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内卷时代(全民时代2)


在教育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不惜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追求分数与名次,不断地给给孩子打鸡血。

伴随着这样的教育内卷,由焦虑的家长创造出来的——“鸡娃”这一热词,应运而生。

北京大学社会学者郑也夫,将这一现状称之为“学历军备竞赛”。

“内卷”一词,大概是在去年下半年横空出世,首先就应用到了教育的“内卷”上。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孩子的养育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接近50%,而其中教育支出占养育成本比例达34%。

根据汇丰银行教育报告,虽然我国人均收入不及发达国家的1/3,但对于子女教育的支出已经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个水平。

中国教育支出相对于人均收入的倍数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养育压力最重的,给孩子课外补课的比例最高的。

教育内卷直接导致了孩子学习压力过大,对学生学习兴趣、自信甚至学业表现均有不利影响,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2018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学生视力不良问题突出,视力不良检出率四年级超过 60%,八年级超过 80%;学生睡眠时间总体不足;学生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参加校外学业类辅导班比例较高,学习压力较大。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

2018年12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布的《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认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表现,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是课程学习的负担重;二是校外学习的负担重;三是学生的心理负担重。

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阶层和地域分布,正在从大中城市、中小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向中小城市(县城)、工薪阶层蔓延。”

这一个个数字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教育焦虑:

第一个是全民焦虑,高收入阶层、中产阶级、普通老百姓无一例外;

第二个是焦虑从孩子的低龄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对应的是“幼升小”和“小升初”的择校竞争。

过早的分层,必然会增加压力,推动各种补课的军备竞赛越来越低龄化,也进一步加剧教育内卷。

教育的内卷为何愈演愈烈?常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1.高考制度:

高考的升学竞争已经不断前移,很多孩子开始提早准备;

2.“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论”:

因为短缺全民内卷时代,所以大家都要竞争,想要享受最好的资源;

3.传统文化:

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读书做官,出人头地、做人上人;

4.独生子女政策:

在多孩家庭中,家长对每个子女适合做什么,是有选择的;但如果是独生子女,这种选择就消失了,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和教育成本变高,职业选择范围变窄;

5.中产焦虑:

所处这一阶层的人们恐慌较重,因而家长会投入大量精力到升学竞争当中,不甘让自家孩子落后。

我国在1986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具有保障性、基础性的特点全民内卷时代,所以是非选择、非淘汰、非竞争性的,实行免费、免试、就近入学——就是为了体现这个价值,保障每个儿童都能享受教育机会。

但为什么当下的教育环境,还是具有这么强烈的竞争性和淘汰性呢?

像北京海淀“六小强”、西城“四大金刚”等这样的学校,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竞争自然也是如火如荼。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校差距太大,生源、财源、师源未能达到均衡的状态。

只有教育资源的均等化,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由“择校”给全社会带来的焦虑。

近日,科普作家郝景芳表达了她的观点“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上清华北大,清华北大加在一块,一年招一万个学生,我们每年的应届考生八百到九百万,考上的概率大概是千分之一的概率。

有人说:‘不行,我至少要上一个985、211。’

985、 211加在一块,每年招生五十万,概率是5%。

孩子是要多么优秀,才能在同龄人当中占到前5%?

这是不是对子女过于苛刻的要求?为了这个目标,孩子是不是也可能牺牲掉很多东西,他/她的健康,他/她的乐趣,他/她的个性发展,甚至他/她的生命。”

我们可以把郝景芳的意思理解为:

上不了名校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没有任何爱好,没有任何特长,尤其是对新兴起的这些领域和职业,没有基本的了解,也没有做过尝试——这才是令人担心的。

正如杨东平教授所言“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具有热情的事情去实现它,走向自我实现,而不是把教育作为一块敲门砖、一个功利性的尤其是短期功利性的工具。”

毕竟,能够获得人生的幸福——这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