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在家小型办厂创业(创业在家办厂有什么好的项目)


承包起色

1984年春节后,股东见在这两年办厂中没有分红,不满情绪纷起。部份管理人员和股东把濒临倒闭主要原因矛盾集中在林友培身上,认为这是领导无方所造成的;同时,林友培也因对众乡亲的不理解,以及与渔民出身的管理人员出现矛盾,已对企业前景感到心灰意冷,提出辞职。

当时国家正值大力提倡企业承包制,新城装潢厂的命运在百般无奈之下,在诸多矛盾背景之下,采取了最古老的抓阄形式承包。

1人在家小型办厂创业

83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十二)股东人员又聚集在一起,会上制定承包期二年,每股每年净得承包值200元。承包方先由管理人员分别搭成两组,各组推选一代表抓阄。“天意所赐,神佑村庄”, 就在两条签之中又让林友培抓中承包。

普通股员也分成两组 。时值新年正月头,人们应当说不喜欢“无”字内容这句话,可这时参加抓阄不少股员口中念念有词,不时的叫到“保佑‘无’啊!”抓到“无”字的个个欣喜若狂,而抓到“有”字的人反倒眉毛紧锁。

八四年,具有迷信色彩的人曾给这一年描绘了不少阴霾,什么八三、八四(与不三,不四谐音)什么双立春,双雨水,反正是人们觉得不大喜欢的年景(连结婚办喜事也是最少的一年)。

随之而来,社会上舆论纷纷。

有人说:这个新生的班子不击而溃,被世人笑话。

有人说:四色凹版轮转机肯定转不起来,等着有好戏看。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这个新生班子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为在危难之中显身手,在峥嵘岁月中体现人生价值,在从纷繁复杂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他们又组建了新的班子。

新班子人员:

林友培、陈克春、林友令、郑恩爱、林友细、陈礼品(原郑满花调换)

林益夏(数月后重返厂)、陈克茂(曾参加一个月)倪志曹(曾参加三个月)

第二期调增成员

林益椅(内勤)林益裕(内勤)郑恩爱(供销)苏圣袍(会计)

陈礼品(出纳)林益井(股员)林友棉(股员)陈守偶(股员)

【原股东减去一半,产生23位新成员,后另增5股,又成了28股。】

在承包后,厂内业务一片空白。而厂内原来11位老管理人员突然减剩只有三位,在当时条件下,厂内人员没有精力来跑业务,再加上农村交通不便,装潢厂地处远偏(那时连船埠头也没有,人员来往要绕一个大河圈)。怎么办? 即萌发凭借改革开放后当地产生的庞大供销员队伍,利用他们巨大优势,借鸡生蛋,寻米下锅。特将厂内凹印设备简况,产品生产内容,印刷工艺流程,产品计算方法等基本知识编印成小册子,夹带塑膜包装袋样品,派员送到敖江、钱库车站,码头,等地免费发送(二十几年后,笔者在龙港外滩堤塘遇见仙泥船支书,在聊天中他还讲起,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送给的一本小册子)。并在江南洋各地村庄,104国道两则,沿途粘贴纸张宣传,刷写墙壁广告语“彩印塑膜何处有,路人遥指九刀连”,这样的做法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当地供销员逐步地掌握了这门业务知识,成了装潢厂编外业务员。由于有着庞大的供销员队伍,这股力量犹如硕大的渔网撒在海中,总有鱼儿捕获,塑膜包装业务也就从四面八方供销员的手中源源不断的涌入新城装潢厂。

另外:勇于技术革新, 扩大业务生产种类、精算成本,提高工效,对量少的业务以创新的丝网工艺来代替生产。

改弦易辙,广告各地,使当地千军万马供销员能迅速地掌握了塑印软包装业务知识,这样一来,很快打开被动局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守得云开见明月,经过一年的努力,新城装潢工艺厂开始恢复元气,企业出现了“顾客盈门、生意兴隆”的可喜局面。八五年又扩建新厂房,增加一台五色凹版轮转机,继增凹版油墨生产车间,引进塑料吹膜设备等。

-------历史不会忘记你们------

这里要说感谢的首先是陈克春同事,他从办厂初期开始,看到由几个一下子扩大到几十人就感到人多复杂的后果很严重,但事业上需要他时,他没有退却。直到八四年承包,当时林友培动员他再坚持办厂1人在家小型办厂创业,他仍咬紧牙关,不计较前两年总共收入低微不到800元难以维持生活的困境,仍以事业为重,大义凛然,带病坚持下来,成了装潢厂再度兴起的中流砥柱。

林友令:从建厂起,基本上日夜在外头奔跑,单单旧式军鞋也不知跑掉了多少双,有次在东北出差劳累过度,险遇生命危险。几年办厂无效益,家庭欠了一屁股债,他没有悲观,一旦事业需要,又挑起肩上的重担。

林友细:当年尚未20岁,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承包开始就帮助厂里挑重担。除了吃饭,日夜在厂,用青年人对事业的热情、信心把装潢厂前途命运紧紧地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郑恩爱:参加承包后,由于妻子刚离婚,有四岁女孩在身边不便,忍着悲伤狠心把女儿送给别人,而自己把全部精力投入装潢厂工作。由于只有一个人,平时在家半夜煮饭、洗衣裳。当厂内设备需人修理和改装时,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大胆创新,成了主要骨干。

林益夏:虽然参加承包组迟了几个月,但一参加就放下各种思想包袱,积极认真的负责车间生产,使产品质量不断上升,为装潢厂东山再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那时厂房条件有限,裁烫车间分散在各家各户,为了讲信誉赶交货时间,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天黑地雪夜里,那些管理人员摸着黑用肩扛着一捆捆材料送到各家各户,连夜加工,直到天亮没合上一眼。

那些外出人员为节省车费,都是半夜三更步行到钱库乘船到鳌江搭车。为了争得一角一分,遭码头人威胁、动武,只好忍受眼前亏,尽量减少厂里费用。外出时补贴少,而外面物价高涨,每到一处都是省衣节食,甚至挨饿,与其他厂家出差人员对比顿觉矮人一截,但他们没有灰心。

那时薄膜太宽、冲击机无法收放料,生产人员只好围着冲击机用手拉辅助薄膜收料。由于材料鱼腥气味难闻,人们只好硬用毛巾、破巾围掩着鼻子,呛得咳嗽流泪,坚持连续作业几个白天夜晚。

八四年端午节,别人忙得过节日,可这时的林友培、郑恩爱、林友细却忙着试印自己设计制造的背后色。成功后,个个如小孩子般在车间里蹦啊跳啊!在车间里高兴得吃了几个粽子,顿觉比蜜还甜。

有几次印版制错、制坏、脱铬,由于时间紧迫,那些负责制版人员每次回来连凳也没有坐暖,又连夜返乘海宁重新加工。

历史没有忘记那些小青年们的功绩。林友捧、林友箩、林友耸那时才十四、五岁,有次在钱库正助厂,烫袋到半夜十二点多,因舍不得住旅馆,下雨路滑,在那四周漆黑的深夜里,一路上不知摔倒多少次才摸回家。

还有倪志格、林友发、林友棉、林友努、林益东、张传国,他们也都是十四、五岁,为了张贴广告、送发小册子,不怕别人嘲笑,不辞劳苦,一天步行数十里,甚至到敖江、平阳、瑞安喷刷广告、现今许多墙壁上还留着无数广告痕迹。他们同样为装潢厂振兴作出了杰出成绩。

历史也不会忘记那些女工们的功绩,在那工场高不足1.5米,场地不足7平方米的油毛毡下,低着头,哈着腰,下雨头顶笠斗防雨,晴天戴草帽防太阳晒,光线微弱,潮湿霉气,大热天蚊子多得不得了1人在家小型办厂创业,女工们用薄膜料套着脚腿在那里烫合薄膜袋。

历史更忘不了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虽生产技术不内行,但每到装潢厂内部矛盾激化紧要关头就挺身而出,因此,在装潢厂办厂的十年时间里,虽有矛盾不断,但总算还没有恶化到武力相向的地步。

永续之难

先哲说:“世上的事,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的,没有一人不卖力。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时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总之没有跳出这周期律。”任何事物发展没有静止的,回顾新城装潢工艺厂历程,其命运也是如此,随之,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自八五年走向鼎盛时期,到了四月份,原来没有参加承包者突然变卦,在承包期尚未到期就提出要挟退厂,使刚刚恢复元气的装潢厂受到经济重负挫折。到了1986年,又出现了女工、男工与管理人员工资的矛盾,于当年10月19日晚上出现了总爆发。六位股东带领其家属20多人要“封闭厂门,停止生产”。由于这次突发事件,使得当时原计划与龙港某厂联营已定一事成了泡汤(如果没有这件事发生,那在当时新城装潢工艺厂到龙港发展又是第一家塑印软包装企业)。

到了1987年,管理人员已经不再像以前几年那样富于进取精神了,也因为进来几位长者股员影响了原有管理人员积极性,新城装潢工艺厂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同年十月份,在实在没有办法混下去的情况下,又一次搞车间承包。林益夏等九人承包车间印刷车间,林友令等七人承包油墨车间,林友培从此退出新城装潢工艺厂历史舞台

到了八九年春,新城装潢工艺厂又合二为一,由林友令担任领导(林益夏、林友细到钱库另办彩印厂)。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1990年春时,那台曾经为新城装潢工艺厂立下汗马功劳的——浙南闽北农村第一台轮转彩印机,它含着多年辛酸离开了装潢厂。当时,只剩下几台油墨机在那里呻吟着凄凉而又单调的“嚓啦、嚓啦”声音。

再到公元一九九七年,那几台油墨机也彻底离开了。那曾经轰动浙南闽北的第一家塑膜凹印企业也成为历史了。

十年燎原

新城装潢工艺厂从她的诞生,经历了十年的风雨,走过鼎盛时期,虽不曾象世界级大企业那样久经不衰,但她却是塑印软包装发展的一颗种子。由厂内人员的不断谋业思变,外出合伙、独自创办企业;由本村人员快速获得信息、技术、亲帮亲、邻帮邻的血缘关系;以及新城装潢工艺厂生产塑印软包装的广告各地,外地供销员的大量涌入,几年间,塑膜彩印业务在九刀连村这块土地上得到迅速普及。

1985年上半年起,因塑印软包装业务越来越多,新城装潢工艺厂只得应付机印的软包装产品忙得不亦乐乎,对原有手工丝网印刷的小笔业务无暇顾及。这时村内有好几位村民也瞄准这机会,在自己的家门口挂起丝网印刷塑膜样品袋,利用民房作工场兼业务处,后来越繁越多。随着钱库,龙港城镇兴起,他们又把目光伸向城镇开设业务处,将承接到的业务拿到家里加工。此时,村民林益蓬,林细耳放弃祖传的烧砺灰作业,转而办聚乙烯吹膜厂;几乎同期,村民林友汤,林大宠等人也办起聚乙烯吹膜厂。村里有的村民还开始引进生产丝网印刷的其它附件,如凹版油墨,溶剂,晒棚,烫袋电热丝等。

1985年冬,由时任村支书林友静组织20多位村民兴办“新城福利厂”,继在1986年又引进手工凹版制版工艺。

1986年下半年,村民林益聘组织人员在钱库镇振兴大街兴办软包装复合厂。

1987年上半年,村民林益忠组织人员在龙港镇文卫路兴办龙港彩印厂。同期,村民林友汤等人在龙港镇龙翔路停车场附近兴办软包装企业。林承呈、林益曼等八位村民在龙港镇龙翔路兴办软包装企业。村民林友鎯在江滨路兴办软包装企业。

村民林友针、林友组等人在九刀连村兴办吹塑厂。村民林友福、林友差在九刀连村兴办吹塑厂。

1988年村民林益令、林益柱等在龙港镇江滨路兴办软包装企业。林益鸿、林益雨等人在龙港镇兴办吹膜厂。

1989年村民林益夏、林益钱、林玉钱等人在龙港镇站前路兴办软包装企业。村民林细跑等龙港镇生资路办软包装企业。同期,村民林友努、林友捧等人在平阳县腾蛟镇兴办软包装企业。村民林益夏、林友细在钱库镇兴办软包装企业。

1990年,村民林益青在钱库镇振兴大街兴办软包装企业。

九十年代初中期,村民林益佩、林友藏、林友还、林群超、林友铃、林益利、林友华、林友理、林友正,林友选、林银合、林友仲等在龙港镇站前路兴办软包装企业。

这一时期,还有几十家的个体业务承接店,设在钱库,金乡,龙港,鳌江,腾蛟,灵溪等地。每天有四只河轮往返于九刀连至龙港,还有两只往返于钱库。每天下午五六点左右,村中桥头小沙龙河两岸都站满了肩挑人抬的运货的人们,热闹非凡。

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实在不过是短暂的一页。然而,对于九刀连人来说,从1982年春塑印软包装的引进,到薄膜彩印遍及家家户户,这十年,却可以称得上是生机盎然,翻天覆地的十年。短短十年间,九刀连村经济繁荣和村庄面貌的变化,充分显示了九刀连人智慧和才干。使以往面朝大海背朝天传统产业转变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从而表明了别人能做到的,九刀连人同样也能做到。

人们欣喜地看到,据不完全统计:全村300多户,1700来人口,当年从事塑膜印制、复合、真空镀铝、油墨制造行业等27家,吹塑10家、制版9家、OPP割料3家、油墨销售4家,OPP销售服务点5家,河轮四艘,变压器4台,还有上百人的手印承接点,电器专业维修,晒绷……一个独立完整的塑膜彩印体系形成。

卅年巨变

九刀连人从1982年至1992年的头十年中,首先是传统产业的开始改变;从1992年至至本世纪初时,继而是观念上的转变,村民们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都在参与了商品经济活动,头脑中开始有了办企业或经商的意识。

据本世纪初不完全统计,人们欣喜地看到:九刀连人基本上搬迁城镇购房置业,各种大中小型企业、各类特色企业相继涌现,据不完成统计;上千万凹版电雕企业七家,超千万的印铁、磁卡企业各一家,五十万元至五百万元的凹印企业近60家,吹塑企业达30家,专业复合十家,专业三边封5家,还有涉及外贸、柔版印刷、胶印、不干胶机印、碳素纸制造、专业瓶盖、注塑、印刷品上光、平凹手工制版、印刷材料销售若干企业,及一支活跃在全国各地的供销队伍。企业遍及龙港、敖江、钱库、温州、义乌、黄岩、杭州、广州、重庆、武汉、上海等各大中城市。

进入新世纪,一个“大九刀连的经济圈”正在形成,一个大九刀连的概念正在出现,这个概念正得以前所未有的扩展。产业的发展,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轨迹。村民现状:全村600多户,2600多人口,已有95%在龙港、钱库、敖江购房过着城镇居民生活,并购置大批厂房,进入工业园区生产;另有数十户人家在温州、义乌,杭州、上海、广州、厦门、武汉,北京等地购房置业。

村民教育意识的提高:村民在从事创办企业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到知识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竞争激烈,越来越意识到要想自己的企业得以继续生存、得以壮大,必须由具有高文化懂管理的人才来发展,于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子女培养上大学作为努力目标,这个历史上不出大学生的渔村,现在有了整排整班的大学生和好几位研究生,并且有了出国深造的高级人才。

后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呈现量到质飞跃,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企业由原来依赖专业市场就近承接加工业务的方式,现已转向依托当地工业资源和专业市场的有利环境,驾设市场网络,拓展企业产品发展空间,开展与需方单位直接挂钩。面向省内外,辐射全国乃至国外市场。企业产品不再局限印刷包装类,多样化、技术含量高、高科技的产品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象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中国华昊化纤塑业有限公司”,已成为苍南县典型的纳税大户,企业成为跨区域集团公司。

近些年,作为浙南闽北地区软包装引进第一村,在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2003年正月,村庄举办别开生面的新春联谊会,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村庄发展成就。搜集资料,编写九刀连村历史文献。

2004年正月,举办新城装潢工艺厂“相聚这一刻,回放廿二年”活动。

2007年,村庄康庄工程建设集资一百多万,隆重举行巴钱通村公路竣工仪式。

2009年,举行盛世修谱,增添村庄历史资料。

2010年,成立村老年大学星光之家。隆重举办重阳节庆祝活动。

2011年,拓展修建村东“河埠胜景”集资30来万,增添村庄新貌。

重建《存善堂》三方集资两百来万(九刀连,水心,堂主)。

2012年,开通“九刀连村庄历史文化”新浪博客。挖掘记载村庄历史。

2013年,美化沙龙河工程集资两百来万,当年顺竣。

端午节集资30多万,隆重举办村庄龙舟文化节。“港门赛舟,甲子一周”,

五龙齐舞,举村欢庆活动。制作视频,挂在百度窗口,长期欣赏。

2014年,沙龙河两岸绿化景灯,炫光照耀,五彩缤纷,夜色全村绽放异彩。

制作《软包装引进第一村发展记》视频,利用科技画面,回顾村庄创业历程。

2015年,端午节再次举办五龙齐舞,举村欢庆活动。

2016年,九刀连村与义乌林氏一起举办江南垟林氏特大型的扫墓祭祖活动。

2018年,原新城装潢厂的员工集资超百万,兴建“中国印刷城软包装发源地”广场,并矗立牌坊标志,镌刻当年参与创业股东的名字,作为永久性纪念。

1人在家小型办厂创业

《广场牌坊铭文》

【1982年,苍南县刚从平阳析出,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九刀连村及邻村共四十七个渔耕之家,怀揣梦想,改行转业,筹资四十六股创办新城装潢工艺厂,从而拉开了浙南闽北软包装産业发展的序幕。当时的广告语爲:“彩印塑膜何处有,路人遥指九刀连。”创业伊始,曆尽艰辛,遇挫弥坚,砥砺前行。1984年企业股份重组,鼎革肇新。此后该产业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蓬勃发展,衍生出与其相关的的各类産业群,如塑料膜薄生産,凹版制版,油墨制造等,爲龙港誉名爲中国印刷城作出了杰出贡献。时光荏苒,见证芳华。爲了向创业者致敬,铭记曆史,彰显风采,特将这张荣耀名片,镶嵌在九刀连这块引以爲荣的热土上,希冀激励后人,弘扬敢爲人先、勇立潮头的温州精神,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2019年:新春佳节,在正月初五的这一天,上千名的外嫁闺女们,怀揣激动的心情,眷恋故乡的热土,感恩敬孝之心,首届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精彩隆重的“好闺女回娘家”新春联谊会活动。

后记:九刀连赋

晟哉村庄,与时俱进。共和壬戌(1982),浙南闽北,小小渔村,首引塑印,并非偶然。先之新城装潢厂,继而新城福利厂;二企并行,族人齐进,开拓创新,经济勃兴。当年广告,岁痕犹在:“彩印塑膜何处有,路人遥指九道连”;敢为人先,化蛹成蝶:卅七春秋云和月,千家万户受惠及。沐浴改革春风,拜谢政策昌明;开福鸣钟,催人奋发,蓬勃兴起,云蒸霞蔚。作别大海,而离传统作业;洗脚上岸,华丽改行转产;昨日种田捕鱼郎,今之俊彦老板王。大小企业越百家,不胜枚举;年晋产值上亿兆,彰显辉煌。承前启后,发扬光大;继往开来,人才辈出;星驰卓荦,遍及神州。塑膜凹彩印,苍南犹鼎盛,推衍包装类,涉及百行业,命名“印刷城”,杰绩添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