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的无力感(年轻人去小城镇定居的原因)

你知道吗?根据中国青年报最近发布的数据,竟然有67%的年轻人表示他们会考虑去生活节奏慢一点的城市定居。你本以为越大的城市越受欢迎,谁能想到小城镇的“悠闲日子”,反倒成了很多人的向往目标?难道真的是因为“大城市太卷,小县城太闲”?还是小县城生活其实也有自己的一地鸡毛?大城市和小县城的生活,究竟孰优孰劣,这个答案,真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有人说,大城市是搏命打拼的竞技场,小县城则是享受人生的“养老胜地”。这两种极端,究竟谁更幸福?在一边,是年轻人追梦的大都市:加班、内卷,为了梦想披星戴月;在另一边,是早下班、晚起床的县城日子,麻将、串门成了社交主旋律。争议就在这:有人羡慕小城的慢时光,有人觉得那样的生活简直无趣到发霉。究竟哪一边更值得过?别急,真相可没这么表面……

我们先来一层层拨开这团迷雾。大城市的魔力,说到底就是两个字:机会。不论是名校的毕业生,还是普通打工人,只要有两把刷子,都想在北京、上海、深圳来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逆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十几年寒窗苦读,背后就是为了得到在都市中扎根的资格。可县城呢?这里机会没那么多,年轻人少,留守的大多是不愿离家的老人和体制内铁饭碗拥趸。你说这人生是不是注定“平静如水”?但别急,咱老百姓怎么看?有的人羡慕都市躁动,有的人觉得小县城的日子才是有烟火气的“真实人生”。
其实,县城的上班族日子也不是人人都那么滋润,“钱多事少离家近”虽是理想,不过“钱多”大部分人确实实现不了。倒是“离家近、事少”成了现实,骑个电动车十多分钟通勤,五点多下班不加班,却也正因如此,白天没事,大家走亲访友、玩麻将,一到夜晚,家家灯火通明,三五相聚。但,真的就如此“神仙”吗?还是只是大城市人想象出来的避世桃源?

表面上看,小县城的生活就像温水里的鱼,安逸又自在。早上起得晚,晚上不需要通宵加班,吃饭、买菜、理发,全是熟人开的店。要说烦心事,除了家长里短、左邻右舍,真没几个。你要说活得不累,那倒是真的。还有人说,最美好的,就是小县城的“人情味”——下楼去串门、借酱油、蹭饭,这些在都市几乎绝迹的生活方式,这里却一天来个三五回。可惜,好景常常不长。
随着大家收入一点点增长,县城的消遣娱乐却也泛起了新的波澜。麻将、棋牌本来是“关系升温剂”,结果加了点“彩头”,逐渐变味成了变相赌博。老街旧巷里,时常会有“谁家输了多少钱”的小道消息甚嚣尘上。更有甚者,外卖、夜生活、文化活动的缺失,让很多年轻人觉得“无聊至极”。“打麻将养生”的背后,其实也有县城经济活力和创新动力不够的隐忧。村里阿姨们的茶余饭后,把左邻右舍的一点小事像新闻联播一样八卦出去,情报流转速度堪比微博热搜。你说人情味,对,有时也变成了压力和负担。

大城市呢?下班了都各忙各的,你借个锅都觉得“欠人情”。住了一年,门对门的邻居名字都不清楚。同事之间更是“不熟不扰”。有意思的是,看似冷漠的都市,其实是空间和时间的无可奈何——大家都太忙,没有力气把朋友圈做大。于是,有人羡慕县城“有人情的孤独”,有人更喜欢大城市“有个性的独立”。
就在大家觉得县城生活不过如此时,却发生了一件颠覆人们想象的事情。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兴起,一款带“砍一刀”功能的APP突然在县城走红。原本以为这些“低价拼团”活动只有点蝇头小利,按理说应该更对追求效率、节省成本的大城市人胃口。事实上,许多大城市用户看到复杂规则或社交要求,直接放弃:“拉一堆人帮忙砍,看着都累。”可是县城用户玩起来却乐此不疲。

真实场景里,经常看到有人在驾校里忙着邀人砍价,哪怕结果只不过省下几块钱。更有甚者,打通了街坊四邻、亲友微信群,一人“喊单”,全家“支援”。这种社交驱动的互联网消费模式小县城的无力感,在大城市水土不服,在县城却风生水起。原本觉得“轻轻松松、惬意悠闲”的小县城,竟然成了新零售和社交电商的前沿阵地!
同时你会发现,县城家长虽然很多没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却愿意用全部精力为下一代铺路。课外班、兴趣班、补习,甚至托熟人进好学校,样样不缺。县城的温情和熟人社会,在这里帮了大忙。但问题是,教育资源薄弱、信息闭塞,要进步,就得加倍努力。你以为“岁月静好”,其实是上一辈人咬牙切齿的付出。县城青年出头难度,比大城市更大;孩子要逆袭,靠的不只是努力,还有出身和资源。

事情表面上好像又归于平静。刷着网络上的小县城美好生活介绍,“慢节奏”“人情味”“温暖”,仿佛成为乡土自媒体的集体叙事。可没多久,一连串新的难题浮出水面。经济下行、人口流失、县城中的年轻群体持续减少,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刚毕业的小年轻,觉得县城平台太小,留不住有志青年。
与此同时,“砍一刀”热潮也慢慢被考试、升学、稳定“铁饭碗”替代。县城经济活动单一,创新力不足,对于愿意拼搏创新的年轻人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围墙。更何况,大城市的机会虽然多,但是房价高、压力大,中年危机来得更快。两种生活,谁都没法标榜自己是绝对的“胜利组”。
渐渐地小县城的无力感,分歧越来越明显:一边是老一辈觉得“离家近、事好少”,一边是年轻人说“没机会、发展慢”;有的人抱怨大城市“生存压力大”,另一拍手赞成“这里至少能看到未来”。县城需要新活力,大城市也未必适合每个人,选择两难,出路在哪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你看,讲到这,咱们是不是把县城都夸上天了?什么休闲、什么人情味,好像小县城是乌托邦。可回过头想想,这种“一团和气”,是不是另一种躺平?如果只剩下三五朋友“天天打麻将”,孩子们拼爹还拼不过别人,年轻人早早想着混个铁饭碗安稳一生——说好听点叫“享受人生”,说难听点,是不是其实“内卷不上,外卷无门”?
大城市虽然累得吐血,但你要是有本事,就是一展拳脚的地方。县城舒服是舒服,是真的适合长久吗?你愿意一辈子“慢生活”,还是希望哪天也能拼一把自己的“速度与激情”?对比之下,哪个真的更靠谱?“平淡幸福”还是“高薪高压”,谁又能代替你做决定?这几种看似“美好”的形容词背后,谁说不是一地鸡毛,各自烦恼呢?要真觉得县城好,不如全搬回去过小日子,可是又有几个真敢?

有些人说小县城日子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你真能一辈子安心在“安逸窝”里坐等天上掉馅饼?大城市号称“机会多但压力山大”,你敢保证在灯火辉煌的都市奋斗一辈子不会变成“加班机器”?你是向往县城的稳定,还是想在城市的浪潮里搏个明天?你觉得自己适合“慢下来”的日子,还是不得不“卷起来”才心安?不妨在下面说说,你眼中的理想生活到底是啥样——悠哉小城,还是闪耀都市?谁能说清楚呢?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