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侵权怎么处理(什么是知识的定义)
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的「知」,字从矢从口,矢亦声。「矢」指「射箭」, 「口」指「说话」。「矢」与「口」联合起来表示「说话像射箭,说对话像箭中靶心」。「知识」的「识」,繁体写作「识」,字从言从戠知识产权侵权怎么处理,戠亦声。「戠」字从音从戈,《说文》称此字的字义已因师承中断而阙如。
「知识」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相识的人」,也就是「朋友」。
《墨子》中有:「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为召,勿令人里巷中。」岑仲勉注:「知识,友人也。」同样,《吕氏春秋》「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知识无能与居者」一句中的「知识」,以及孔融的《论盛孝章书》「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句中的「知识」都是「空虚」的意思。
「知识」的另一个意思是「结识」或「交游」,如《南史·虞棕传》中的「棕性敦实,与人知识,必相存访,亲疏皆有终始,世以此称之」句中的「知识」就是这个意思。
比较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的含义的是「辨识事物的能力」,如明代的焦竑在《焦氏笔乘·读孟子》所说的「孩提之童,则知识生,混沌凿矣。」
由「知识」语义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对于知识的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说法。
《现代汉语词典》对知识解释为:「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辞海》中把知识定义为:「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从本质说知识产权侵权怎么处理,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
信息学认为: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是人对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
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
知识是系统化了的信息,也就是说,信息是大脑思维的原料,而知识是大脑对大量信息进行加工后形成的产品。知识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的集合。因此,人类不仅要通过信息感知世界,认识和改造世界,而且要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组成知识。可见,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
一般地,在国外讨论知识经济时把知识定义为:「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它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地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它起源于并且作用于有知识的人们的头脑。在组织机构中,它不但存在于文件或档案之中,还存在于组织机构的程序、过程、实践与惯例之中。 中国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做出的定义是:「知识乃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这是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这两个定义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相关讨论,但是它涉及的范围较广,必须与知识的分类相结合来理解。
知识具有如下的特性。
(1)意识性。知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只有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它、认识它、利用它。
(2)信息性。信息是产生知识的原料,知识是被人们理解和认识并经大脑重新组织和系列化了的信息,信息提炼为知识的过程是思维。
(3)实践性。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产生的基础,是检验知识的标准,科学知识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
(4)规律性。人们对实践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人们获得的知识在一定层面上揭示了事物及其运动过程的规律性。
(5)继承性。每一次新知识的产生,既是原有知识的深化与发展,又是更新的知识产生的基础和前提,知识被记录或被物化为劳动产品后,可以世代相传利用。
(6)渗透性。随着知识门类增多,各种知识可以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新的知识门类,形成科学知识的网状结构体系。
根据许多思想家的论述,知识必须具备三个特征:被证实的(justified)真的(true) 被相信的(believed) 。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