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pua的无非三种人(PUA 职场关系 自我反省)


人们在谈论职场或者两性情感关系时,很容易会提到一个词汇“PUA”,被“PUA”的对象在关系中永远处于弱势的一方,他们被动地受制于人,永远在别人的否定和打击中试图寻求认可。事实上,这种“PUA”把戏在职场关系、社交关系等等这种情感操纵与被操纵的游戏都不乏多见。

那些从来不被PUA的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类似的特质。

一、工作没做好时,会反省,但不自责。

“这事做得的确不漂亮,我赶紧想想怎么改进,但这不意味着我这人就不行了,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养足精神再好好精进自己。”

二、面对领导的暴怒,有道理就听,没道理就过。

前辈的话,自然藏着经验,有用就收下,变成自己的养分;

但前辈的话,也未必句句是真理,没道理的,听听就过,不纠结。

三、对于不擅长的事,敢一五一十地说。

被质疑“你为什么这都不会”时,能坦坦荡荡地说“这个我真不擅长”,旋即再说“我比较擅长……”

人人都有擅长的和不擅长的,谁也不是全才不是吗?

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把事情做成玩pua的无非三种人,就是完美。

四、对待嘲讽,虚心接受,“打死不改”。

“胖成这样,你还好意思吃?”“哎呀,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

——我减肥是为了身体健康,而不是介意他人的鄙夷。

五、看到赞美,毫不存疑,照单全收。

“哎呀,小王厉害了,太棒了!”因为做了一个漂亮的案例,工作群刷屏赞美,你头发一甩:“不要停不要停,被夸得好开心。”

——而不是一直摁着自己的脑袋,不允许有任何欢愉:“人家不过是客气,你可别当真。”

他们可以把欲望写在脸上:我就想多拿一些年终奖,我想要挑战这个新项目。

也可以笑着表达不爽: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我听着不太舒服。

其实不会被PUA的人,他们不一定有所谓的高情商,但却有一种让人羡慕的“稳定感”,不一定总是昂首挺胸,却拥有“无条件的自尊”——不管别人的评价如何,自己的自尊水平一直很稳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的内心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波澜起伏,而是永远有着自己稳定的频率——“别人赞美我,挺好;别人否定我,也没什么大不了”。

他们做事,只是因为,想要把事情做好。

被“PUA”的对象是可怜的,人们无法理解作为成年人的他们为何仍会在如此糟糕的一段关系沉溺。但是其实,成年人身上的任何一种行为表现以及心理状态都能够从他们的童年生活中发现蛛丝马迹,原生家庭对于个体的影响远不止于当时。

容易成为被“PUA”对象的人大多在童年时受过这3种苦

心理学博士罗宾·斯特恩在《煤气灯效应》一书中对于“煤气灯操纵”的描述和所谓的“PUA”尤为相似。在煤气灯操纵中,操控方十分强势,具有决定是非对错的权力,而被操控的一方只能根据操控方来定义自己的是非对错。

1、在家庭关系中,强势的父母很容易把自己的价值观、是非观施加到孩子身上,这就使得孩子永远处于被评价的一方。孩子自身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是非观,他们对于自我的评价全由父母来决定。受过被父母强势管控的苦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主见容易被他人思想操控。

2、在孩子自我评价形成阶段,父母的评价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如果父母是惯于批评打击孩子的,那么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负面的自我评价。

在面对打击和否定时,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少反驳,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自我反省。受过被父母打击否定的痛苦的孩子很容易成为被“PUA”的对象。

3、爱的匮乏使得个体更加迫切地渴望爱,即便这份爱是裹了糖的砒霜,他们也会甘之如饴。从小缺爱的孩子不懂得如何表达爱,同时他们也不明白真正的爱究竟是什么样的。被施舍的爱并非是真正的爱,童年时受过缺爱的苦的孩子,长大后也仍然会被缺爱的魔咒裹挟。

面对对方的“PUA”把戏,容易被“PUA”的人永远处于被动付出、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擅长反“PUA”的人却总是能够轻易识别且毫不犹豫地反击。所以如果父母们想要避免孩子长大后受制于人,那么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应该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勇气、自信和爱。

时间无法逆转,美好的童年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谁都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再执着于曾经受过的伤害,而努力成为那个自己曾经“理想的父母”的样子,让我们的孩子永远都不会像图中那个受伤的,蜷缩的、哭泣的孩子一样。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想把创伤延续,不想成为孩子憎恨的家长,那么请你和自己说这5句话,也对自己的孩子说这几句话:

“对不起”

“对不起”,是多少孩子期盼能从家长口里说出来的话语。

“对不起”的背后,无非是想得到家长的理解,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家长的误解,或者是不经意间的,或者是不信任的怀疑,或者是情绪的转嫁等。换位思考,不管是出现哪种方式的误解,孩子渴望的无非都是家长真诚的道歉,填补内心深处的那个缺口。

回首孩提时代,我们是否曾经误解,是否渴望那个珍贵的道歉?

“对不起”,传递的信息是,你没有那么糟糕,我误解了你,我承认我的错误,并向你真诚地道歉。当家长对孩子说出“对不起”这三个字时,不仅能给孩子树立一个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担当的正面形象,更能修复孩子内心的创伤。

“这不是你的错”

当孩子处于受伤状态时,常常伴随的是恐惧、悲伤、自责等负面情绪,而且往往容易将矛头指向自身,认为自己很糟糕,家长会因此而严惩自己,不爱自己了。

也许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受伤确实是因为他自身的某些问题,此时告诉他不是他的错,这不是助长于他推卸责任吗?很多家长可能会利用此时进行说教,试图让孩子达到痛定思痛的效果。殊不知此时的做法,如同火上浇油,雪上加霜。试想,当你处于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中,此时有人还在你耳边进行指责或说教,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不是你的错”,直接传达的信息是,我没有指责你的意思,我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否定你这个人,我依旧是爱你的。

当孩子最恐惧的来自家长的指责转变成一种包容与理解时,孩子感受到的是来自家长的爱与温暖。而当创伤慢慢修复时,孩子也将能这种包容与理解的爱,化为前进的动力,自然而流畅。

“我爱你”

“我爱你”——这是一句多少孩子梦寐以求能够家长口里说出来的话,这是一句多少家长想表达却深埋心底的话语。

当孩子受伤时,特别是当孩子觉得自己犯了错,闯了祸,变得糟糕透顶,不可饶恕时,往往担心、害怕、恐惧家长不爱自己了。

当孩子受伤时,一定是他最虚弱时,请用爱为他作最好的治疗。心理学家说卡尔·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我爱你”这简单的三个字,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我理解你此刻的难受与伤痛,我愿意接纳这样的你,无论你做了什么,变成什么样,你永远都是我最亲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无条件的爱,不管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都是值得被爱的。纵使有千言万语,莫错过一句“我爱你”。

“我为你感到骄傲”

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可能会表现出指责、不耐烦、失望的态度。尽管这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促进部分孩子发愤图强,但是这往往也传达了一种信号“你是优秀的我才爱你”。

当孩子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家长的肯定与鼓励,除了一根筋死磕到底地证明自己以外,还可能导致走向极端,自暴自弃,或破罐子破摔。

面对受伤的孩子,我们一定不要再指责他们,而是要尽量说一些正能量的话语。

“我为你感到骄傲”这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你的努力和付出,你的成绩和进步,我看到了,你很棒!想象家长对自己说“我为你感到骄傲”时的自己的内心体验,或许我们也就明白了这句话的分量。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家长跟孩子最终是注定分离的,但是“我永远不会离开你”这句话具有独特的疗伤的效果。原因在于当孩子受伤时,常常会有强烈的恐惧与焦虑,担心家长抛弃自己。

“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传递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陪伴与关怀,即便在现实层面,我离开了你,但是我对你的爱,将会内化为一种力量,在你心底玩pua的无非三种人,陪伴着你,温暖着你,滋养着你。

作为家长,应让孩子体验到一种被完美的爱照顾着的感觉,“我永远不会离开你”,是一种处理创伤的稳定化技术,它能把孩子带到与母婴一体化的那个温暖、舒适的场景中,让孩子在正性的体验中,修复根源于童年早期时的创伤。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受过伤害的小孩。如果你不愿意孩子受你同样的苦,最好的方式让自己成长,常常说这5句话,对自己,也对你的孩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