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创业商业脑图(轻创业项目)


助力企业 打造现象级产品

『探索商业背后的规律』 思维力成就竞争力

轻创业商业脑图

越是在寒冬,越要懂得战略的原理。——包思成

我们看大海,大多数情况下只会看海面上惊涛拍浪,很少会思考海面之下的暗流涌动。

其实,再汹涌的海浪也不过发生在大海表层几十米,而下面深达万米的暗流才是海的根本,它决定潮流去向,动静大小。暗流虽是大海的主流,却很少被看到,也极易被忽视。

企业在商业上亦可分为形式层的“浪花”与底层的“暗流”。企业对“暗流”的忽视,导致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在浪花层招式频出,最终抵不住一股暗流冲击;二是试图以浪花反控暗流,极尽折腾而毫无效果。

作为一个“渔民”,如果你只关心浪花本身,就很难找到规避风险的有效办法。你冒然坐船出海,换来的可能是灰飞烟灭。

更有甚者,追求的是奇招,以为出奇制胜,出一个绝招,一下就赢了。

在《孙子兵法》里面被人误会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以正合、以奇(ji)胜”,很多人读成了“以奇(qi)胜”。

然而,这世上并没有绝招。“奇”,只是一个数学上的词,奇数偶数的奇,意指多余出来的部分。

兵法里提出了“先胜后战”,一定要有胜算的,才能战。先胜后战,不胜就不能战。要持续积累哪怕细微的优势,要等待。

否则,轻易有动作,就会有代价。对企业而言,任何动作都是有成本的。你动作了,不一定赢,相反你持续稳定积蓄,等待时机,或许还能赢。

也就是说,越是在寒冬,越要懂得战略的原理!这是我和一些企业交往后的感受和思考。我经常给我的合作伙伴谈到一个做事路径:选择、行动、甜头、坚持,而第一步选择就是一种战略观指导下的确保“做对的事”。所以,我一直坚信企业家和创业者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并不断修为,才是确保打胜仗的根基。

今天的文是关于高手的战略,这是我最近的总结和学习。因为它是一种根植于企业的“暗流”,同时又是企业与时代对话与接轨的软实力。这种坚毅的战略观,需要与各类利益相关者损益相济,能够帮助那些新崛起的公司品牌处变不惊、建立软实力,不断寻找出下一个能够轻松跨越的栅栏,更好地在市场上做好布局、合作与共赢。

轻创业商业脑图

高手的战略,

在于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如何做到可持续的最好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百年前的故事。

01、人们永远只记得第一

截止到1911年12月,没有哪个地球人到达过南极点,所以这是一百年前所有最伟大的探险者、所有最有探险精神及梦想的人最想做到的事情。

最后是两个竞争团队打算完成这项创举,一个是来自挪威的阿蒙森团队,另一个是英国的斯科特团队,他们都想率先完成这个从来没有人完成过的事情,到达南极点。

他们出发时间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竞争都非常激烈,当有一个大的机会的时候,没有可能只有你看到了,基本是差不多时候有一帮人看到了,这跟其他无数场合的竞争都很像。所以这两支团队差不多都是1911年10月在南极圈的外围做好了准备,准备进行最后的冲刺。

结果是这样的,阿蒙森团队在两个多月后,也就是1911年12月15日,率先到达了南极点,插上了挪威国旗。而斯科特团队虽然出发时间差不多,,可是他们晚到了很多,他们晚到了一个多月,这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成功跟失败的区别,阿蒙森团队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团队会永载史册,获得一切的荣誉,而斯科特团队他们虽然经历了一样的艰难险阻,但是晚了一个多月,没有人会记住第二名,大家只知道第一名。

02、依靠原理决定生与死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这么简单,你不光要到南极点,你还要活着回去。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南极点之后,他们又顺利地返回了原来的基地。

而斯科特团队晚到了,他们没有获得荣誉。而且更糟糕的是,他们因为晚了,回去的路上天气非常差。他们在回去的路上不断地有人掉队,最后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生还。斯科特团队不但没有完成首先到达南极点的目标,而且全军覆没,这已经是生与死的区别了。

那么是什么造成这么重大的区别,不光是成功与失败的区别,而且是生与死的区别呢?对这个事情进行研究,可能对我们做事会有些帮助和启发。

首先,去南极探险,不光是需要人,还需要物资,事后有人总结分析两个队的策略和两个队的准备,可以看到非常重要的区别。阿蒙森团队物资准备非常非常充分,他们是三吨的物资。而斯科特团队准备的东西少,他们只有一吨的物资。

一吨的物资够吗?如果你在过程中不犯任何错,完全不犯任何错的话,刚好够。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理论上可行,但现实中碰到很大的压力、碰到很大的未知困难,你不可避免地会动作走形,会犯很多错。所以,当你的计划定得太紧的时候,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而阿蒙森团队做得非常好,他们准备了三吨的物资,这些物资有极大的富余量。他们充分预知到环境的困难,做好充足的准备,给自己留下了犯错的空间。

事实上,他们碰到的环境是差不多的,最后两个团队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阿蒙森团队的成功经验,最后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不管天气好坏,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 在一个极限环境里面,你要做到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要做到可持续的最好。

相反,斯科特团队从他们的日志来看,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团队,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但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睡在帐篷里,吃点东西,诅咒恶劣的天气,诅咒运气不好,希望尽快天转晴,尽快能够前进。

事后总结,这两种做法很可能是他们最大的区别。不管环境好坏,不管容易与否,坚持每天前进三十公里。不管是到达南极点还是从南极点顺利返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阿蒙森团队于1912年1月25日全部返回营地。这个日子和他3年前计划的归程一天不差,是巧合也是奇迹。后来有人评价阿蒙森的成功是因为好运,他的回答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探险的准备如何,你必须要预见可能出现的困难,遇到了该如何处理或者如何避免。

成功等待那些井井有条的人——人们管这个叫做好运气。

对于那些不能预见困难并做出及时应对的人来说,失败是难以避免的——人们称这个为坏运气。

03、一些重要细节值得参透

第一,斯科特团队用的是矮种马来拉雪橇,而阿蒙森团队用的是爱斯基摩犬。阿蒙森通过探险专家的指导得知只有爱斯基摩犬才是南极冰天雪地中的最佳选择,阿蒙森团队足足准备了97条爱斯基摩犬。相比而言,马更强壮,开始的时候走的更快,但马不够耐寒,走到半路都冻死了,最后只能靠人力来拉雪橇;爱斯基摩犬虽然走的慢,但能在很冷的条件下生存,从而保证了行进速度。

第二,阿蒙森为了极地探险,他曾经和爱斯基摩人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就为了跟他们学习如何在冰天雪地里生活、求生等。

第三,阿蒙森的计划非常周详,连午餐也作了特别的安排。他使用了一种新设计的保温瓶,在每天启程前早餐时,便把热饭菜装在保温瓶里。这样午餐可以在任何时间吃,既节约燃料,又省时间。而由于需要扎营生火,斯科特团队吃顿午餐要多花1个小时。阿蒙森的队员时常坐在雪橇上,一边欣赏极地的奇异风光,一边嚼着暖瓶里的热饭,而且还有休假:星期天哪怕再适于行路,阿蒙森也不改变习惯。

时间,是正确策略的朋友,是错误策略的敌人。

轻创业商业脑图

通盘无妙手

“通盘无妙手”是一个下棋的术语——也就是说很会下棋的人,往往一整盘棋你是看不到那种神奇的一招,或者力挽狂澜的一手的。这有点违反我们的直觉,为什么是这样呢?

01、下棋的“通盘无妙手”

韩国有一位围棋选手叫李昌镐,是围棋界的世界级顶尖高手,下围棋的人都知道他。李昌镐16岁就夺得了世界冠军,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号称 “石佛”,是围棋界一等一高手。

李昌镐下棋最大的特点,也是最让对手头疼的手法,就是从不追求“妙手”。

而是每手棋,只求51%的胜率,俗称“半目胜”。

通常,一局棋下来,总共也就200-300手,即使每手棋只有一半多一点的胜率,最多只要一百多手,就能稳操胜券。也就是说,只要每一步比对手好一点点,就足够赢了。

李昌镐曾对记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也没想过要一举击溃对手。”

世界排名第一的棋手,居然只追求51%的胜率,让很多记者和业内人士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恰恰是高手的战略,所谓的“妙手”,虽然看起来很酷,赢的很漂亮,但存在一个问题——给对方致命一击的同时,往往也会暴露自己的缺陷,正所谓:大胜之后,必有大败;大明之后,必有大暗。

而且,“妙手”存在不稳定和不可持续性,无法通过刻意练习来形成技能上的积累,一旦“灵感”枯竭,难免手足无措。正如守卫一座城池,只靠“奇兵”是不行的,终归要有深沟、高垒的防护。

02、台球的“通盘无妙手”

如果你打过或看过斯诺克台球比赛应该知道,它是这样的一项运动:台子上有各种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不同的分数,两个人按照规则轮流击球。而且只要球进了,就可以一直打,直到自己打丢了一颗球,就换对方上场击球。最后看谁得的分数多。

所以,斯诺克台球比赛非常重要的就是保持自己击球的连续性。所以在打球的时候,球手一定要对整盘球的形势有整体的分析和规划轻创业商业脑图,并且每一杆击球都要为下一杆做好铺垫,这样才能打得比较顺,否则就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

于是纵观斯诺克的历史,有两类球手是非常顶尖,经常拿下大赛冠军的:

第一类是球手天赋极佳,击球特别准,即使对别人来说难度很高的球他也能打进。虽然整体控制局势的能力稍差,可能在局面上给自己“挖坑”,但由于自己总能超水平发挥,打得别人没办法,所以也能夺得冠军。

而另一类球手是,对局面的掌控非常完美,每一杆每一次计算都非常到位,给后面留了很多的余地和铺垫。看这种人打球你会发现他很少有那种难度很大,非常精彩的击球,但他经常不知不觉、波澜不惊地就赢下了比赛。这样的球手也能获得大赛的冠军。

不过,这两类顶尖选手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后一类球手职业生涯的长度往往比前一类要长得多。而前一种天赋型的选手,往往会在巅峰期的几年里非常耀眼,但下滑也会很快,过了一阵就会淡出公众的视野了。

“通盘无妙手”看似平淡无奇,但是积胜势于点滴、化危机于无形,最终取得胜利是稳稳当当的,体现的是不同于“妙手”的另一种智慧。

真正的高手是不太会去做这些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事情,因为他们懂得“善弈者通盘无妙手”。那些看起来很风光的事情,其实风险很大,失误率高,一次失误后果就很严重。

轻创业商业脑图

高手的战略三部曲,

预测-破局点-投入资源

01、

预测的背后是格局观

破局点,被很多人讨论。但,预测这件事,给忽略了。然而,预测背后就是格局观。怎么理解?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纯粹靠一个单点爆发,已经很难了。过去十年,甚至二十年,互联网是一片蛮荒之地,需求稀缺,人才也稀缺。只要你投身这个行业或者粘点边,随便找个单点开始深耕;只要你还算努力和坚韧,运气也不太差,就有机会做家不错的公司。所以,那个时候不需要预测,需要的就是干干干!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今天,互联网已经是一个传统行业。勤奋依然很重要,但聪明的勤奋才是关键。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想清楚,行业里的大风在哪里,并做出预测。

因此,你的脑海里必须有一个对于这个行业越来越清晰的认知格局脑图。哪里已经是过度竞争,哪里刚兴起却没人察觉,三四线城市网民的不同在哪,互联网与哪个行业、以哪种形式的结合会有机会等等。

我们需要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在过去积累的认知红利之上,重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制定战略的新打法,去更大的空间,寻找新的破局点和机会。

战略认知=格局思考

一个现象,它发生的时候,一定有大趋势支撑它。没有孤立的单点,本质都是大趋势下的单点的必然。

以前,我们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不用深入思考就可有所作为;今天,挤进来的人越来越多,思考某个现象为什么突然生机勃勃,它背后反应的规律是什么,怎么利用这个规律帮助自己找到下一个肥沃的土壤,就变得非常关键了。

我过去认为:美国人强调“think different”很有情怀,后来才发现,本质不是情怀,而是为了减少竞争成本。因为美国创业者们比我们更早进入血海竞争阶段,“勤奋+努力+不要命”已经很难产生质的差别了,才逼迫他们用“更勤奋的思考”来避免高成本的竞争,从而降低失败概率。

创业必须讲究方法论,必须讲究不同情形下的不同方法。

所谓战略,就是在这样的格局认知下,找到破局点,制定路线图,投入资源。如果不去建立这样的认知,公司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见招拆招,啥热做啥,啥熟悉做啥。这是懒惰思考,不愿意认知升级的表现。结果就是越做越多,越做越累,越做越委屈。

很多企业在过去野蛮生长中,不断强调快速执行,做热点,认为只要做好这个点就会有机会。没有拿整个大趋势,或者叫大格局下的战略,做一个大方向下的可串联的点。但事实上,竞争加剧比我们想象中来得快。如果每个单点,不是在一个大格局下的累加,以致每个单点都会遇到对手强大的竞争,很难长大。

我们老说战略的懒惰,就这个意思。看到一个机会,扑上去。看到另一个机会轻创业商业脑图,再扑上去。看上去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回头一看,各种方向上布满了各种产品,彼此不能借力,也没办法真正在单点上聚焦。

第二个误区是:做产品的方法论依然停留在5年前,认为抓一个简单功能热点或者巨额投入造势就颠覆行业。

业内最典型的就是小罐茶案例了,很多人问我他是不是做的很好!我的回答就是没未来!不顺应时代,做点真诚的事:真的做好茶,真的围绕一类群体做他们喜欢的东西和服务,还在靠包装专家猛打夸张广告试图颠覆消费者心智,或者快速圈经销商合作伙伴的钱,这样的打法传统路径依赖性太强,代表着落后,就不可能有优秀的人为它服务,它的结果不得而知。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为什么越来越难以靠传统“价值攫取”的思路就能取得成功?

其实很简单,我们认为是一个短期因素和一个长期因素的共同作用——短期因素“红利减少”以及长期因素“世界是平的”。

“红利减少”很容易理解——当市面上充满机会,整个市场不断增长的时候,你应该迅速争取资源。比如2011年微博刚兴起,不论写得好不好,反正迅速在上面写就能火。但当红利减少,单纯通过“价值攫取型”工作,争夺存量资源,就会效率降低。

当然只有这一个因素还造不成这么大的变化,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则是——世界越来越“平”,资源的流动越来越快。

过去资源流动很慢的时候,只要你在红利期快速抢占滩头和占有资源,就可以形成大量的优势。然后后面单纯靠这些已经积累的优势去做“价值攫取”,就会活的很好。

比如因为80年代积累的资本优势,让你可以在90年代拥有更充分的资金(而别人没有),从而让你可以在央视打广告(而别人不行),自然可以一路领先。

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种平台的出现,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变化就是——任何既往成功所能带来的意义越来越小。

随着各种消费品评测机构、搜索、购买评价、创意内容陈列的出现,让消费者的流动性也提高了,你想依靠过去品牌的成功建立信任,来秒杀后来的不知名品牌,也越来越难。

比如近几年国外有个非常有影响力的研究,动摇了很多品牌理论,它发现:在Yelp(国外的大众点评)越火爆的地方,连锁餐厅的生意就越差,反而独立餐厅的生意变好。

这是因为过去消费者信息闭塞难以判断质量(比如一个不知名餐厅不知道好不好,不敢进去吃),直接通过知名品牌来判断就行了(肯德基是知名品牌,应该错不了)。

而现在直接打开点评,看评价到底几颗星就行了,就减少了通过品牌来判断质量的需求。

这就意味着,代表过去成功的“知名品牌”,本身的品牌力也会下降。

总之,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一切资源(包括资本、消费者的选择、人才、渠道合作方甚至用户的注意力)都流动得越来越快,这就意味着单纯通过“价值攫取”的行为,越来越难以持续成功。你很难再把一个资源持续抓在手里了。

相反,正是因为资源流动越来越快,“价值创造”反而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比如几年前,高端的橄榄油不得不放在低价花生油边上,对比效应让它很难售卖出去。而现在是:各种按照原有的货架逻辑根本找不到归类的新商品在不断出现,反而更加容易找到渠道——高端橄榄油在电商上则被归类到“健康生活用品”中。

所以,如果现在的商业成功逻辑还停留在:你能成功,因为你比别人更擅长争夺存量资源,那么就很难取得持续成功。

怎么办?容易打的仗,已经打完了。要花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构建自己的行业格局认知:你必须结合时代和趋势,结合整个战略思考,把所有东西累加进去,找到价值创造的路径,找到自己的破局点,全力专注的投入。

轻创业商业脑图

02、

破局点的思考路径

首先,脑海要有大格局。大格局就是对这个行业深入的、清晰的认知。

你心中要不断问这个问题——在这个行业里,什么才是真正的机会?什么才是下一个趋势?这样,你才有机会,才能判断,这个点对不对。否则,可能消耗了很多人,把什么都投进去,但不形成持续爆发增长。因为它不是大趋势下的点。本质就不该做。

我们需要花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行业,去思考对手,去观察现象。在获取大量信息后,不断在脑海里做思维推演,去判断。

当然,这些格局认知里,至少你要想到一些关键词,比如全球化、品牌、产业链、方法、新媒体、AI、争夺时长和红利结束等等。整个行业的大格局,没必要从零开始做认知判断,一些看上去很热门的趋势,选择相信,再去分析背后的规律。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在过去的100年里,我们从马车进化到喷气机,从信件进化到今天的智能手机。每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里都聚集着一系列恒定的规则:

低价,好质;更快的解决方案;更好的时间效率;更多的选择余地;增加舒适度;娱乐性/好奇心;人与人的深层交流;更大的透明度;更小的附带损失;更高的社会地位;增进自信心/信任度。

你可以在这些选项上进行长期的价值挖掘,因为即使在未来,人们的需求点和关注点也会一直聚集在其中。

其次,养成格局和破局结合的思维习惯。高是什么?你的格局,大风口。破局就是找到与众不同的那个点。二者缺一不可。

过去,我们太强调那个单点的重要性了。大部分人的思维习惯,停留在游击战。有个好想法,做起来。就像游击队,看到有头猪,就抢一把。对手在哪,他们在怎么做?这个领域的趋势会怎样?这个点领先者是不是稍微抄袭下就一样了?基本都不知道,也不去了解。只在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恨不得明天就赶紧实现。

今天,做一个与时代对应的产品就像做一辆汽车。如果你只有对某个功能(比如汽车安全)的好想法,而不去认真思考资金,工厂,产业链,上下游,品牌定位,对手策略,消费者习惯迁移等因素,你认为你有机会超越宝马、奥迪、奔驰吗?

战略,就是要求我们进行深入的、逼迫自我的思考。真正的超越机会,不是来自于在工作时间上把对手逼死,而是在认知深度上先把自己逼疯。

互联网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形势下,做战略的关键点,就在于不断加深自己的认知,找到已经存在但不为人知的那个秘密。而且,这个秘密所能孕育的机会,要足够大;离现有领先者的区域,要足够远。核心是你能否具备超出对手的、对行业的、与众不同的认知。基于这个格局认知,为自己撕开一道突破口。

简单一句话概括——经过充分思考和认真研究后,制定清晰目标以及持续推进的路线图,这应该就是战略的全貌。

同时我也要补充一点:战略是在这个路线图下的势能的累加,不能累加势能的,再有效果的执行,本质都是增加成本。

这就慢慢理解了杰克·韦尔奇说的“数一数二法则”。因为不数一数二,长期没有竞争力,还耗费精力。就不是一个累加势能的点。

我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一个杠杆。它让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大几倍,几十倍。一旦远离这个杠杆,就变成小公司创业模式。关键是,这种创业模式,又比不过真正的创业公司。

轻创业商业脑图

思成帮你赚钱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有句台词说得好:你要找到你的宝藏,就要明白一件事情——看不见的东西,要远远比看得见的东西更有价值,只有这样你才能找着自己的宝藏。

所以,我希望能和你一起,理解那些精彩的故事,汲取前人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战略思想,无论外界环境优劣、不管运气好坏,都不怨天尤人,按照自己的计划,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天进步一点,到来年这个时候再回头来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走出了很远的距离。

一家企业在创立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不同的企业,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但归根结底,企业面临的要么是产品问题,要么是竞争问题,要么是用户问题。这便是思成营销不变的服务内容,称之为7E➕营销铁三角循环。

营销的价值就是:影响大众,扭转局势,抢占市场。

本篇文字数8000+,是由思成营销创业团队共同完成。

为了更好的帮助企业解决产品、竞争和用户等营销问题,我在北京与丝淇老师共同为困境企业剖析市场、指导解决难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每月23-30日为咨询日,咨询名额每天只有两个,周六日免费,如果因咨询客户多不能及时排到咨询,将为您顺延日期尽快安排,敬请理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