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的创业方向(中年创业)
论中年创业之风如何吹过菜市场与PPT之间的那条羊肠小道,在人生这个漫长的旅途中,四十岁不是终点,五十岁也不是起点,它们更像是两个相邻的公交站台,一个写着“上有老下有小”,另一个写着“我还能再拼一把”。于是,在这两个站台之间,有一群人,他们不坐轮椅,也不打算提前退休,而是毅然决然地掏出手机,打开微信,拉了个群,取名:“中年突围·未来可期”。
这群人,俗称“4050创业者”。他们既不像95后那样敢拿花呗融资,也不像60后那样靠关系吃饭。他们的创业方向,往往不是元宇宙,也不是AI造人,而是——你猜对了——社区团购、养生茶饮、短视频带货、中年男性穿搭定制,以及专为更年期女性设计的冥想APP。
为什么是这些?因为逻辑很简单:自己用得上。一位48岁的前销售总监,在经历了连续三年体检报告上的“脂肪肝”警告后,果断辞职,创办了一家名为“肝净人生”的轻断食餐配送公司。他的口号是:“我不是卖饭养老的创业方向,我是卖命。”客户群体精准锁定:同龄人,同病相怜者,以及那些在凌晨两点刷抖音时突然意识到“我可能活不到退休”的都市中产。
另一位45岁的前HR大姐,则敏锐地捕捉到中年人的情感空虚。她开发了一款名为“搭伙过冬”的社交APP,主打“不恋爱、不结婚、就一起买 Costco 会员卡”的新型亲密关系。她说:“我们这代人,连离婚都懒得办,但总得有人陪我去医院排队。”上线三个月养老的创业方向,用户突破两万,其中87%的人第一句话都是:“你也有颈椎病吗?”
当然,也有人剑走偏锋。比如某位曾在外企做了二十年财务的老哥,突然迷上了汉服。他不开淘宝店,不拍古风写真,而是创办了“中年男子汉服晨练联盟”,每天早上六点,在公园角落集体穿深衣打太极。他说:“创业不一定要赚钱,但一定要有仪式感。你看我这一甩袖,全是现金流。”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40-50岁创业,到底创了个啥?
答案可能是:创了个心态,创了个朋友圈文案,创了个能让老婆觉得“你终于有点事做”的家庭和谐氛围。
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创业,早已超越了“上市敲钟”的浪漫幻想。它更像是一场中年自救运动:用一份副业对抗焦虑,用一个项目证明自己还没被社会淘汰,用一次失败告诉家人:“看,爸爸至少试过了。”
所以,如果你也在40到50岁之间,感到迷茫、焦虑、腰椎间盘突出,不妨考虑创业。方向不限,形式自由,只要别选需要熬夜写代码的就行。你可以卖枸杞咖啡,可以搞中年脱口秀,甚至可以成立“反内卷养老合作社”。
记住:
创业不一定成功,
但不创业,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
而对一个中年人来说,
能体面地失败,
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KPI与更年期之间寻找第二春的勇士们。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