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人群需要缴税(人群缴税种需要什么资料)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个人所得税改革要发挥收入调节功能,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一时间,怎样来界定高收入者成为舆论热点,其中年薪12万元以上被认定为高收入者声音最大,这意味着这部分人群将是税务机关未来加大税收调节的重点对象。事实真的如此吗?

为啥年收入12万被普遍认为是高收入标准?
“年收入12万元被纳入高收入群体”的消息传出后,在微博和朋友圈中引发广泛质疑。有网友称:“年收入12万挣北上广深一套房要100年,勉强够活,怎么会是高收入群体?”
那么,为什么12万元会成为流传的所谓“高收入群体标准”呢?有人基于以下情况作出结论。
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对高收入者实行自行申报纳税,标准之一正是个人年收入12万元以上。
2010年,国家税务总局再度发文称,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纳税申报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是加强高收入者征管的重要措施。

12万元真的属于高收入标准吗?谣言!


24日下午,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近期个税改革再度成为热点,针对有观点称“年收入12万元以上被定为高收入群体,要加税”,多位熟知个税改革的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专家24日对新华社记者回应说,这一观点是误读,纯属谣言,12万元不是划分高低收入人群的界限。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义务人自行申报早在2006年就开始执行了,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任何加税的意思。
小编查阅《意见》全文发现,原文中唯一和高薪征税标准有关的表述为,“进一步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健全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税收体系,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一步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税收负担,发挥收入调节功能,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
本轮个税改革的真正焦点在哪?
这一轮个税改革的焦点应该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方向。
以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为目标的个税改革,将对现行11项分类所得中的劳动所得进行适当归并为综合所得,逐步建立“基本扣除+专项扣除”的税前扣除制度,包括子女教育、职业教育、首套住宅按揭贷款利息等逐渐被纳入专项扣除项目。适时引入家庭支出申报制度,优化税率结构。
不过,要实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改革目标,还需要做不少基础工作哪种人群需要缴税,尤其是收集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意见》也提出,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在确保信息安全和规范利用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级归集居民和非居民个人的收入、财产等相关信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收入监测方式方法, 提升居民收入信息监测水平。

声音:个税改革别误伤中产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平稳,但是,企业用工成本不断增加,各地职工收入快速增长,而且,可以预期的是,未来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职工工资仍然会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以北京为例,按照去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85038元的标准,以年均增长7%的速度计算,5年左右,北京的职工平均工资就能都达到12万元的“高收入标准”了。
到时候,莫非北京遍地都是高收入者了?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年收入12万元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而且,生活难言轻松。高收入定的标准太低,就会扩大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影响,使这些地区的“扩中”受到影响。无论是现实,还是面向未来,高收入的标准都应该进行大幅的调整,给未来的国民收入快速增长留出足够的政策冗余。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建立稳定的“橄榄形社会”,也需要大幅提高高收入的标准线,对中等收入阶层给予更大的政策宽容。

开征个人所得税目的不是为了收钱,而是为了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体现社会公平哪种人群需要缴税,在这个过程中,谨防误伤中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意见中,也出现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的要求。
《意见》要求,进一步减轻中等以下收入者税收负担,中等收入群体显然是政策关注的对象。而如何通过改革,让中等收入群体税收负担降低?如果不提高高收入标准,以及调整相关的税率标准,目前一线城市事实上的一些中等收入群体,可能就会成为被调节的对象,反而会进一步增加负担。
特别考虑到,伴随着一线城市房价不断高涨,普通劳动者本就承担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希望《意见》的实施能够真切为中等收入群体带来实实在在的税收减负效果。
看看你缴了多少税
不管收入高低,人人都是纳税人,只要你活着,你就在缴税;哪怕乞丐,只要你消费,你就在纳税。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究竟缴了多少税呢?来看看搜狐财经这份图片分析。



还有一张图,换个角度感受下……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