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领域 AI 大脑创业(产业互联网投融资趋势洞察)


5月15日,由中国信息协会、新华网发起,中国信息协会产业互联网分会、新华网上市公司研究院、新质云起承办的“A股产业互联网平台公司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本次研讨会围绕产业政策解读、产业互联网投融资趋势洞察、产业科技融合创新、产业互联网A股上市公司板块打造等议题展开,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方向。

华兴资本投资银行事业部合伙人徐锟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一级市场投融资趋势洞察》的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我于2015年加入华兴资本,至今已十年。在此期间,我有幸深度参与了中国主要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全周期资本运作过程,涵盖投资、并购及多地上市等核心业务。华兴资本作为专注赋能中国创新经济的领先金融机构,秉持"金融赋能实体"理念,充分发挥资本运作与产业协同的专业优势,助力战略性新兴领域的突破性发展与产业升级。除一级市场主基金投资外垂直领域 AI 大脑创业,华兴资本集团同时持有港股、美股、A股及新加坡市场的全牌照券商资质,具备多元化资本市场服务能力,在产业科技领域为多家头部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战略规划服务并形成诸多成功案例,其中已上市企业包括贝壳、满帮、汇通达、震坤行、找钢网、药师帮等。

01

投资市场:

投资规模下降,人民币基金占主导

投资策略呈“两极化”

就2025年一季度一级市场整体态势而言,当前仍处于周期性调整阶段。数据显示,当季总投资规模97.9亿美元,环比下降12%,同比降幅达24%。

当前,我们主要采用美元计价对产业互联网公司进行估值管理及融资评估,但受汇率波动影响,现需按约1:7的折算比例调整估值体系。此前按1亿美元估值的项目,现或需将1亿人民币作为等效基准,这一调整深刻反映出资本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从资金属性观察,美元资本从风险投资到私募股权,乃至海外长仓基金与对冲基金均呈现系统性收缩态势,一季度人民币与美元基金投资规模的比例约为8:1。

在资本结构转型中,人民币基金投资者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市场化财务投资者占比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级产业基金、地方政府招商返投基金,以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产业集团的战略投资。这种结构性调整直接影响了整体投资规模与方向。

就行业分布而言,一季度泛科技赛道融资额51亿,占市场总融资额52%,环比下跌29%,近期虽经历回调,但仍占据过半投资比重。

这一现象源于软件服务、企业服务、医疗健康和消费领域经历的深度估值修正。参照全球市场数据,美国头部科技企业曾普遍维持百倍市盈率,中国互联网企业估值亦曾处于高位,现均已回归理性区间。这种估值中枢下移导致成长期基金与PE机构面临一定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市场估值修复现象与一级市场资本流动形成联动效应。经历前期科技企业大规模破发后,当前上市企业的定价机制趋于理性,这实质上是对过往一级市场估值泡沫的修正过程。

在此背景下,一级市场基金呈现两极分化态势:部分转向现金流稳定的成熟企业的pre-IPO阶段,如近期上市的蜜雪冰城、老铺黄金等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消费企业;另一部分则提前布局前沿科技领域,投早投小,聚焦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及低空经济等需长期培育的技术赛道。这种战略转移既一定程度规避了高估值风险,又可获取早期项目的潜在估值优势。

这种策略调整也与当前国家战略导向深度契合——如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国家级资本平台,均明确将科技创新领域作为核心配置方向。

近三年,华兴资本也已逐步将投资重心从传统B2B领域转出,转为推动中国垂直产业科技领域公司向硬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方向转型。

我们进行了许多成功的尝试,其中一种方式是"老瓶装新酒",即在传统业务中注入创新技术,快速推进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垂直产业领域的落地应用。同时我们也关注处于中早期阶段的公司,鼓励它们在AI化和机器人技术方向上寻求爆发力强的创业方向。

如我们与中国信息协会产业互联网分会为明心数智等头部产业AI应用企业提供了战略孵化建议,协助他们全面转向跨境电商领域的AI应用和合规服务,这一创新方向在AI应用市场中展现出较强的差异化竞争力,实现了显著的PMF( Product-Market Fit)效果。我坚信,在中国当前的AI浪潮中,垂直产业科技平台必将占据重要地位。

02

行业分布:

科技领域融资爆发

从细分行业融资数据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市场项目分布呈现显著分化特征。

当前一级市场对消费类项目关注度持续走低,具备盈利能力的消费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港股或美股上市。

与此同时,科技赛道则呈现爆发态势,如,具身智能企业它石智航完成1.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人工智能企业智谱AI在今年3月宣布完成一笔超1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参与方包括杭州城投产业基金、上城资本等,随后有货的珠海华发集团、成都高新区等战略融资;集成电路相关的瞻芯电子及具身智能赛道的傅利叶智能也在1月完成近8亿融资。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方面,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商蔚来能源在今年3月完成近25亿元融资,宁德时代作为战略投资方参与该轮融资;自动驾驶领域则聚焦细分物流场景,新石器、白犀牛等企业在半封闭物流场景解决方案上获得产业资本青睐。本季度融资过1亿美元的大项目数共14个,同比基本持平,7成分布在科技领域。

头部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已明确转向基本面质量与收入增速的可持续性验证,这标志着市场正回归价值投资本质。最终脱颖而出的企业需具备清晰的商业模式、稳健的财务结构以及可验证的市场增长空间,这些要素构成衡量企业价值的核心维度。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明星创业者在初期往往将企业估值抬得过高,随后可能会面临业绩与估值之间的落差,进入一个所谓的“Gartner曲线低谷期”。此时企业的声望、估值以及融资进展都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若业务表现未能达到预期,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因此,资本市场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市场表现良好的时期能够为企业提供强大的融资现金流支持,另一方面,若企业业绩未能跟上,资本市场也会在度过阶段性忍耐期后给企业带来一定压力。这正是资本市场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的特性所在。

在机构投资者投资动向上,未来一段时间内,产业互联网投资领域的活跃机构可能会从传统机构转向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美团等产业集团。但总体来看,过去数年内,市场化财务投资机构还是产业互联网领域的主力投资者,这些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垂直产业等细分领域有明确投资信仰的机构,另一类则是更关注一级市场中阶段性火热的行业领域,其投资策略往往与其募资端LP的背景和需求高度相关。

从行业分布来看,这些机构的一级市场投资重点将逐渐转向大厂高管和科学家创业项目以及前沿科技公司,其中不乏一些硬科技领域的优质项目。

03

募资回暖

CVC日益活跃

募资情况上看,一季度国内基金募资规模达1032亿美元,同比上升59%,环比上升15%;10亿以上的大规模基金占比79%。

募资的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来看,国内市场的募资金额几乎全部以人民币计价,这主要得益于一系列大型国资背景基金的活跃表现,其投资范围覆盖了从前沿科技早期到IPO的全产业链。

因此对于中国的一级市场创业公司而言,国家队已成为当前主要资金来源。此外,地方政府基金也在积极布局,尤其在AI、机器人、新制造、半导体硬科技等领域,地方政府通过专项产业基金和招商返投政策提供支持。

相比之下,美元募资市场则表现相对疲软,从国际视角来看,中东、欧洲和北美投资者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相对保守。

此外,产业集团在科技领域的投资也日益活跃。以宁德时代为例,其通过集团自有资金和产业基金募资形成了强大的投资组合能力,其投资方向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AI和机器人等垂直领域。

总体来看,当前募资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府基金、市场化基金和产业资本三方,形成了一个较为活跃的格局。

04

退出市场:

A股监管趋严,港美股反弹

并购成为重要渠道

在退出渠道方面,A股IPO市场保持稳健节奏,上半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20余家。对产业科技领域来说,AI技术的融合应用(AI plus)已成为近年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但在核心技术壁垒构建上仍有提升空间。

回顾A股市场发展历程,产业互联网领域曾迎来一批代表性企业的集中上市窗口期,包括怡合达、泰坦科技等。但当前阶段,A股上市审核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质量,整体环境趋于审慎。

相比之下,港股市场经过前期的估值回调,目前正处于明显复苏阶段。从募资情况来看,宁德时代等大型IPO正在推动港交所募资规模登顶全球。得益于中国新经济与科技企业的成长,2014年至2024年,港交所IPO累计募资规模达3047.2亿美元垂直领域 AI 大脑创业,居全球首位。对于尚未盈利但具有较强技术创新亮点、符合国家科技发展导向,或具备良好现金流和收入增长的中国企业而言,港股上市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而对于具有更强科技属性且可与美股头部企业对标的企业,也可考虑在美股上市。

总体来看,A股市场持续平稳推进,港股市场募资则呈现反弹趋势,而美股中概股市场经历了阶段性冰点状态后逐渐回暖,近两年也吸引了较多头部科技企业在此上市。产业互联网企业在选择上市地时,需结合自身业绩增长、科技属性等因素进行客观评估,并综合考虑不同市场的政策环境、显性和隐性要求,与投行、券商等中介机构进行动态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最终的上市地选择并非一成不变,未来可根据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例如通过【A+H股】或【中概股+H股+A股】的组合方式实现多元化布局。在上市过程中,企业需要与股东、投行等各方保持动态沟通,持续评估上市地选择。

此外,近期并购退出的数量已超过IPO数量,成为民营企业退出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趋势值得重点关注。

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未来通过并购实现退出的投资案例数量,可能会超过在A股、港股和美股中概股上市退出的数量。从我们接触的项目情况来看,产业互联网公司被科技大厂或大型产业集团、A股上市公司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随着产业整合需求加速释放,并购交易创造的战略协同价值将愈发凸显,并购退出会在未来成为常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