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租赁赚钱(鸿博股份与英伟达)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英伟达在中国股民心中,其实还有一个名字,是“鸿博美国”。
鸿博股份是国内一家上市公司,传统主业是彩票纸张印刷。公司主业增长平淡,所以一直在谋求转型。在2022年时,公司子公司北京英博数科科技,和英伟达、中关村中恒文化等一起成立了北京AI创新赋能中心。
AI创新赋能中心核心资产是智算中心,采购了英伟达的服务器做算力租赁。虽然听起来就是“采购-租赁”的二道贩子的业务,但幸运的是,2023年生成式AI大火,一卡难求、服务器抢购。AI创新赋能中心的服务器,就成了香饽饽。
英博数科作为AI赋能中心的运营主体,自然也颇受关注。虽然目前公司只有100P算力租赁,但考虑到英伟达作为中心参与方,英伟达服务器依然难抢,以及公司未来3000P甚至更远大的目标。
于是,英博数科的稀缺性、增长性大受追捧,也被称为“英伟达中国”。
随后,在动辄连续四五个涨停的刺激下,鸿博股份自2023年初大涨5倍,自2022年低点来看,则实现了十倍壮举。便有了戏称,英伟达也不过如此,可以更名鸿博美国。
有利润就有跟风。不就是拿卡么,于是,一批公司摩拳擦掌,纷纷公布自己的算力租赁大棋局。
算力租赁业务,真的这么香吗?其实,这个剧本,差不多十年前,就已经演绎过了。
算力租赁赚钱吗?
根据鸿博股份的披露,公司A系列服务器刊例价格为16万/月/台,H系列服务器刊例价格为29.9万/月/台;反应到经营收益上,一期中心300P的租赁收入测算是12893万元,净利润2144万,净利润率16.6%;而从投资回报角度看,内部收益率IRR税前为15%,税后12.8%。
从数据上看,结合当下的经济环境,也算得上可圈可点的业务。尤其和鸿博原有业务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新业务,估值高。比如,1000P一年租赁利润7100万,给30倍估值,就有21亿市值;给50倍,就是35亿市值。对于一些小市值公司而言,就是翻倍空间。
妥妥的超级速效增肌粉。
于是,除了鸿博之外,一批公司拓展算力租赁业务:
传统做通信设备的公司、
做风电装备的公司、
做移动营销的公司、
做染料化工的公司、
甚至味精公司,也据传也来给算力加点味儿。
而且各种放卫星,哦不,是做远景:你公告3000P,我就规划1万P,后面还有2万P的选手在等卡。只考虑想不想,不考虑英伟达能不能给。
毕竟鸿博十倍标杆在前,人心思涨。但如何演绎呢?
算力租赁的剧本,在2013年就演绎过。不同的是上一次是数据中心IDC、是CPU;这次是AI中心、是GPU。
2012年12月1日,当时的工信部,释放了个重磅消息:将重新批准IDC和ISP许可证的申请。冰冻4年的IDC市场,迎来解封。
国内移动互利网也是势如破竹:国内智能手机加速普及,2012年增长135%、2013年增长84%;微信突破3亿用户,阿里云完成飞天5K的稳定性测试、提供云计算服务,百度收购PPS视频和爱奇艺合并;亚马逊进入中国推出本地电子商务服务、LinkedIn进入中国发展职业社交;各类APP也不断涌现。
一切的迹象,都说明,流量在爆发,卖铲子的流量服务,似乎正有利可图。
现实也确实如此。国内IDC/CDN业务龙头的网宿科技,作为上市公司,率先抢到了IDC解封、流量暴增的红利,经营大幅改善。2013年中,公司扣非后净利润增长78%-115%,大幅超出市场预期;三季度也再次超出市场预期。
于是,1年后,网宿科技就完成了十倍之旅。标杆有了,就等跟风了。在双创大潮和创业板牛市的加持下,IDC“造富潮”来袭:
做水泥的公司、
做油品贸易的公司、
做复合材料的公司、
做电源的公司、
做衣服的公司、
做钢铁的公司、
做房地产的公司等等,
纷纷拓展IDC业务,或自己购买、或和一些PE基金合作。而毫无意外,股价在当时都出现了一波上涨。
市场的估值方法和现在的算力租赁一样,有多少机柜、每个机柜赚多少钱,并不考虑客户哪里来、更新换代折旧怎么办、以及竞争格局。
高潮的来临,也是一家造纸公司。公告收购IDC资产、转型云计算。顶着ST的帽子,一路东北前行,甚至出现连续16个涨停,从最低点到高点,也是一年十倍。
遗憾的是,这些上涨,大部分都成了“纸面富贵”。
造富潮回落,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算力租赁赚钱,经营数据中心IDC业务,本身是低壁垒的。
找地方、拿审批、买服务器、买带宽、找运维、找客户。产品并没有什么差异化,核心还是看谁能拿到客户。没壁垒的业务,当风来的时候,能跟随飞扬,一旦风口减弱,必然会遭遇巨大的竞争。
而另一个核心变化,就出现在客户上。
尽管移动互联网大潮,涌现了许多新玩家,但互联网流量大户,依然还是几个主流玩家:BATM等等。面对这些大玩家,IDC经营者是没有很强议价能力的。
而且,客户也正变成竞争对手。当互联网流量高峰过去、当流量成为核心,尤其是高附加值的CDN内容加速业务,对互联网企业非常重要,那么,客户就会更多希望自建。
于是阿里云计算中心、腾讯云计算中心等等,相继成立;还提供各种附加服务。比如CDN业务就从自用转为对外出售。IDC、CDN业务迎来价格战。阿里云CDN首先宣布降价21.2%,紧接着腾讯云CDN降价25%,乐视云甚至直接推出CDN“免费”服务,价格战一发不可收拾。
纯做IDC租赁的公司,比不过有更多附加服务的云计算公司;需要考虑客户的公司,比不过自己就可以解决许多成本的互联网公司。
最终,当年转型IDC业务的公司,有的ST了,有的又聚焦主业了。大棋局,连棋盘都破了。
这一波算力租赁会有什么不同吗?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采购,一个是销售。
采购角度来看,和当年CPU相比,也许有一个区别就在于“N卡的稀缺”,设备不好买。
在AI方面,英伟达GPU的性能是超群的。就连特斯拉,在FSD V12 的AI训练中,也是买了很多英伟达的卡算力租赁赚钱,辅助的才是自己的Dojo。国内字节、阿里等等公司,也是大批量采购英伟达。
英伟达GPU的稀缺,一个原因是台积电的代工产能有限;另外就是美国的禁令,人为制造了抢购潮。
所以,算力租赁,变成了黄牛的逻辑:当票难抢时才有的赚;突然备货增加的话,那是要砸手里的。
销售角度来看,客户是否会自建呢?
小客户不如大客户。尽管AI浪潮有许多创业公司涌入,但从商业历史来看,小客户会一轮轮更换,而主流玩家还是会回到巨头格局。
大客户要自建。当算力如此重要时,巨头们还是会选择自建算力中心,反正也不差钱。
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何小鹏认为:当下的任何一家智能汽车公司,将来智能化必须要自研,因此都会对算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算力成本将会从今天的亿元级别上升到将来的十亿元级别。如何把算力不断提高,如何把成本不断控好,如何把相关的技术铺垫做好,将会成为一家企业在自动驾驶研发上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对于此,小鹏选择和阿里云合作建立智算中心;而特斯拉不仅自建智算中心Dojo,而且还自研了AI芯片。
附加服务比租赁更重要。就像IDC数据中心CDN业务毛利率更高更有吸引力,GPU算力租赁未来还是要比拼更多附加服务,比如AI功能套件等等。这依然不是小公司的生意。
大玩家更多。和IDC那一波相比,还有一个大变化就是“运营商”。在IDC那波,运营商虽然有带宽、有客户,但并不是主角;如今,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大算力投入,不再只做一个简单的卖水人。
市场竞争的激烈,预期可见。
最近华为Mate 60 发布,引起很多关注,都在讨论芯片是不是自研、是不是由国产代工。大家都在期待半导体制造突破,期待有真正自己的英伟达、大陆的台积电。
而一旦国产突破,高科技变成制造业的故事,那也不是一次上演了。
数据中心的故事,虽逐渐淡忘,但天下没有新鲜事。真创新才能是“天伦之乐”;而做二房东、做黄牛,相比之下,也确实是难得的快乐,但也许只是一场“及时行乐”。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