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就业歧视(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4月23日报道称,又到毕业季,即将离开校园投入职场的大学生们纷纷投简历、赶面试,为找工作而奔波。这是个焦虑的时节,而女学生往往会较男同学们更焦虑。
报道称,在中国,男生和女生在求职时面对的待遇有所不同,不少雇主不愿意为女员工生育的产假成本“买单”,也认定女性不像男性那么能够熬夜、加班、适应压力。
报道还称,虽然有法律明文禁止“就业歧视”,但有关注女性就业困难的律师指出,职场招聘仍然存在针对女性的歧视。
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个国际组织4月23日发表报告,分析了2013年至2018年间,中国各大招聘网站、企业官网及社交媒体上张贴的超过3.6万则招聘广告。报告指出,中国的企业有一些职位空缺列明只限男性或男性优先。
报告亦指出,中国企业的招聘广告常见针对女性的特定年龄、外观要求,如要女性“美丽”、“身材匀称”等,一些公司则曾以强调公司内有“美女同事”为招徕,吸引男性申请职位空缺。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17年5月中旬“美团点评发布的歧视性招聘要求”事件,美团点评声称“简历丑的、研究生博士生、开大众的、信中医的、黄泛区及东北人士”统统不要,消息一经披露就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质疑,纷纷指责美团点评在招聘方面涉嫌歧视。虽然美团已对其不当言论表示歉意,但招聘企业歧视应届毕业生的问题仍相当严重。
奇葩条件花样百出就业歧视现象增加。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早就明确,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凡校园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院校、性别、民族等歧视性信息。
去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来自100余所高校的605名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7%的受访者表示曾在找工作时受到过不公平的对待。
他们遇到被拒理由除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怀孕歧视、户籍歧视等,奇葩的还有身高、颜值、星座、属相、有无对象等问题,年年都感叹就业难上加难。
在种种明文禁止的法律条款和规定之下新型就业歧视,隐藏的就业歧视依然在行业间盛行,成为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破题毕业生就业歧视需各方努力。
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非招聘企业单方面责任,因此,破题应届毕业生就业歧视需要多方努力。
学生自身方面,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寻找符合自己专业,能够胜任的工作。
高校方面,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引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帮助学生就业。另外,高校要积极为毕业生开辟就业渠道,比如与企业联系,组织校园招聘会、宣讲会,及时为毕业生收集网上的招聘考试信息,鼓励学生多参加招聘考试,积累经验。
社会和企业也要努力为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公平就业的机会。一方面,要规范招聘考试流程,从发布公告到资格审查,从笔试到面试再到考察、公示,都应接受社会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中介公司等媒介打通招聘单位与毕业生间的交流通道。
需要给应届生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供给。
2017年6月6日,央视新闻发文对就业歧视性条款进行评论新型就业歧视,文章认为,反对就业歧视已不能简单停留在理念倡导,而需要更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供给,与其简单地批评,不如探索一条真正将企业成本社会化的途径。
虽然我国在反就业歧视立法和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立法不完善以及法律实施不理想两个方面。因此,有专家就认为,如今的反就业歧视立法适用范围太窄,“需要一部反就业歧视的基本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谢增毅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制定出台反就业歧视法,“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就业平等权,也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理念的必要之举”。
在反就业歧视专门立法指日可期的形势下,政协委员侯欣一建议,我国有必要建立职能集中且权威性、独立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以保护和促进平等就业权。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平等作为理念的伟大,正在于他超越了简单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个时代,越来越信奉“人人皆可成功”,越来越注重机会平等,也就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就业公平。保障每一个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利,助推所有人成长成材成功,是全社会应该为之不断努力的方向。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