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群能干嘛(新型保姆)
退休后在社区做"新型保姆",52岁阿姨:比上班挣钱多,还开心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趋势加剧,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激增。民政部2024年发布的《中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3亿。与此同时,全国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小至2.62人,呈现"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被称为"新型保姆"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悄然兴起,为退休女性提供了一个既能发挥专长又能获得稳定收入的新选择。
所谓"新型保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家政服务人员,而是指那些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在社区范围内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情感陪伴等综合服务的养老护理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养老服务市场规模已达4.8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8%。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占比约为56.3%,成为市场主体。
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老年康复专业委员会2024年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上海约有2.8万名社区"新型保姆",其中52%为50-65岁的退休女性,她们平均月收入达到6500元,比全市退休女性平均养老金高出约35%。这个群体通常具备医疗、教育、企事业单位工作经验,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意识,被业内称为"银发服务群体"。
52岁的张女士就是这群"新型保姆"中的一员。作为一名退休小学教师,她在上海徐汇区的一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工作已有两年。根据上海市民政局公布的数据,这类服务驿站已在全市建成超过1600个,每个驿站平均服务老年人约200人。张女士告诉媒体记者:"现在每月稳定收入有7000多元,比教师退休金多了将近3000元。更重要的是,我感觉自己还有用,每天都很充实。"
与传统保姆不同,"新型保姆"的工作内容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生活照料,还涵盖健康监测、心理慰藉、文化娱乐等方面。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2024年发布的《家庭服务人员职业画像报告》指出,相比传统保姆93%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新型保姆"只有约40%的工作时间用于基础生活照料,有35%的时间用于健康管理和心理陪伴,25%的时间用于文化休闲活动组织。
工作方式也更加灵活。根据国务院2023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地积极探索"时间银行"、"养老服务积分"等创新模式。北京市朝阳区"幸福朝阳"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负责人介绍,参与该项目的"新型保姆"可以根据自身时间灵活安排服务,完成服务后既可获得直接报酬,也可以储存服务时间,供自己年老后使用。该模式已吸引了超过8000名退休人员参与。
从收入水平看,"新型保姆"的薪资待遇明显高于传统家政服务。中国劳动学会2024年的调查显示,传统家政服务人员月均收入约为4500元,而"新型保姆"的月均收入达到6200元,高出约38%。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一数字甚至可达7000-9000元。武汉市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中心的'银龄管家'(当地对'新型保姆'的称呼)基础工资4000元,再加上各种补贴和奖金,月收入普遍在6500元以上。"
"新型保姆"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22年《"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2024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所有街道至少建有一个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补贴政策,例如上海市对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的"新型保姆"每月补贴300-500元,北京市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给予每小时10-25元的服务补贴。
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24年的调查显示,96.3%的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但仅有12.7%的家庭有能力提供全天候照顾。这一矛盾催生了巨大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养老服务需求预测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8.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
第三是退休女性的主动选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女性平均退休年龄为52.4岁,较男性早7.5岁,且平均预期寿命为80.3岁,这意味着女性退休后平均还有近30年的时间。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2024年的调查发现,76.8%的退休女性希望继续工作,其中54.3%是出于经济考虑,63.7%是为了保持社会参与感。"新型保姆"这一职业正好满足了这两方面需求。
第四是技术赋能的推动。随着智慧养老的发展,"新型保姆"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达到420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25%。借助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系统等技术手段,"新型保姆"能够更高效地提供服务。例如,上海市静安区的"银发管家"项目应用AI技术和物联网设备,使一名"新型保姆"能够同时为5-8名老人提供远程健康监测和生活照料,工作效率提高约40%。
"新型保姆"的出现也对传统养老服务行业带来了积极变革:
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接受"新型保姆"服务的老年人满意度达到92.3%,远高于传统家政服务的78.5%。这主要得益于"新型保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深圳市某养老服务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的'幸福管家'平均服务一个老人的时间超过18个月,这种长期信任关系是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
行业规范逐步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2023年联合发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3年版)》老年人社群能干嘛,将"新型保姆"所从事的社区养老服务纳入标准化管理。该标准将养老护理员分为五个等级,明确了各级别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评价标准。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超过80万人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其中社区养老服务领域约占30%。
培训体系不断健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共开展养老服务技能培训58.3万人次,较2023年增长25.6%。各类院校也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例如,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2023年设立的"社区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首届招生就吸引了超过500名学生报考,其中40岁以上的学员占比达到35%。
就业渠道日益多元。除传统的居家养老服务外,"新型保姆"的就业途径正变得更加多样化。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类社区养老服务组织超过6.5万家,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共提供就业岗位约180万个。此外,一些互联网平台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如某知名家政服务平台2024年推出的"银发护航"项目,已吸引超过5万名退休女性注册为服务提供者。
尽管前景广阔,"新型保姆"行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行业准入门槛不高,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2024年的调查显示,目前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人员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仅占57.3%。一些地区为了快速扩大服务供给,降低了从业要求,导致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国家社保研究院2024年的报告指出,有42.3%的"新型保姆"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18.7%未参加社会保险。这种非正规就业状态增加了职业风险和不稳定性。
薪酬激励机制有待优化。虽然比传统保姆收入高,但与工作强度和技能要求相比老年人社群能干嘛,"新型保姆"的薪酬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研究表明,养老服务行业平均薪酬仅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72%,人才流失率高达23%。
服务标准化程度不足。不同地区、不同机构对"新型保姆"的工作内容、服务流程、质量评价标准差异较大,缺乏统一规范。这不仅影响服务质量,也阻碍了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面对这些挑战,业内专家提出了几点建议: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建议,应将养老服务纳入职业教育体系,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建立贯通培养机制。同时,对在职"新型保姆"实施继续教育,提升专业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探索适合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保缴费方式,降低参保门槛,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一些地方已开始试点,如广州市对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退休人员提供商业意外保险补贴,每人每年最高600元。
建立多层次薪酬体系。民政部养老服务司专家建议,应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服务内容和工作表现,建立科学的薪酬分级制度。同时,通过政府补贴、服务购买等方式,提高行业整体薪酬水平。数据显示,在实施等级薪酬制度的地区,养老服务人员流失率降低了约40%。
推动服务标准化建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发布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覆盖养老服务各领域的国家标准体系。这将为"新型保姆"提供统一的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
从长远来看,"新型保姆"作为一种创新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养老压力,也为退休女性提供了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新途径。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服务标准不断完善和技术应用持续深入,这一行业有望迎来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
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2024年中国养老服务发展论坛上所言:"'新型保姆'模式是对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有益补充,代表了未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它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为大量退休女性提供了适合的再就业机会,创造了社会经济价值。"
你对"新型保姆"这一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有何看法?如果你是退休女性,会考虑从事这一工作吗?如果你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愿意选择"新型保姆"服务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共同探讨这一新兴行业的前景与挑战。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