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贬值到底有多严重()
每天20:18与您相约!
你有没有感觉,现在的应届生是越来越多了?
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破千万;
仅仅过了两年,这个数据又上涨了103万,教育部给出的2024本专科毕业生人数是1179万!
比某些省会级城市常住人口还多,最可怕的是,这还仅仅是一年的数量。
有多家机构预测,从2022年起,我国将迎来为期10年的大学生毕业潮。
过量的大学生供应,使就业变得愈发艰难,学历贬值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其实,早在90年代,我们的邻国日本也经历了同样的学历贬值之路。
如今30年过去,日本社会走出了阵痛期吗?
以史为鉴,本期我带大家回顾这段历史,看看这段相同的经历,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参考意义。
“泡沫破裂”:学历贬值的起点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992年,这个本应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年份,却成为了无数日本大学生噩梦的起点。
当年,日本GDP增长急剧下滑,降至15年来的最低点,就业市场瞬间陷入一片萧瑟。
众所周知,由于内外部的各种原因,日本早在80年代中期就已经进入了“泡沫经济”时代,可为何就业市场的大雷到了90年代才引爆呢?
原因之一在于生育率。
60-70年代的日本曾迎来一波婴儿潮,1973年更是出现了破纪录的210万出生人口,等这代孩子长大成人,恰逢90年代初。
据日本厚生省的数据统计,90年代的日本大学生毕业人数较80年代大幅增长,足足激增了40%,1996年更是达到了恐怖的80万应届毕业生!
这一庞大的供应量与迅速萎缩的就业岗位之间,宛如一道深不见底的鸿沟,供需的严重失衡使得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原因之二在于校招制度的崩溃。
曾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70年代,日本每年的人才缺口高达450万人,而当时一年毕业的大学生也不过50万。
人才如此有限,就必须限定招聘时间,避免企业恶意抬高薪酬哄抢大学生。
于是日本政府采用的是“限时招聘制度”,即每年只有8月至10月大学才允许企业到校园开展招聘签约,而其他时间禁止招聘,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保护企业利益。
然而进入80年代中期,经济泡沫破灭,企业利润下滑,用人需求快速萎缩。
数据显示,1993年日本参与校招企业的数量比泡沫时期减少了70%
所以,当70后的日本大学生们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意气风发地迈出校园时,他们所面对的却是一个与想象中截然不同的残酷世界。
简单来说,过去只需参加校园招聘会,就能找到工作,但现在校招岗位大幅度萎缩,很多岗位出现了百人甚至千人竞岗。
与此同时,限时招聘制度又起了负作用。
从1992年开始,大学生的校园招聘市场开始熄火。
据日本文部省统计,1992年还只有7万应届毕业生未能在校招期间找到工作
但到了1995年,这一数字就提升到了17万人,占当年毕业总数的1/4
几年下来,海量失业的大学生,在社招市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就业堰塞湖。
学生们一旦不能在规定时间找到工作,马上就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困境。
当时没有在校招期间找到工作的学生,只能被迫放弃应届生身份,在社招市场寻找工作,但毫无工作经验的学生,如何与成熟工作者竞争?其薪酬与晋升必然严重受限。
更糟糕的是,即便是找到工作的学生,他们也面临着被企业压榨薪资的风险,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员工的压榨程度,想必今天的我们都感同身受。
1995年,日本大学生起薪出现30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这段时期,大学生毕业3年离职率超过30%,频繁的跳槽又加剧了学历贬值。
为了应对这一棘手的局面,日本政府在90年代中后期启动了就业与教育改革。
然而,命运似乎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未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如同催化剂一般,加速了大学文凭的贬值。
曾经在社会中备受尊崇的学历至上观念,如同崩塌的大厦,在人们的心中瞬间土崩瓦解。
从1994至2004这十年间,日本大学生的起薪增长幅度不足 10%,甚至赶不上日元贬值的速度。
曾经,60后的前辈们在泡沫经济的繁荣中尽享机遇,而此时的日本大学生们却被无情地抛入了泡沫破裂后的经济寒冬。
学历贬值正式成为日本“失去的30年”里,一个令人崩溃的缩影。
无序时期:失败的教育改革
面对已经名存实亡的校招市场与劳动力过剩,日本政府开启了第一轮就业改革,
这一轮改革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修订劳务派遣法:
1996年日本劳务省开放了26个工种用于劳务派遣,虽然也是杯水车薪,但总算为饱和的就业市场缓了口气。
真正造成学历继续贬值的,是第二条改革——全面废除校招制度。
政府充分放任大学生与企业的招聘活动,改革后的大学不再限制学生签署劳动合同的时间,企业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招聘。
这一制度在刚推出的时候,确实取得成效,1996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回升至68%,是泡沫破裂后的首次回升。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虽然就业率回升了,但学历贬值却进一步加剧。
这是因为,日本的大学毕业生都陷入恐怖的就业内卷中。
简单来说,由于校招制度废除,不再有固定的校招时间,学生们被迫提早寻找工作,有些甚至在大一就参加各大企业的实习计划。
当时《日经新闻》将其称为“就业军备竞赛”,全社会出现了疯狂的考证浪潮,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人甚至抱着找到工作就好,根本不考虑工资的多少。
由于就业内卷加剧,1997年日本大学生的起薪再次出现负增长,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大学生及奴才”的说法。
光是内卷还不够,当时的日本学历贬值,还有一个全社会都讳莫如深的原因:就是那段时间,正是日本代际传承最严重的时期。
简单来说,当时恰逢团块世代的子女就业潮,作为日本大手企业员工中占比最高的年龄群体,自诩“社会精英”的他们,自然可以很轻松地安排自家孩子进入大公司。
据日经新闻统计,1998年日本1000人以上企业总计招聘了14万人,其父母是团块世代的占比超过50%。
在市场岗位本就稀缺的情况下,这些优质的岗位还被二代们所占据。
学历突然失去了竞争价值,愤怒的大学生们将这帮人称为上级国民,而没有权力的他们是下级国民。
如果大家对《柯南》这部动漫还有印象,应该会记得其中的一部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正是讽刺了日本社会的世袭制度。
而这部动漫能够上映也恰巧说明学历贬值到底有多严重,当年日本社会对代际传承的怨气之深。
另一项数据也显示出90年代日本就业市场的无序,
1999年,日本大学生平均月工资为19万日元,5年仅仅增长了3000日元,同时期初中学历的月工资都增长了2.3万日元!
伴随着希望与憧憬,千禧年的钟声敲响,下一个10年,日本的大学生们又将迎来怎样的就业环境?
冰河时期:内卷的就业环境
上个视频咱们说到,90年代日本学历贬值,找不到的工作大学生们无奈卷入考证或者返乡工作。
而接下来,他们又将进入更为残酷的时代,从2000年开始,日本进入超级就业冰河时期,这时候城市有三类失业人口:
第一类是日本银行破产潮后的金融工作者;
第二类是返乡就业潮后的回程人员;
第三类则是日本过去10年过量供应的大学生们。
关于前两类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当时这三类失业人群几乎挤爆了日本的城市就业市场
据日本厚生省统计,2001年东京等三大都市圈总失业人口达到了280万人,日本政府被迫开始了第二轮就业改革。
这次改革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劳务派遣制度,1999年政府彻底放开劳务派遣制度,所有工种都可以进行劳务派遣。
2000年政府颁布派遣机构管理法,将劳务中介机构合法化。
要知道,日本此前介绍工作收费是不合法的,而改革后劳务派遣彻底成了脱缰的野马,不再受到监管。
这意味着就业市场的海量失业人口,对于劳务机构来说。就是待宰的羔羊,他们可以尽情地压低劳动者的薪酬。
2001年,日本人力机构联合在一起,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劳务等级制度”,该制度下,劳动者被公开的划分为ABC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时薪。
看似公平的晋升规则,实际上更加剧了薪酬压榨现象,劳动者想要被评为a级劳工几乎是天方夜谭。
于是社会上便出现了,高中生与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被划分一个劳务等级的现象。
到了2003年,日本30岁以下年轻人的劳务派遣比例高达40%!可以说年轻人几乎都活在劳务等级制度的阴影之下,而学历的竞争作用则越来越小。
后生省统计,劳务派遣市场化以后,劳务派遣员工的月工资只有正式员工的40%,而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基本只够温饱。
2007年,一部名为《派遣员》的电视剧拿下了当年收视冠军,剧中女主角大前春子曾是日本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又在大银行工作过,但就是因为银行破产失业,就沦落为一名劳务派遣员工。
她所信奉的“必须让自己强大到极限,掌握所有技能才能不失业”的观念,其实就是派遣制度对人性摧残的象征。
奢侈的教育:学历认同的丧失
在长期萧条的经济下,不仅是职场,大学的财政也难以为继。
2005年日本政府启动了大学法人化改革,目标只有一个:要求大学增加收入,尽快实现自负盈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本所有大学都选择增加学费,
2000年,日本国立大学的学费还不到6万日元,2010年却暴涨到53万日元,私立大学更是涨到80万日元!
日益上涨的学费,让读大学成了一件奢侈的教育投资,很多家庭被迫选择贷款上学。
当时,日本每2.7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人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平均贷款金额高达300万日元!
而日本严峻的就业形势,又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还不上贷款。
据贷款机构统计,2010年日本未按时还款的大学生们高达33万人,这些大学生甚至还没有进入社会就迎来了个人的信用破产。
终于,在2010年之后学历贬值到底有多严重,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政府开始修改前十年的一些错误政策。
如提高劳务派遣员工的待遇与晋升机会,并在2015年实施同工同酬与禁止派遣等级制度。
如今,随着婴儿潮的逝去,日本社会老龄化加剧,就业环境又变为了人才紧缺型,仿佛再次回到80年代。
只是这一切很多人已经看不到了。
2000年开始,日本自杀率逐年提升,至2010年突破历史性的3万人,高学历的劳务派遣员工成了其中的主要群体。
回望这批高学历者们,他们是日本精英教育的最后一代人,也是日本鸡娃教育最重的一代人。
父母告诉他们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因此他们选择把自己的人生押注在教育上,但最终当他们踏入社会,却发现自己用尽前半生投资的文凭,在泡沫破裂以后飞速贬值。
于是他们从一开始的卷学历,逐步丧失对学历的认同,甚至开始拒绝高考,早早地参加工作。
据统计,2024年全日本甚至仅有45万人参加高考,高中生愿意参加高考的比例已不足50%,创下近30年历史最低值。
日本正式进入低学历化社会。
学历贬值的3大信号已经出现,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学历贬值并非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经济环境的剧变、政策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结构的固有问题以及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选择,共同编织了这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
对于我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他国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其实,最近有三件事值得我们关注,隐约地释放出了学历贬值的信号:
第一件事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连续3年突破千万,且这一状况将持续十年之久。
也就是说,就业的内卷化不可避免。
第二件事,7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专家核查及评议结果公示》。
结果显示,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增幅程度比往年高不少,千万别小瞧这件事!
简单来说,这就意味着学历放水,未来我国学生考研考博的这个难度将大大降低!
而当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拥有高学历,那么本来就不值钱的专科本科便更加贬值了。
第三件事,今年7月以来,湖南、山东、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
以往,考公考编在很多应届生看来,就像是一条“优势赛道”,因为过去一些事业编岗位只招刚毕业1年的应届生;
现在变成了毕业3年都算应届生,以后考公考编竞争压力会更大,应届生身份的优势会逐渐减弱,甚至到最后没有优势可言。
2024年的今天,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普通人靠学历去撬动社会资源这件事,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难了。
我们会重走日本的老路吗?学历未来真的没用了吗?
我倒觉得没有那么悲观。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就业环境同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
科技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兴行业的崛起,都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猎聘及智联大数据研究院的《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
IT/互联网/游戏行业毕业生的需求依旧旺盛,电子/通信/半导体,专业服务,金融紧随其后。
2024年Q1新发校招职位,同比增长的细分行业,主要归属制造业,例如整车制造、家具家居、家电等。
从毕业生投递角度再看,制造业中的机械/制造和汽车行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有句话说得好:每一颗历史的尘埃,落在个人身上都可能是难以承受的重负。
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学历观念,而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很多时候,选择大于努力。
只有当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他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我们才有可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方向,破浪前行。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