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保险保障(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
从第一届进博会1850亿元,到第二届5000亿元,再到第三届8848亿元,上海保险业服务的保险保障总额再创新高。
11月2日,进博会中心商业广场一派忙碌景象,各个展馆的搭建和布置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银行保险服务进博会的宣传画也在此展示。
上海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全力护航这届特殊形势下举办的进博会,上海保险业聚合产险、寿险、养老险、投资等各板块力量协同运作,搭建一套更为全面、更为高效的保障架构。不仅为进博会提供一体化风险管理服务,也在促进贸易产业链复苏、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只是我国保险业发挥专业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十三五”期间,保险业通过产品及服务触及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十三五”时期,是保险业改善民生保障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
在河北邯郸市魏县,大寨村村民王章喜夫妇于2014年脱贫,但年收入仅6000余元,属于非高标准脱贫户。2018年初,王章喜的爱人因病住院,需自付医药费1.3万元在线保险保障,老两口面临着返贫困境。幸运的是,保险公司开发的一款防范因病、因灾、因学返贫产品——“防贫保”,帮助他们用保险机制化解了再次返贫的风险。经保险公司理赔人员核查后,王章喜一家获赔6000余元,渡过了难关。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保险业形成了以“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为核心、商业保险产品来辅助的保险扶贫体系。截至2019年末,农业保险承保农作物超过270种,基本覆盖常见农作物,备案扶贫专属农业保险产品425个,价格保险、收入保险、“保险+期货”等新型险种快速发展。2019年在线保险保障,农业保险参保农户1.91亿户次,提供风险保障3.81万亿元,支付赔款560.20亿元,受益农户4918.25万户次。大病保险向贫困人口实施政策倾斜,降低起付线,放宽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水平,切实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负担。在1000多个县(市)承办了面向贫困人口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业务,覆盖贫困人口4000多万人。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
“十三五”时期,是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像我们这类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这个保险就是‘及时雨’,为我们复工复产注入了强心剂。” 说这句话的是宁波宏特工贸有限公司负责人。2月20日,宁波市出台《关于开展政策性小微企业复工防疫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推广符合企业需求、多样化的商业性复工防疫保险产品作为补充,满足企业多层次的保障需求。文件出台24小时内,保险公司签发宁波首单小微企业政策性复工防疫保险。
据了解,小微企业政策性复工防疫保险保费2000元,其中政府补贴50%。无论是本企业经营场所还是周边区域出现疫情,导致企业停工停产,均按照3500元每天给予定额赔付,累计最高赔偿限额10万元,保险放大倍数达50倍。
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意外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保险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流程,对实体经济中潜藏的风险进行管理和保障。
在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时,保险机构第一时间捐款、捐物、捐赠保险产品,随着疫情发展,扩大保险产品责任,优化保险理赔服务,多措并举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
截至2020年7月1日,保险机构与疫情相关赔付案件累计达21.63万件,赔付金额5.16亿元,捐款捐物达3.80亿元。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保险业的“保驾护航”;同样,保险业的发展壮大,以厚实牢固的实体经济为坚强后盾。
“十三五”期间,在构筑实体经济风险保障体系方面,保险业积极发展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为实体经济稳定运行提供风险保障。
在发挥保险保障作用的同时,保险资金源源不断流入实体经济。
截至2019年末,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达18.53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19.71%;2020年上半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首次突破20万亿元。与此同时,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继续拓宽,2016年,增加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和沪港通试点;2017年,增加深港通试点;2018年,增加长租公寓;2019年,增加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等。
随着投资范围拓宽、资金规模扩大,保险业充分发挥资金期限长、来源稳定的优势,投资于实体经济。从国寿资产的清洁能源产业投资到“华泰-中国商飞债权投资计划”150亿元支持国产大飞机的研发;从“平安养老-中集蓝鲸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50亿元建设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再到棚户区改造与保险资金支农支小融资业务试点……几乎每一个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背后,都有保险保障和保险资金长期稳定的支持。
自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当然,服务能力增强的背后,是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保险业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
“十三五”期间,我国保费收入由2016年3.09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4.26万亿元,年均增长8.33%。保险业总资产从2016年15.1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20.56万亿元。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由2016年2241元和4.16%,增长至2019年3046元和4.3%。2017年我国保费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保险大国,一直保持至今。
在业务规模增长的同时,为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市场主体结构也更加多元化。比如,2016年,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和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筹建,标志着相互保险这一国际传统、主流的保险组织形式在我国开启新一轮的实践探索,在推进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完善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尝试。同年,上海保险交易所揭牌,对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正式实施并逐步完善,起到良好的风险防范和预警作用。可以说,“偿二代”实施,是我国保险业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发展坚实而又重要的一步,一方面,促进我国保险业更加健康稳健发展;另一方面,在国际保险市场规则制定中,增强了中国的声音。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2.6%,行业风险总体可控。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