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思维怎么培养(思维培养的策略)
数据思维就是使用数据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一堆业务问题的时候,通过数据的方法做分析从而给出建议来解决业务问题。
其核心有两个,一个是数据敏感度,一个是数据方法经验。
(1)数据敏感度:看到一个数字就能感知这个数字是否合理还是有异常,当数据异常的时候,大概能知道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并且能够追溯到原因。总之,数据敏感度高就可以看到数据背后更多的信息。例如我们在做报表统计的时候,能一眼看出其中的数据异常,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这也是从事数据行业日积月累的能力。
(2)数据方法经验:能够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是绝大部分数据分析师必需的技能,包括:
用业务模型来解释数据表现、用数据公式实现数据的演化、用技巧发现数据表达的含义、用工具提升我们数据分析的效率,本质都是为了通过数据把定性的事情转变为定量,从而能够更具象化、标准化,能横纵对比,能细化放大,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然后解决问题。
1.1 数据思维应用基本思路
数据思维能够让工作更加客观、更加结构化和更具延展性,其存在价值就是了解需求,然后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数据,再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去优化业务线,从而改进决策,不断迭代,降本提效,驱动增长,最终创造价值。概括起来,数据思维应用大致思路是:
首先,数据波动,数据来源是哪里,目标是谁?比如活跃用户数波动,付费转化用户数据如何?
其次,你得知道数据来源以及意义,数据是怎么产生的?比如数据提升或者下降代表什么?
再次,要明确分析的目的?比如活跃用户数同比、环比波动较大,是什么原因呢?
想通过分析达到什么效果?比如通过分析会员付费用户,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收入?
想做出分析,需要什么维度的数据?如会员付费总额、付费企业数、客单价、会员付费次数、会员各等级占比?
我们需要找到核心数据指标进行拆解,为后续明确收集哪些数据,这里可以采用结构化分解的方法“MECE法则”,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不重叠,不遗漏”。
拆解指标后,我们对数据进行采集,是直接数据库调取或者提前让技术埋点等。
数据出来,如何整理用户数据、各个渠道新增报表等?
完成数据整理后,是如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相关分析或者对比分析?还要考虑用什么分析方法——5w2h分析法,4p分析法,杜邦分析法等?其他竞对做的活动更具吸引力?产品付费功能是否出现问题?
找到问题后,让数据呈现出画面感。如新增渠道的付费转化率较低,那么转化率低代表什么?此时我们就需要考虑用什么图表表现?是用柱状图还是趋势图等?环状图用于展示各个数据在总数据中的占比,适用于看数据分布的比例,如渠道流量分布、各个应用商店App的下载量分布等。
柱状图用于展示数据分布,如用户年龄分布、新增来源渠道分布等。折线图用于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不同的图表有相应的表现形式,还有饼状图,堆积图,条形图,面积图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找准问题,就要进行决策,需要我们考虑如何输出?比如怎么说技术?如何说服运营策划?具体执行方案是什么?预期达到的效果如何?最后通过不断迭代,降本提效,驱动增长,最终创造价值。
一、如何建立数据分析思维
技能容易掌握,但思维却很难短时间内培养出来。拥有良好的数据思维,至少还需要有一定的数据基础。
要证明该数据资产属于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就必须要进行数据确权。或者我们在内部使用的数据,能确定所谓的数据owner。例如对于广告部门而言,收入就是KPI,每天的广告收入是重点关注的指标,需要能从整体的收入下降不断递进反推快速命中下降的原因,需要追问:为什么会下降?降在哪个渠道?哪个广告点位?是算法策略调整了?还是产品功能优化了?还是促销活动?
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对业务框架和细节的了解,再加上积累经验,数据思维是可以学习并且通过不断反复演练而强化的。想要培养良好的数据思维,需要学会建立严密的数据链条。
梳理业务的时候,都会用业务流程图表明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伴随着业务流程产生的数据,就是数据流,各个数据指标之间也存在先后和关联,这就是我所说的数据链条。
例如,电商行业最重要的数据指标GMV,以淘宝APP为例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看起来简单的成交这个动作,可以拆解为不同的链条用户思维怎么培养,每个链条上由于用户的动作分支不同会伴随产生不同的数据链条。
只有了解数据是怎么产生的,才能具备反向定位的能力。所以说,梳理业务逻辑,形成清晰的数据链条,是建立数据思维的重要一步。
2.2 养成对数据指标拆解的习惯
拆解能力决定了能否有效处理和解决复杂事务,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基础元素,通过研究这些元素,控制和改变基本的元素进而解决复杂的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各不同维度进行拆分,定位当前问题,从问题核心出发拆解影响因素,最终确定验证角度。再通过指标、公式、模型的方式找到验证影响因素的量化标准。
简单地说,用户行为路径所要经过的核心流程步骤,用户在流程的走向过程中会逐渐地减少。梳理各流程环节涉及复杂业务过程关键业务的节点,而漏斗图是对业务流程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也最能说明问题的所在。比如获客就是一个链路比较长的业务场景,涉及活动曝光、客户点击、客户意愿、填写信息、客服回访、客户下载、激活、注册、下单等一系列业务环节,通过漏斗图可以很快发现业务流程中存在问题的环节,确定业务瓶颈。
2.3 数据常用的数据多做维度对比
对比、细分、溯源是数据分析的6字箴言,而对比虽然是最简单的,却是在培养数据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所谓对比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据(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差异,从而揭示这些数据所代表的事物发展变化情况和规律性。来判断业务进展情况以及追踪业务是否有问题。其特点:简单、直观、量化。即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事物某方面的变化或差距,并且可以量化、准确地表示出这种变化或差距是多少。对比分析思维可分为两类:静态比较(和行业比)和动态比较(和自己比)
即在同一时间条件下对不同总体指标的比较,如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比较叫做横向比较,简称横比。
一般来说,同业的数据来源主要公开发表的数据用户思维怎么培养,包括上市公司的财报、主动披露的数据等等,数据的信息源不同其准确性也会存在各种差异,但是通过仔细分析还是能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取决于每个人数据思维能力的高低。
即是在同一总体条件下对不同时期指标数值的比较,也叫纵向比较,简称纵比。
一般来说,会进行同比、环比等,通过趋势图观察一段时间的走势,这是常见的比较思路,但是注意不要忘记最初设定的目标。在工作中会发现有个问题就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比环比之后,指标都上涨了,营造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其实并没有达到我们的目标,只是基准值太低,这是一种典型的目标侵蚀。
总之,这2种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纵向的是因果,横向的是相关。然而对比分析的时候要遵从以下原则:
2.4 数据熟悉各种数据分析模型
数据模型其实是各种数据分析经验的抽象集合,你拥有了更多的数据模型,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认知“数据”世界的工具。在斯科特·佩奇的《模型思维》一书中,提到了20多个思维模型,数据分析过程中可能会经常用到的主要有:AARRR(海盗模型)、漏斗模型、金字塔模型、RFM模型、用户生命周期模型、消费者行为模型等等。
三、一些细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好奇心是人类行为的原始动机之一。它常由人们所接触的不明确的事物或未完成的事情引起。当事物尚未明确,事态尚未完成时,人们时常受好奇心的驱使去探索这些未知的行为过程或结果,并从中得到满足。然而,在锻炼数据思维时,一定是有好奇心的,有兴趣去知道数据背后的逻辑的。
《原则》一书中举的例子是:大部分人不是真正地寻找事实,而是寻找那些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事实。我们大部分人表达的事实,可能已经是带有自己价值取向的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自身的观点,用事实说话。
主观是指人的意识、思想、认识等;客观是指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或认识对象。我们不能用主观判断数据的好坏,以符合实际业务场景的客观事实的标准来判断,可以根据竞对数据,往期数据,目标数据等维度来制定准备。
首先,可以多看写权威、专业的数据分析报告,梳理以及了解人家的分析过程。去不同行看看不同数据报告,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还可以多看自己业务的数据和每天的各种数据报表,整理出来,每天看走势,发现异常及时分析。其次,还有多多去尝试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去分析类似的数据。可以套用别人的分析思路去尝试分析自己的业务问题,最后,总结分析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经验。总之,就是多看,多练,多总结。
4、如何应用数据分析思维
数据思维可以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同的场景中。
在工作中:
在生活中:
总之,数据思维的应用非常广泛,还有在管理的应用,人力的应用等,这里就不一一扩展了,其应用基本是大同小异,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思维思路,再者不断地提升工具的使用,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贴合业务来应用数据思维,就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
五、总结
数据思维是一种底层的思维模式,其作用有:
数据思维不只是数据知识和数据技能,数据思维是用数据提出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数据思维要发挥作用,需要与其他的能力组合。如问题意识、行动能力,这些都是与数据思维不同的能力和品质,它们与数据思维组合起来,创造更高效的价值。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