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点赞数少(职场抱怨)

午休的茶水间里,速溶咖啡的苦味混着叹气声飘过来。张姐趴在桌子上,手指戳着手机里的工资条,声音压得低却满是火气:“这月又扣了绩效,三千八的工资,够干啥?不是说今年行业回暖吗?全是骗人的!老板也抠,隔壁公司都涨薪了,咱这儿连中秋福利都就两箱苹果。”
旁边的实习生小周跟着点头,眉头皱得紧紧的:“姐,我更惨,试用期才三千,房租就占一半。我看网上都说做新媒体赚钱,可咱部门天天就发点破推文,根本学不到东西,想跳槽都没底气。”
这话一出口,好几个凑过来接水的同事都搭了话——有人说“现在大环境差,干啥都不赚钱”,有人骂“老板就会画饼,从不看员工干活”,还有人叹“选错行了,当初要是学会计就好了”。一圈聊下来,结论惊人地一致:赚不到钱,全是外界的错——行业不行、公司不行、老板不行,就没自己啥事儿。
可真的是这样吗?
我想起同部门的小李,和张姐、小周在同一个新媒体组,干着差不多的活,入职时工资比张姐还低五百,比小周高一千。可就在去年,他的薪资翻了三倍,还被老板拉进了核心项目组,上个月甚至有竞品公司找上门,开了比现在高五千的价。
不是行业突然好了——我们做的本地生活号,这两年受短视频冲击,阅读量掉得厉害,连部门预算都砍了两成;也不是老板突然大方了——公司今年就涨了两个人的工资,小李是其中一个;更不是他运气好——他手里那两个账号,去年年初还是“扶不起的阿斗”,粉丝不到五万,带货转化率连1%都不到,是全部门最没人愿意接的“烂摊子”。
小李刚接那两个号的时候,张姐还劝过他:“别费那劲,这号底子差,就算你做了,老板也未必看见,不如随便发几条应付下,省点力气。”可小李没听,每天上班先把前一天的后台数据扒出来,不是只看“阅读量、点赞数”,而是盯着“用户停留时长”“哪个段落跳失率高”“评论里大家最关心啥”——比如发美食探店,别人只写“味道好、价格低”,他会特意记着“用户问有没有停车位”“能不能带宠物”“小孩吃的辅食有没有”,下次写稿就把这些细节全加上。
有次部门要推一个本地农场的采摘活动,别的同事写的推文都是“周末去哪玩?XX农场采摘正当时”,配几张农场的图就交差了。小李却提前两天跑了趟农场,没光跟着老板拍的“网红打卡点”,而是蹲在果园里跟果农聊天,问清楚“哪片区域的草莓最甜”“摘下来能放几天”“有没有适合小朋友的挖沙区”,甚至自己拍了段“从市区到农场的导航视频”,连哪条路容易堵车、哪有免费停车场都标得清清楚楚。
推文发出去那天,别的号阅读量刚过千,小李的号直接破了万,评论区全是问“怎么预约”“能不能组团”的。最后这个活动的报名人数,比预期多了三倍,农场老板特意给公司打了电话道谢,说“下次合作只认你们家小李写的文案”。
后来我才知道,那段时间小李每天下班都留在公司,对着电脑学数据分析,周末还报了个短视频剪辑的课——不是跟风学,是因为他发现“光写推文转化不行,用户更喜欢看实景视频”。他把之前写过的探店文案,一条条改成短视频脚本,自己扛着相机去拍,从一开始镜头晃得没法看,到后来能精准拍到“咬下烤肉的汁水”“草莓沾着露水的样子”,账号的短视频播放量慢慢从几百涨到几万,带货转化率也冲到了5%以上。

有人问他“天天这么累,值吗”,他说:“刚开始也觉得累,尤其是看着别人到点就下班,自己还在改文案、剪视频,也会想‘我这么做,老板能给我涨工资吗’。但后来发现,不是为了老板涨工资才做,是我把这些事做好了,真的能帮用户解决问题,帮公司拉来合作——原来我写的东西、剪的视频,是能创造价值的。”
反观张姐,在部门干了五年,写的推文还是老一套:标题永远是“XX盘点”“XX推荐”,内容照着网上的模板改改,配图从网上随便找几张,后台数据从来不看,领导问起就说“现在用户不爱看文字了,没办法”。有次领导让她跟进一个奶茶店的推广,让她多写点“年轻人喜欢的梗”,她嘴上答应着,交上来的稿子还是“口感丝滑、价格亲民”,最后奶茶店的合作方不满意,说“你们的文案没一点新意,还不如我们自己发的朋友圈”。
今年年初公司优化人员评论区点赞数少,张姐就在名单里。离职那天她还在抱怨:“就因为我没拉来合作,就把我开了?还不是因为公司想省钱,找个实习生顶替我,工资还低!”可她没想想,不是公司想找实习生顶替她,是她干了五年的活,实习生学三个月就能上手——她的“经验”,不过是重复了五年的“应付”,没一点能拿得出手的“核心本事”。

其实职场里像张姐这样的人,真的不少。他们把“赚不到钱”挂在嘴边,却从来没搞懂一个道理:工资不是老板“给”的,是你“挣”的——你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你就值多少钱;你越值钱,赚钱才越容易。
很多人总爱抱怨“行业不景气”,可再差的行业里,也有能赚到钱的人。比如前几年教培行业遇冷,不少人说“这行完了”,可有人却从“学科培训”转做“成人职业技能培训”,靠着自己懂的“课程设计”“用户运营”本事,照样拿高薪;有人抱怨“公司待遇差”,可再小的公司里,也有被老板当成“心腹”的员工——不是因为他们会拍马,是他们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评论区点赞数少,能扛别人扛不起的活。
还有人羡慕别人的高薪资,说“人家运气好,进了好公司”,可他们没看到,那些拿高薪的人,在你下班刷短视频的时候,可能还在改方案;在你抱怨“任务太难”的时候,他们在查资料、问同行,一点点啃下硬骨头;在你觉得“差不多就行”的时候,他们在盯着细节反复打磨,直到把工作做到“无可挑剔”。
就像小李,他不是天生就会写好文案、剪好视频,是他把“领导让我做推文”,变成了“我要通过推文帮用户解决问题、帮公司拉来合作”;是他把“这个任务有点难”,变成了“这是我学新技能的机会”;是他把“别人应付的活”,当成了“让自己变厉害的台阶”。

所以别再纠结“工资低不低”,先问问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我能为公司创造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不是“我完成了领导交代的任务”,而是“我做的这件事,给公司带来了什么好处——是拉来了合作,还是留住了用户,或是提高了效率”。就像做报表,别人只填数据,你却能从数据里找出问题,给出解决建议;做客服,别人只应付投诉,你却能总结出用户的需求,帮公司优化产品——这就是“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是你“值钱”的底气。
第二,我有没有把“现有技能”练到“够用”以上?不是“我会做PPT”,而是“我做的PPT能让领导一眼看明白重点,能让客户愿意签单”;不是“我会写文案”,而是“我写的文案能让用户愿意看、愿意买”。技能不用多,但一定要“精”——把一件事做到“比80%的人都好”,你就不会愁赚不到钱。
第三,我有没有把“麻烦活”当成“提升机会”?职场里最能让人变厉害的,从来不是“轻松的活”,而是那些“没人愿意干”“有点难度”的活。比如没人愿意接的“烂账号”、没人想碰的“遗留问题”、没人敢做的“新尝试”——这些活看似麻烦,却是你积累经验、练硬本事的机会。就像小李接的那两个“烂账号”,要是他当初也像别人一样应付,就不会有后来的涨薪和被挖角。
其实“变值钱”一点都不难,不用你辞职创业,也不用你学多少高大上的技能,就从眼前的工作做起:领导让你写一篇推文,就别只想着“凑够字数”,而是琢磨“怎么写用户才愿意看”;让你做一个表格,就别只想着“填完数据”,而是想想“怎么让数据更清楚、更有用”;让你跟进一个客户,就别只想着“完成对接”,而是争取“让客户愿意长期合作”。
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把每一个任务都当成“打磨自己”的机会,不用急着要结果——你多懂一个知识点,多会一个小技能,多解决一个小问题,都是在给“自己值钱”攒筹码。
就像小李说的:“我从来没盼着‘老板突然给我涨工资’,我只盼着‘我做的事,能越来越有价值’。等你真的有价值了,工资涨不涨,不是老板说了算,是你自己说了算——就算这家公司不给你涨,也会有别的公司抢着要你。”

别再抱怨外界了,也别再纠结“赚不到钱”了。你赚不到钱,不是因为行业不行、公司不行、老板不行,是因为你还没把自己“打磨”成“值钱”的人。
从今天起,把“应付工作”改成“做好工作”,把“怕麻烦”改成“学本事”,把“羡慕别人”改成“自己努力”。用不了几年你就会发现,不是你“运气变好了”,也不是“行业变好了”,而是你自己“变值钱了”——当你值钱了,赚钱就会变成水到渠成的事。
毕竟职场里最硬的道理,从来都是“你值多少钱,就赚多少钱”。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