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项目清单(社区怀旧便民服务中心)
“蔬果新鲜,价格合适,店里的怀旧装修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每次来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家住京畿道小区的张阿姨一边挑选着刚上架的蔬菜,一边笑着对记者说。8月初,位于金融街街道京畿道小区东南门的“好食集便民服务中心”正式试营业,这个集“怀旧情怀、便民服务、智慧管理”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不仅成为周边居民日常购物的“新宠”,更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五分钟便民蔬菜圈”的生动实践,为城市社区服务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金融街方案”。

怀旧场景与现代服务交融
打造社区“温暖记忆空间”
走进“好食集”,灰色墙面上“供销社”的木质招牌首先映入眼帘,瞬间唤醒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店内角落里摆放着二八杠自行车、复古高低柜等,墙上绘制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场景壁画,搭配暖黄色的灯光,营造出“穿越回童年”的沉浸式体验。



“我们希望通过怀旧元素的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项目清单,让居民在购物时不仅满足物质需求,更能感受到社区的温度和情感联结。”天恒集团项目负责人李秉辰介绍,这种“怀旧风+便民化”的设计理念,既留住了老北京的烟火气,又契合了当下年轻人对“复古生活”的审美追求。


然而,“好食集”的魅力不止于“颜值”。记者注意到,店内划分为蔬果区、主食区、便民服务区、小卖部及面包店五大功能板块,所有商品均实现分类摆放,地面干净整洁,全无传统菜市场的潮湿与异味。



“蔬菜瓜果都是新发地市场直供的,买着放心。”正在选购西红柿的居民李大爷说,这种“传统情怀+现代管理”的模式,让怀旧场景与品质服务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使“挑食材”从单纯的消费行为,变成了“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全链条便民服务覆盖
实现“日常所需不出社区”
作为金融街街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五分钟蔬菜圈”的核心载体,“好食集”以“小而全”的功能布局,破解了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在便民服务区,配钥匙、理发等“小修小补”服务一应俱全,其中低廉的理发价格,吸引了大量中老年居民。“以前去理发,最近的也是附近的商圈的理发店,现在下楼就能剪,价格还便宜一半。”刚理完发的王奶奶满意地说。



针对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便民中心东侧的面包店成为“新晋网红”。“我们每天凌晨4点和面,用的都是健康原材料,当天卖不完的面包全部下架。”面包店老板透露,试营业期间,招牌“全麦核桃包”成了抢手产品,不仅周边居民常来“囤货”,连附近的上班族也专程来购买。“价格比连锁品牌低很多,性价比太高了。”一位正在排队的白领告诉记者。
据了解,“好食集”服务范围覆盖京畿道小区、丽华苑小区等5个居民小区及10余家企事业单位,惠及居民1600余户、3500余人,其中老年居民近700人、未成年人600余人。“从蔬菜粮油到日用百货,从理发配钥匙到面包饮品,基本实现了‘一站式’覆盖。”京畿道社区书记姚宇琳表示,这种“全链条服务”模式,不仅成为街坊的共享厨房和生活补给站,更方便街坊抬脚就到。


其实,针对“好食集”,京畿道社区还有更长远的规划。姚宇琳说:“聚焦‘一老一小’需求,社区构建了‘好食集’‘金享晚年+青春活力’服务生态。未来,店内还将增设便民休息区,配备老花镜、急救药箱等适老化设施,并联动志愿服务体系,组织志愿者为腿脚不便、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代购等服务。针对未成年人,‘好食集’则通过‘健康食材+互动体验’传递生活教育。面包店定期举办‘小小烘焙师’活动,让孩子们亲手制作面包,了解食材知识;小卖部专门设置‘怀旧零食角’,售卖果丹皮、大大泡泡糖等经典零食,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快乐补给站’。这种‘一老一小’双向服务的布局,使便民服务中心成为连接代际情感的‘社区纽带’。”
让“便民圈”成为
“幸福圈”的城市样本
从“供销社”的怀旧符号到“一刻钟生活圈”“五分钟蔬菜圈”的现代理念,从“现代管理”到“适老化改造”的人文关怀,“好食集便民服务中心”的实践,不仅是对社区商业形态的创新,更折射出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正如社区居民所说:“这里卖的不只是商品,更是便利、安心和归属感。”
未来,金融街街道将以“好食集”为起点,在辖区内复制推广“怀旧+便民”模式。“我们希望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成为居民心中‘幸福生活’的代名词。”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项目清单,“好食集”的故事证明:唯有扎根社区、贴近民心,才能让“便民服务”真正暖到群众心坎上。
文字:石伟
图片:刘骜
校对:王昭 卢熙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