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匠人(AI赋能职业教育)


作者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胡玉玲 纪雯雯

图片 | 网络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部署,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下,职业教育正加速与新兴技术融合,着力培养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近日,在上海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工业机器人赛项展现了AI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参赛选手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水果成熟度的智能识别,通过强化学习优化多机协同路径规划,并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安全监控系统。这种将AI核心技术融入实际产业场景的竞赛模式,不仅检验了选手的技术应用能力,更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创新路径AI新匠人,为高技能人才的智能化培养提供了实践范本。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加速推进,AI赋能的职业教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支撑。

图片

高技能人才是制造强国的战略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这一重要论述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体系,凸显了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高技能人才是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核心要素,其战略价值体现在三个重要维度。首先,作为技术应用的实践转化者,高技能人才通过工艺创新和操作优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直接影响产业升级的进程和效率。其次,作为生产体系的技能传承者,高技能人才掌握着设备运维、工艺改良等实践性知识AI新匠人,是保障产业链稳定运行的重要力量。最后,作为技术创新的基层实践者,高技能人才在智能化转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传承传统工艺精髓,又推动新技术落地应用。综上,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既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现实需要,更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图片

AI赋能职业教育的创新特征。与传统职业教育相比,AI赋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三个鲜明的创新特征。第一,教学体系的智能化重构。AI技术正在深度重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智能算法可以实时分析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虚拟仿真系统能够创建逼真的实训环境,使学员在安全条件下掌握高风险操作技能;自适应学习平台可根据学员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第二,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可以精准识别学员的能力短板,云计算平台支持教学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区块链技术确保学习成果的可信认证,这些技术创新正在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时空限制,构建起更加开放、灵活的培养体系。第三,评价体系的精准化升级。智能评价系统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精准评估,机器视觉技术可以识别操作动作的细微偏差,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分析技术文档的撰写质量,这些创新极大提升了技能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可见,AI技术正在引发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变革,推动教育形态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图片

AI赋能职业教育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为加快形成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赋能作用,创新职业教育发展路径。AI赋能的职业教育通过三大核心机制,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支持。第一,建立精准培养机制。构建基于多维数据的学习者数字画像系统,整合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认知特征等关键指标,形成精准的能力评估图谱;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分析个体学习特征,动态生成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智能教学系统实时监测学习状态,结合AR/VR技术搭建虚实融合的实训环境,实现训练难度与进度的自适应调节。第二,深化产教融合机制。建立产业人才需求智能预测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跟踪行业技术变革趋势;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校企数据共享中心,确保生产数据与教学资源的安全流通;建设集教学、研发、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完善协同创新机制。组建区域性技术技能创新联盟,整合高校、企业和职业院校的优质资源,搭建智能云平台,实现专家、设备和课程的跨区域共享;开发智能匹配系统,根据项目需求自动优化团队配置;建立快速转化通道,将技术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以上三大机制相互支撑、协同发力,构建起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精准识别培养需求、深度对接产业实践、高效整合创新资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研究”(22BJY049)的阶段性成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