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现象的利与弊(大学教育基础不牢)
大学教育需要中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没学好,在以自学为主的大学,学好很难。你别看现在大学扩招了,培养了大批大学生。实际情况是,大量中学没学好的学生涌入大学,为避免大部分人不及格教育内卷现象的利与弊,老师只能降低标准。也就是说,现在有大学学历的人多了,真正合格的并不多。
并不是谁都需要大学教育。有些人根本不想学或不适合读书,甚至一进教室就头晕,看到身边的人都读大学也跟着读。结果这部分人既浪费父母血汗钱,又浪费国家资源,还浪费自己的青春。
大学教育精英化可提高教学质量。由于大量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使学习风气变差。以前大学图书馆一位难求,现在图书馆空荡荡。学生基础好,老师也可讲得更深入。精英教育可教学相长。以前一下课就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问这问那,现在老师上课看到的是呆滞的眼神,讲课的热情大打折扣。上课是需要老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而不是现在一味要求老师应该如何如何。
精英教育是社会底层的上升通道。现在穷苦人家的孩子好不容易读个大学,却发现谁都有大学文凭,每有任何优势。
延续精英教育有利于教育公平。以前的中专生都是精英,现在由于普及大学教育而变得一无是处,突然大规模扩招对以前毕业的学生不公平。
弊端总体而言四个字 多而不精,这里不是指培养的学生人数多但是精英较少。而是学生学的东西杂而不精。答主目前就读研一教育内卷现象的利与弊,越来越感觉到只有学历越高,专业性才越强,而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到博士期间养成。而在此之前,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喜欢什么,专长是什么,在大多数学生心里要打一个问号。读书这么多年,虽然专业没变,但是感觉学的东西在不断切换,并没有专注于一点深究。有时很羡慕的是专科生,其培养目的就是专精于一门技艺,这种模式在我看来才能培养出国民的匠人精神。这也许就是我国很少涌现诺贝尔奖的原因吧。
教育的核心目的应该是思维的塑造,更细化一点就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对应则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一点,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并没有系统化的策略,对应的学生也缺乏这样的思维和能力,这应该是高校培养的主要缺陷。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