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饱和(三四线城市网约车市场饱和)


在过去,不少网约车平台把三四线城市当成未来的增长点,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第四季度三线城市网约车用户渗透率为5.8%,到了2020年第四季度这个数字上涨到7%。相比一二线城市约24%的渗透率,低线市场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但目前来看,几年时间过去,所谓的增长点,成了块难啃的硬骨头。网约车平台的增长飞轮在三四线城市失效了。

突然饱和背后

司机数量是网约车平台增长飞轮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说,一个平台司机越多,乘客等待的时间就越短,体验就更好,从而带来更多的客户。而更多的客户吸引更多的司机,加速平台扩张。

滴滴回归后仍然保持着78%以上的市占率,就是因为司机和用户数量的绝对优势。

因此,几乎所有网约车平台都在努力降低司机的加入门槛。

比如,网约车平台和租赁公司合作,推出以租代购的形式,没有车的司机缴纳一定的押金和租金,就可以租下租赁公司名下的汽车跑网约车。而由于租赁公司和网约车平台的“战略合作关系”网约车司机饱和,租赁公司旗下的车辆,往往还有优先派单和额外补贴等优惠。

类似的还有网约零首付购买,在双证政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实行之后,网约车租赁公司也会提供办理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的汽车,让司机可以一站式加入网约车平台。

加入门槛降低之后,网约车平台入驻司机数量与日俱增。

2021年,滴滴发布过一组数据,截至2021年3月网约车司机饱和,滴滴平台上活跃着1300万司机。而最新数据显示,到今年3月,滴滴平台活跃司机数增加了600万,达到1900万。

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身影——中小型网约车平台。

城市出行需求有明显的潮汐现象,在高峰用车时段,即使滴滴这样的巨头也很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就会有需求溢出到中小平台。

而在出行需求不强的三四线城市,原有的出租车已经能覆盖大部分,滴滴这种全国性的大平台想要开辟市场,运营成本相对较高,但本地的网约车平台就有成本优势。

所以,不论巨头如何提高市占率,小平台依然有生存空间。

尤其是在聚合网约车平台流行之后,小平台有了流量入口。高德地图以地图为流量入口,在2017年推出高德打车,首创聚合打车模式。随后,百度地图、携程、美团、腾讯等平台,都曾经以聚合平台形式入局网约车赛道。

从2022年7月开始,聚合类平台订单在网约车市场的占比逐渐提升。中金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测算出,2023年4月,聚合平台日单量增长至653万单,网约车市场占比上升至27.8%。

而根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的数据,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每个月平均有9家网约车平台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从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的两年间,平均每个月有3-4家新增网约车平台。进入2023年之后,速度开始放缓,除了5月之外,平均每个月增加两家平台。

这些中小网约车平台,往往对司机的入驻门槛放得更低,所以在过去两三年新增了数量庞大的网约车司机,并且由于中小平台很少对外公布司机数量,引起重视的时候,市场突然发现部分城市的网约车运力已经饱和。

“烧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另一方面,多地几乎同时发布相关通知,也是网约车市场合规化进程的一部分。

早年网约车在资本加持下快速扩张,通过“烧钱”扩张市场,培养用户习惯,行业发展主要由资本主导。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企业野蛮生长的情况,比如,在目前网约车司机收入降低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网约车租赁公司在招募司机时,宣称“每天流水上千,每月净收入上万”。

实际上,每天上千块的超高流水,只有极少数十分熟悉城市和平台规则的司机才能做到。而这些租赁公司也会在合同中规定,如果司机达不到相应流水标准,就拿不到酬劳。到头来,司机一个月挣不了多少钱,还得交车辆押金和租金给租赁公司。

而这样的虚假宣传,拉动司机入局,也造成了一些城市的运力快速饱和。

严格实行双证上路等政策后,也标志着网约车发展路线进入了政策主导阶段。比如,广州传出6月将会禁止无《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司机注册新平台后,网约车租赁公司的业务受影响非常明显。

据悉,目前运营的网约车可以分为只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的单证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都有的双证车。

一名广州本地网约车租赁公司的工作人员马俊告诉《豹变》:“这主要是因为司机考证至少需要45天的时间,但是有些人租车跑网约车就是需要快速上路挣钱,没有时间考证。”

严格执行双证上路后,平台有监管的压力,会限制单证车司机接单,马俊表示:“从4月中旬开始,单证司机基本没单,双证司机单量稳定。之前司机能比较轻松做到每天600块以上的流水,现在单证司机每天400块都有些吃力。”

想要入局但是没有《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租车客户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租车客户锐减。“车租不出去了,租赁公司的车都成了库存。比起去年,现在的租金都下降了1000。”马俊说。

网约车平台“烧钱”扩张的日子,似乎已经过去了。看似行业寒冬的背后,也是监管趋严的行业合规化过程。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