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定位包括哪三个(定位市场包括哪些内容)


创造增量核心逻辑1:场景定义战略

本系列文章是对我提出的「增量增长大模型」进行详细拆解,包括对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定义与辨析,并对场景营销的基本逻辑和方法论进行解读。

争取每篇推文都做到短小精悍,逻辑自洽,案例生动,引人思考。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_^

市场营销的基本公式是“STP+4P”。

其中,STP代表市场战略,分别指代Segment市场细分、Target目标人群、Position产品定位。企业在开展市场经营之前首先要确定STP,然后再据此设计4P营销组合,包括Product产品、Price定价、Place渠道、Promotion推广等,4P是市场战术。

这个公式向前延伸是R(Research),或者说是CI(Consumer Insight),即市场研究和消费者洞察;

向后延展则是CRM(Consumer Relation Management),或者说是I(Implements)和C(Control),即市场营销的实施和反馈,据此实施顾客关系管理。

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市场经营公式。

前面关于场景的一系列文章提到,企业要基于特定生活场景,在场景中找到目标消费者,洞察其需求和痛点,然后针对该场景去开发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确定品牌的差异化价值,并配套以一系列相应的营销战术组合去实施和执行,这就叫做场景定义战略。

比如理想汽车。其在创立之初通过数据分析发现,20万元以上汽车购买群体之中家庭用户占比高达89%。由此,理想确定了家庭用车的品牌战略,并将品牌使命确定为:“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

对于出行这件事来说,用户在家庭用车场景下的需求,与通勤代步、商务接送、越野等场景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它不光要考虑驾驶者的需求和偏好,还要照顾到全家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在车上的需求。

特别是长途自驾游市场定位包括哪三个,一家人长时间待在车上,那么乘坐舒适度如何,在车上如何打发时间,都是消费者的痛点和购车时的关键决策因素。理想就是聚焦家庭出行场景和家庭用户,为其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和相应的用户体验。

2021年,在首台车型理想ONE上市近一年后,理想汽车在收集用户数据和反馈时发现,理想ONE车主平均每周“呆在车内但不行驶”的时长,已经达到4.4个小时,且还在有增无减。很多车主不开车时,也会待在车里午休、充电、等人或者晚上回家前在车上发一会呆[1]。

根据用户这一实际用车场景,理想于是优化了新车设计,在下一台上市的理想L9中增加了大量影音娱乐配置,“冰箱彩电大沙发”被搬进车里,方便用户待在车上使用,这就是理想汽车的造车理念。

如果大家还记得我之前分享过的五菱汽车的理念,这就叫做“场景定义汽车”。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曾经创立了全球访问量最大的汽车垂直网站汽车之家,所以理想汽车在基因中就非常强调从用户出发,其整体战略不是拍脑袋做决策,而是基于实际的消费者数据。其对数据的使用,则是透过数据去洞察用户的真实用车场景,在场景中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

在众多造车新势力之中,理想汽车能够脱颖而出,不仅产品大卖,而且能够持续盈利,离不开场景对战略的加持。

我在场景系列文章中,一开始就讲了两个基本概念:“场景造需”和“人以场分”。消费者的需求在场景中产生,企业要去特定场景中找到目标人群,洞察其需求和痛点,以场景为中心为消费者提供优质解决方案。

聚焦了场景,那么企业就找到了自己的细分市场和产品定位。场景前置于STP,包括消费者洞察,之前我也讲了这个概念——“场景洞察”。

就像人们常说“开宝马,坐奔驰”。宝马是用来开的,以体验其驾驶乐趣。奔驰是用来坐后排的,以感受其豪华舒适。这就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使用场景对产品定位的决定。

当然,这句话有点戏谑的意思,不完全代表真实的市场战略。但我们再来看咖啡的案例。星巴克和瑞幸都是卖咖啡的,目标人群也都可以笼统说是新锐白领和资深中产,但二者其实并非同一物种。

星巴克的战略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第三空间”。星巴克致力于将门店打造成家和办公室以外的第三社交空间,人们不仅可以在这里喝咖啡,还可以在这里跟朋友聊天、谈生意,以及工作。

所以星巴克一直强调自己售卖的是一种“咖啡体验”。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在其自传中也多次提到,星巴克会精心设计其每一家门店,店内要有咖啡的香气,舒适的座椅,高雅的装潢,并配以相应的音乐、灯光等等,而且对门店面积也有一定要求。每当顾客进店,店员要像朋友一样报以微笑和亲切的问候,且有眼神的接触。

而瑞幸,大家去买过咖啡也都知道,它的多数门店面积都很小,也没有那么多桌椅,消费者买了咖啡基本上拿了就走,去办公室或者逛街时喝。所以某种意义上,瑞幸是一个coffee品牌,主打办公、逛街场景(早年瑞幸还有买2赠1、买5赠5活动和企业账户,很明显是针对职场尤其是开会场景);而星巴克则是一个café品牌,主打社交场景。

当然,由于咖啡业激烈的价格战,和一线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职场压力的加大市场定位包括哪三个,咖啡从社交产品变成了白领们的刚需产品,但他们却没有时间在店内悠闲地享受一杯咖啡,星巴克的日子这几年并不太好过。

2022年9月,星巴克发布2025中国战略愿景,推出全新的中国市场增长计划。在其计划中,星巴克一方面要巩固“第三空间”的主场景,计划到2025年增开3000家门店,臻选门店不断提升咖啡品质和口味,而所有核心门店都将致力于成为社区的一份子。从商圈到社区,星巴克希望在每一个消费者身边,无论居家、上班、出行,都能提供更便捷自由的咖啡体验和咖啡空间。

另一方面,星巴克也在学习瑞幸、对抗瑞幸。包括持续发力专星送服务,在2025年将外送业务销售额提升至当前业绩的两倍以上,并通过啡快、用星说等数字创新扩大服务半径;同时,将当前覆盖办公楼、酒店等场所的2500个“星巴克咖啡服务”翻倍至5000个,星巴克即饮咖啡进入55万家商超及便利店;此外还包括加码电商渠道,发力咖啡周边及礼品业务等。

而对于瑞幸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学习星巴克。瑞幸在一二线市场主要开小店,聚焦咖啡刚需用户;而到了三四线城市则是逐步开大店,聚焦社交场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