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市场前景以及未来趋势(预制菜发展方向)
最近几年,预制菜的概念在市场上持续火热,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首次将预制菜写入其中,这也为预制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期预制菜市场前景以及未来趋势,我们就来看看我国预制菜的行业发展情况。
一
作为“舶来品”,预制菜是否“水土不服”?
01
预制菜是什么?
所谓的预制菜,是以蔬、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预制菜的特点在于能高效保证食材的新鲜,同时经过简单处理后,能快速形成美味佳肴。便捷与高效是其重要的标签。
热火朝天的预制菜概念其实是一种“舶来品”,最早源于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但由于市场发展不充分,预制菜行业在当时并不成型。
直到迈入21世纪,受外卖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冷链技术的突破,整个预制菜行业开始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简单形成了即配食品、即烹食品、即热食品和即食食品四类。
根据我国各地的饮食偏好,预制菜也因地制宜,做出了相对应的菜系以满足各地食客的需求。本土化的改革,使得预制菜这“舶来品”并未出现水土不服。
02
市场为何出现预制菜热潮?
从整个产业链来看,预制菜属于行业中端,上游农产品价格和下游终端需求影响着预制菜的成本和发展方向。
近年来,得益于预制菜的降本增效功能,餐饮外卖行业掀起了一轮预制菜的热潮。
根据《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后,整体成本占比可下降8%。
当前,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通过布局中央厨房或与预制菜生产企业合作的方式引入预制菜。其中,头部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使用率较高。
经营成本的大幅下降,促使越来越多的餐饮行业选择预制菜预制菜市场前景以及未来趋势,推进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
如何看待当下预制菜的行业竞争?
虽然当下处于预制菜的起步阶段,但下游市场的火热(B端餐饮业的降本增效和C端烹饪带来的便利),使得市场对整个行业充满了信心。
01
入局者众多,行业盈利偏低
参照2017至2021年期间上市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情况,市场预估到2025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000至7000亿元。(数据来源:餐宝典,截至2023.07.18)
相较于科技行业的高门槛,入局预制菜行业成为了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好生意。因此,与许多行业初期情况类似,参与者众多,行业盈利情况偏低成为了行业竞争的一个主要特征。
02
不同规模企业冷链竞争加剧
根据天眼查数据,国内预制菜相关企业为5.9万余家。其中,2023年一季度新增注册相关企业330余家,新增注册企业平均增速124.5%。
入局者纷纷涌入的背后是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接近手工作坊,客户数量少且订单的季节波动大,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以及运营中的食品安全标准低。
在预制菜行业的竞争环节中,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冷链上,冷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食品制造和产品流通过程的温度控制。
根据不完全统计,预制菜在B端的物流成本约5%,但是C端的物流成本基本占到售价的30%及以上。(数据来源: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大会,截至2023.07.18)
相较于头部企业在B端和C端齐发力,主要面向C端的中小型企业在高额的冷链成本面前,劣势将逐步被放大。
因此,随着后期行业相关法律的完善,以及冷链竞争的加剧,行业有望逐步规范化,并形成多巨头竞争局面。
三
整个行业未来的突破点在哪里?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整个预制菜行业主要发力是B端和C端,由于起步较晚,两端的市场渗透率都相对偏低,相对来说,B端发展较快。
01
降本增效推进B端快速发展
在B端,大型连锁餐饮公司已然率先接受预制菜,其中许多快餐业公司对预制菜的使用率已经达到80%以上,但整个餐饮业的渗透率仅为10%。(数据来源:海报新闻,截至2023.07.18)
简单说,目前在B端方面,形成规模的头部企业已然接受了预制菜,并享受着产品所带来的“降本增效”,这种趋势有望加速。
02
C端假日效应明显,产业链发展将促进渗透率提升
在C端,预制菜目前仅在疫情时期和节假日期间使用率较高,更多体现在高效快速做餐方面。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22年春节期间,各新零售平台的预制菜销售额较日常增长数倍。
综合来说,B端大型连锁餐饮企业的大规模使用和C端的逐步接受,使得整个预制菜成为餐饮消费的新宠儿。
虽然预制菜在餐饮制作过程中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其中的食品安全和口感问题一直是整个行业亟需解决的主要痛点。预制菜跟其他的网购食品不同,对配送时间有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就对配送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此前,农业农村部已出台《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农商直供、预制菜肴、餐饮外卖、冷链配送等业态发展。随着行业发展的加快,各项措施和规范也有望逐步跟上,规范“预制菜”的行业环境。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