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情感托管所(违规AI自习室)
8月11日,北京市通州区教委发布通报,徐某某以个人名义租赁通州区云景东路15号13号楼2层(易学派AI自习室),涉嫌违规组织开展线下学科培训。
目前,这一违规行为已被北京市通州区教委紧急叫停,并责令退还相关费用、拆除教学设施设备、妥善处理后续问题。下一步,将依法依规对上述个人作进一步查处。
据住在附近的家长反映,早在上年底就来这里问过,当时机构老师拍着胸脯保证:“孩子能来学英语,KET、PET 这些剑桥考试培训有,奥数也能教。”
这话听着就不对劲——“双减” 都这么久了,学科类培训还敢这么明目张胆?
无独有偶,7 月 11 日,河南省巩义市教育局也发现一机构以 AI 自习室为名,实则违规开展学科培训。该机构位于巩义市白云山路和仁和路交叉口,现场有 1 名从业人员和 8 名学生正在进行学科培训。
目前,巩义市教育局已对其立案调查,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该机构作出没收违法所得10392元的行政处罚。
这接二连三的违规通报,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疑问:那些打着“AI 自习室” 旗号的地方,到底是真能帮孩子高效学习的智能空间,还是换了马甲的学科培训班?
要弄明白这事儿,得从“双减” 政策说起。
政策落地前,全国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有12.4万家,这么庞大的市场突然被规范,总得找新出路 ——AI 自习室就这么成了资本眼里的新风口。
这些自习室赚钱的路子很清晰:一方面通过销售学习机获取高额利润(单台利润率30%-40%),另一方面收取督学服务费,由督导老师监督学习进度并制定规划。
平心而论,AI 自习室确实有它的好处。
它能智能监测孩子有没有走神,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还能通过 AI 助教推针对性练习题,刚好补上了学校课后服务和家庭辅导的空白。
孩子不用被补习班压得喘不过气,家长能实时看报告,这种 “科技 + 托管” 的模式听起来确实很美好。
可问题就出在:AI 自习室的属性,到底该怎么界定?
尽管许多机构对外宣称“AI负责教学,真人专注育人”,但实际上还是有不少机构以AI自习室之名,实际行校外培训业务之事。
他们通过测评技巧培训、销售话术引导等手段,将学科培训包装成“督学服务”,在学科培训与托管服务的边界上徘徊,打擦边球。
对此AI情感托管所,教育部校外培训政策咨询专家、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院长薛海平指出,AI自习室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刷题、提分,实际上还是在擦边从事校外培训,“只是因为它属于隐形变异的一种新形式,规模不大,在很多乡镇、小城市,比较分散,不容易被发现,会给监管带来难度”。
不仅如此,为了留住学生和家长,机构还会推出“9.9 元试听课” 吸引流量。在试听过程中,巧妙引导家长购买学习机,并要求 “自带设备入室自习”,将学科培训拆解为 “硬件销售 + 场地托管”。
更有甚者,直接把 AI 辅导塞进小饭桌、托管班,凭着个工商执照就敢开门营业,成了监管照不到的 “盲区”。
针对这些乱象,今年 4 月江西教育厅率先出手,发布了《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检查细则(试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第一次明确把 AI 自习室归到校外托管服务里管,还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学科培训。
江西省教育厅在政策解读中特别强调,AI自习室与学科培训存在本质区别。
“这类场所主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本质上属于课后托管服务范畴。”相关负责人解释道。
可为何即便有了政策,乱象还是没能得到彻底治理?说到底,核心问题有两个:
一方面,机构总在打擦边球,监管一严就往“素养培训”“售卖学习机” 靠,风头一过又偷偷搞学科培训。
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生存逻辑,才让各地不得不反复出手整治。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实际赋能效果还有待验证。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行业分化明显,一部分机构主推硬件设备,另一部分则侧重包装“AI 自习室” 概念。多数品牌也就是把老教材搬到学习机里,所谓的 “智能推荐”,其实就是个升级版的题库。
更关键的是,自习室里的督学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是销售转型而来,只具备基础沟通能力AI情感托管所,只能制定标准化学习计划,无法像专业教师那样因材施教。
那么,AI 学习机市场该如何实现 “智能学习 + 托管服务” 的破局呢?
从政策层面来看,需要把边界划得更清:什么是“督学服务”,什么算 “隐形培训”,AI 技术该用在哪些场景,得有个明确说法;
对于机构而言,与其在灰色地带疯狂试探,不如把 AI 和教育场景真结合起来,用技术帮孩子提高效率,而不是搞 “换汤不换药” 的套路。
当然家长也需要理性看待技术的辅助价值,AI 可以优化学习过程,但无法替代师生互动中的人格培养与情感交流,千万别被 “智能” 的噱头迷了眼。
说到底,只有政策划清红线、企业踏实创新、家长保持理性,AI 自习室才能跳出 “换马甲搞培训” 的怪圈,真正成为教育创新的突破口!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