被执法部门查获时,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女性消费者被漠视的健康权益。网友那句“赚这种钱,良心不会痛吗?”的愤怒质问,道出了公众对黑心商家最直接的谴责。从“3·15”晚会曝光的“废料翻新”黑幕,到此次查获的巨额伪劣产品,卫生巾这个关乎女性生理期健康的“刚需品”,正在沦为某些企业逐利的“灰色地带”,这不仅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更是对女性群体的深度伤害。

网友的愤慨从未如此集中。有人痛斥“光看了一眼生产现场就觉得身上痒”,直言这些用废旧棉絮、残次料翻新的产品是“拿女性健康当儿戏”;也有消费者无奈调侃“现在买卫生巾比买股票还需要眼力见”,更有人寄望于“优质品牌入局形成良性竞争”,盼着小米这样的企业能跨界“拯救”卫生巾市场。这些朴素的声音,既藏着对健康威胁的担忧,也饱含着对市场规范的迫切期待。当“避雷名单”在社交平台刷屏时,人们真正焦虑的不是已知的“黑名单”,而是那些未被曝光、仍在流通的劣质产品——谁也无法保证,自己手中的那包卫生巾,是否来自某个肮脏的地下作坊。

愤怒之外更需深思:为何关乎女性健康的“贴身之物”,会屡屡陷入“塌房”泥潭?表面看是黑心商家利欲熏心,将残次品以每吨几百元的低价收购,打碎翻新后贴上假冒商标流入市场,甚至嚣张宣称“国内上市公司都和我这儿挂着钩”;深层看,行业标准的“弹性空间”成了纵容乱象的温床。部分企业利用国标偏差范围“就低不就高”,踩着标准“下限”生产,使得“合格但不卫生”的产品堂而皇之进入市场。更令人忧心的是,正规厂家为节省销毁成本,竟将残次品卖给黑心企业,形成“监守自盗+地下加工”的黑色链条,让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被撕得粉碎。

伪劣卫生巾的危害远不止“不卫生”那么简单。女性经期“血室正开”,抵抗力本就下降,使用携带细菌、荧光剂的劣质产品,极易引发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炎症,严重时可能导致不孕、流产等不可逆后果。那些在简陋仓库里用锤子敲打恢复蓬松感的“翻新棉”,那些未经任何消毒就重新包装的残次品,每一包都像一颗“健康炸弹”两性健康,威胁着女性的生殖健康。当企业把“女性刚需”异化为“盈利刚需”,当监管的滞后让违法成本远低于利润,健康权益便成了最脆弱的牺牲品。

公安部“零容忍”的表态固然让人振奋,但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塌房”后的追责,而是“从生产线上就开始的敬畏”。要破解乱象,既需要抬高行业标准的“天花板”,让“卫生”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而非可松可紧的橡皮筋;也需要拧紧监管的“螺丝扣”,对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全链条溯源,让残次品无处遁形;更需要激活市场的“净化机制”,鼓励优质企业入局,用良性竞争挤出劣质产品的生存空间。毕竟,女性对卫生巾的需求,本质上是对“健康保障”的需求,这份需求理应得到最郑重的对待。

69.4吨伪劣产品的查获,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示。它直白地告诉我们:女性健康不该是黑心产业的“牺牲品”,民生刚需更不能成为利润的“唐僧肉”。唯有企业守住良心底线,监管筑牢全链条防线,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生态两性健康,每一位女性才能真正用上“安心棉”,让生理期的安全感不再成为奢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