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pua的无非三种人(煤气灯效应)


短短几句话就能引发一个渴望爱情的小姑娘的悲伤,谁能想到这只是一场只谈了三天的恋爱呢?

认不清PUA,不怪你

美国心理学家Robin Stern受到这部电影的启发,并根据20多年的临床经验,写了一本叫《煤气灯效应:远离情感暴力和操纵狂》。

他也承认,“煤气灯”其实是一种难以识别的情感虐待和操纵,甚至更难以摆脱。

到底有多隐蔽呢?

操控者通过长期将虚假、片面或欺骗性的话语灌输给受害者,从而使受害者开始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认知、记忆和精神状态,最后达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为。

《煤气灯》宝拉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

其本质是一种认知否定,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而进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脑。

我们之所以会被影响,是因为他们是我们在乎的人。

前两年的一个访谈节目,一个PUA圈子里的人曾现身说法:

《和陌生人说话》林晨告诉记者如何实现心理操控

看,就是这么简单。

所谓契约无非就是约定“我们不要骗对方”,“你每天都要想我这种话”。

但这些操控者们利用这些小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来讲对方一步步进入自己的圈套。

你漂亮,没用,你骗了我;

你优秀,没用,你不是处女,伤害了我。

你温柔贤惠,大家闺秀,家财万贯,通通没用——

你对不起我,你要补偿我。

Robin Stern认为“不顾一切想要得到爱的人和不够自信的人”比较容易受“煤气灯效应”的荼毒。这几乎给全世界所有人出示了红色警报。

逃离PUA的怪圈

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那么多女性,特别是优秀的女性,反而会陷入这个圈套。

其实我们面对他人指责的时候,可能我们会有一瞬间的迟疑,然后有的人会去改进,有的人会用一些合理的解释去安慰自己。可在操控者眼里,只要这份迟疑出现,就会被他们刺激放大成一种负罪感。

而很多看似优秀,美好的人,他们都愿意去直面自己的缺点,再去调整改进,相比我们大多数人,他们更在意别人对他们的批评。

这种负罪感,这种在意,恰恰是最难以卸掉,因为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份由代际传递而来的集体认同,一份深埋在集体潜意识中的集体原罪。

——我不该犯错。

(1)请摆脱掉这份追求完美所带来的罪责。

完美主义并不算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最开始很多心理学家经常将完美主义视为损害心理健康的威胁(Egan, Wade, & Shafran, 2011)。

不过后来Woodin,Binder和Molde三人提出了一种评估式(evaluative)完美主义,指出评估式完美主义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停留在寻找差距上,所以很容易泄气、泄劲。

而每次无法达到目标或者没有达成某个条件,都加强了评估式完美主义者心中“我不够”的认定。加之泄气后的止步不前,评估式完美主义者很容易产生“果然我什么都做不好”的印象。

而奋斗(striving)式完美主义则不一样,TA们更多的关注点往往放在前方,只要能朝着前方更近一步,他们便会充满动力。

同样是完美主义,我们只不过是关注点稍微地调整一下。

所以,评估式的思维玩pua的无非三种人,更容易受到别人影响,开始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如果有人评价你的时候,请告诉他,也告诉自己:我不是不够好,而是我会更好。

我们一般都会真诚地给人建议,很少打压人,但如果他再三地强调自己的评价是对的,如果你已经感觉到奇怪,那么别怀疑自己的判断,他就是奇怪。

(2)请放掉你无谓的圣母心。

在这里只想告诉你们两件事情。

一、你的生死别人根本不在乎

《和陌生人说话》记者问林晨是否害怕对方自杀威胁

二、你不会以别人真的还有“情”吧?

《和陌生人说话》林晨说自己已经感受不到爱

(3)如果你的朋友在坑里,救他。

这些把恋爱当成游戏去谈玩pua的无非三种人,把操控成游戏去玩的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会有一个或者几个不敢承认或面对的自我。

这些自我直接指向脆弱的自尊,我们称其为自卑。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投射的概念,它意思是说,如果他能发现你的那些弱点,那说明这同样也是他自身最致命的弱点。

所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当你用自己的客观真实的评价系统去定义他的时候,往往可以激起他的情绪。

即使他还在人设里,也可以把他从人设的外壳中揪出来。

《和陌生人说话》林晨谈到怎么看自己

这篇文章的目的,看似说的是男人,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女孩儿们排雷。

不是说所有男孩子都渣男,也不是说会制造浪漫的人一定是渣男。

我们可以不去伤害别人,但是也需要掌握不被人伤害的本事。

这个世界有光明也有黑暗,我们了解黑暗,并不是为了沉沦其中,而是为了更好地在光明下前行。

想起来我的朋友和我说过一句话:

只见过光明的人在无忧无虑的同时肤浅空洞,

只见过黑暗的人在自卑自负的同时自私自利,

唯有对二者都有体验,才能具备拥有智慧的可能性。

共勉。

References:

1.Egan, S. J., Wade, T. D., & Shafran, R. (2011). Perfectionism as a trandiagnostic process: a clinical review. Clin. Psychol. Rev. 31, 203–212.

2.Woodfin, V., Binder, P. E., & Molde, H. (2020).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Brief.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1860.

3.《和陌生人说话》,第一季,林晨访谈

4.《煤气灯》,腾讯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