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创业案例(银川金凤区皮具手工坊)
7月14日,银川金凤区宁安社区三楼的石榴籽皮具手工坊妈妈互助社内,16双巧手娴熟地穿针走线,皮料在指尖翻飞,剪刀精准裁切。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一群妈妈们沉静的专注与偶尔响起的笑语。
这个藏在居民楼里的手工坊虽不起眼,2024年却卖出了3800件产品,销售额达190万元。让社区里16位在家带娃的妈妈,平均每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这门皮具非遗手艺,既帮妈妈们平衡了家庭与工作,也为社区“微经济”开辟了一条有烟火气的新路子。
“以前我算着幼儿园放学时间找工作,现在是工作跟着孩子时间表走。”王海荣一年前辞去幼儿园工作,她选择加入“石榴籽手工坊”,既能增加一份收入,也能灵活陪伴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互助社独创的“妈妈岗”模式,核心就是弹性工作制。放学时,社区里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们把孩子接来安顿在一旁,接着埋头处理手中的皮料。忙碌的生活让她们摆脱了待业时的消沉,“收入增加了非遗创业案例,不耽误接孩子,还交到了更多朋友,找到了自我价值。”
“妈妈”们在工作中。
弹性就业破解了妈妈们的“时间困局”,手工坊创始人、90后非遗传承人岳佳领着带娃妈妈、退休女工和残疾大姐,不仅产出了月销15万的手账本,更织就了一张突破传统就业框架的女性互助网络。
2018年,在社区的支持下,岳佳创立了这个互助社。如今有16人在这里灵活就业,其中11人全职、5人兼职。大家和岳佳的关系早已不只是老板与员工,更像是互相扶持的朋友。60多岁的张俊是这里的老成员,她腿部有残疾,每天靠助力车往返。7年前工作室刚进驻社区时,在社区党委书记王瑞介绍下,退休后不愿闲着的她加入了进来。从零基础学起,一年后就能独立操作,现在穿拉链、打磨封边都很熟练非遗创业案例,很快就能做出一个精致的皮质笔袋。
岳佳说:“她们帮我实现了梦想,我也为她们提供收入和展现自我的平台,这是件很好的事。”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她希望能把规模扩大到20人左右。
“社区搭建这个平台,就是想帮助更多妇女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她们自力更生。通过开展创业合作、技能培训、就业帮扶等活动,支持辖区各民族共同发展,让各族居民在互助社里多联系,在互帮互助中建立信任和友谊,让‘一家人’的情感纽带更牢固。”王瑞说。(宁夏日报记者 智慧 实习生 冯世瑞 文/图)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