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就业歧视(新型就业歧视)
MARKET·市场经纬—I
警惕新型就业歧视
文/毛海强姚莉萍
以往我国学者对就业歧视类型的研究多是关注于户籍歧
更高达56.3%,远高于2004年我国各行业调研结果中员工9.8%
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对中老年者的歧视,例如招聘中较普遍
的平均流动率。而员工离职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据
的“35岁以上现象”)、学历歧视、经验歧视、身高歧视、容貌歧
《财富》杂志2000年报道,一位员工离职之后,从找新人到顺利
视以及姓氏、血型或基因的歧视。现在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有几
上岗,仅替换成本就高达离职员工薪水的1.5倍到2.5倍。如果
种新型的就业歧视已出露端倪,个别新型就业歧视类型的影响
是核心员工流失,替代成本则更高,因为他有可能带走了关键技
范围还比较广,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它们是对低年龄者的
术和信息,使企业的相关岗位工作面临瘫痪。公司在支付替代成
歧视、婚姻歧视和过往收入歧视。
本的同时,还面临着各种风险,首先是劳动争议风险。此外,管理
一、三种新型就业歧视形式
者不得不面对员工的心理风险。离职员工有可能给公司其他员
就业歧视一般是指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
工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员工的离职对在职职工可能造成人心动
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造成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
荡。如果处理不好离职员工的心理,他们可能危言耸听,带来恐
取消或有损于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本文所
慌,甚至采取过激的行动。因此企业往往由于这个低年龄劳动者
关注的对低年龄者的歧视、婚姻歧视和过往收入歧视等三种就
有较高流动率的统计性信息而歧视低年龄求职者。
业歧视,就是指在得到就业机会上,招聘企业以年龄(不得低于
2.低年龄求职者大多没有工作经验,需要企业投入较多的培
某年龄)、婚姻或过往收入等非生产率因素设立就业门槛的歧视
训成本。很多中小企业无力培训新员工或者缺乏培训的意愿,低
行为。
年龄劳动者较高的流动率也使部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工作表
笔者曾于2005年9月份选取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武
现吝啬,从而使企业希望直接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年龄较“大”的
汉、成都五个城市发行的求职招聘类报纸进行广告中就业歧视
求职者成为一种选择。
程度的调查,它们是北京地区的《为您服务报工作桥》第941
3.低年龄求职者多是80年代出生的一代,独生子女占较大
期、上海地区的《人才市场报》第1066期、广州地区的《广州青
比例,其自身有一些影响就业的特点存在。例如,独生子女一代
年报前程招聘专版》第2160期、武汉地区的《新闻信息报前程
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对吃苦的思想准备不
招聘专版》第38期和成都地区的《21世纪人才报求职快》第36
足而对成功的期望过高,这些都会影响到一些企业对低年龄求
期。这五种五期报纸共刊登招聘单位1991家,调查发现,歧视低
职者的信任。
年龄段求职者的广告共计有362个,是全部含年龄歧视广告的
(二)过往收入歧视
47.01%,占全部招聘广告的18.18%;另外还发现有6例过往收
在笔者所做的招聘广告中就业歧视程度的调查中,共发现
入歧视和5例婚姻歧视,他们分别占到全部招聘广告的O.3%和
有6例过往收入歧视现象,它们大都是属于保险公司的招聘行
0.25%。
为。一些保险公司对储备经理人职位或精英计划的求职人要求
二、三种新型就业歧视现象的成因
“过往年收入超过万元,并提供工资单或收人证明”,从此举可
(一)对低年龄者的歧视
以推断招聘单位并不是检查求职者过往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完税
我国对适龄就业人口的年龄规定为男16~60岁,女16~55
情况,因此,收入歧视的发生可能是招聘企业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岁,因此,对一个职位的求职者要求必须是大于某个具体年龄
的结果:
(此年龄大于16岁)的年龄要求一般被认为属于就业歧视。类
1.假定个人能力决定其经济收入。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总
似于针对中老年求职者的“35岁以下”现象,对低年龄者的就业
是希望平衡其与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地位,在市场经济环
歧视多是表现为要求“25岁以上”。对低年龄求职者的就业歧视
境下,经济收入成为了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一种证明方式,而大
有以下几种原因:
量证据表明高IQ与生活的巨大成就有关,因此招聘单位把求职
1.低年龄劳动者较高的流动率。据上海“青年发展报告”调
者的过往收入作为其个人能力的一个信号。
查显示,在职青年职业流动率达23.8%,从职业流动的预期来看
2.经济能力导致同质居住,影响人的社交范围。城市人群的
2∞6·2经济论坛
51
万方数据
_市场经纬·MARKET
居住总会发生分层与同质聚合的现象,这是住区领域感和归属
说,在主要城市求职群体中,大多数是年轻的文化程度为初中和
感的社会保障之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崛起与私有化范围的扩大,
高中的失业人员,而不是文化程度为初中的中年下岗人员。因
经济能力成为决定住户居住决策力的根本参数,这直接导致了
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我国,失业人员的主体是文化程度为初高
当前城市住宅小区建设中的同质聚合现象。而且,经济能力也是
中,年龄15~24岁的年轻人,对低年龄段求职者的就业歧视必
社会交往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它可以从根本上制约着人对社会
然是其主要的原因。
交往对象的选择、对社会交往方式及交往深度的控制。因此,从
(二)不利于农民增收
企业对客户的选择出发,保险公司对某些职位的求职者提出具
由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是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
备一定经济能力的要求。
均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业歧视严重影响着农民收入
3.可以屏蔽无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有过往年收入肯定具备一
的增加。对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数据的初步分析表明,在乡村被调
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保险公司在招聘工作中,对某些职位还特
查的4692.1万15~59岁的经济活动人口样本中,尽管失业人口
别要求求职者无保险从业经验,体现了其深度开发市场的策略
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只有1.1%,但在失业人口中,15—24岁
意图。
的占了73.1%,其中15~19岁的人口占47.6%。而在城市(不包
(三)婚姻歧视
括“镇”)被调查的1995.6万15~59岁的经济活动人口样本
婚姻歧视是指招聘企业把个人的婚姻状况作为求职者合格
中,尽管失业人口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高达7.1%,但在失业
与否的决定因素之一。婚姻歧视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对已婚者
人口中,15~24岁的只占30.6%,其中15—19岁的人口占
的歧视,另一种是对未婚者的歧视。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共发现
12.8%。由此证明农村的低年龄段求职者比城市的同龄人承受着
有5例婚姻歧视现象,而且这两种歧视形式都存在。在招聘工作
更严重的失业危机,这将必然影响到农村家庭的收入增加。
中,企业之所以出现这种选择可能是出于对已婚者和未婚者各
(三)过往收入歧视会扩大社会分层
自不同的假定优点的侧重。
就业歧视使受歧视群体的就业机会缩小,就业待遇得不到
1.假定已婚者的责任心较重,做事细心,行事稳重,待人亲
改善,扩大了社会分层,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各竞争主体的起点
和,易给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差异,由此引发了人们的不平等感,而且过往收入歧视歧视了低
2.假定未婚者的家庭负担较小,工作时间充裕,学习能力及
年龄段求职者、农民工及城市下岗低收人人群,会给受歧视者的
可塑性强。
个人心理造成较大的伤害,增加社会矛盾以及影响社会稳定。
三、三种新型就业歧视的危害
(四)婚姻歧视干扰了社会和谐
(一)造成低年龄段求职者的大量失业
社会的细胞是家庭,婚姻的稳定是家庭、社会稳定的前提,
凡年满16周岁的青少年都属于劳动适龄人口,已具备劳动
已婚或者未婚关乎每个适龄公民的基本人权,它不应该成为劳
的能力并拥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对低年龄求职者的就业歧视
动者能否就业的筹码,因为这个问题在考问劳动者社会权利的
必然会使部分青年处于失业状态。在当前我国,20~49岁年龄段
保障能力的同时,实质上也在考问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无论
是就业人口的主体,占就业总人口的80.6%,其中,20~24岁占
是针对未婚者还是已婚者的就业歧视都会干扰社会的和谐,也
11.0%,25~29岁占15.0%,30~34岁占17.1%,35~39岁占
必将给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15.O%,40—44岁11.0%,45~49岁年龄段11.O%。而在失业人口
四、建议
中,不同年龄段失业人口占失业总人口的比重随年龄段的增大
2005年9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副司长党晓捷
而不断下降,15~19岁占22.2%,20~24岁占20.5%,25~29岁
在“促进就业平等、反对就业歧视研讨会”上表示新型就业歧视,已于近日出
占14.5%,30~34岁占12.3%,35—39岁占11.6%,40岁以上各
台《就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设立了“反对就业歧视,促进公
年龄段的比例均在9.1%以下。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现象
平就业”的专门条款新型就业歧视,重点解决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地区歧视
集中发生在15~24岁年龄段,下岗人口年龄段所占的比例反而
(户籍歧视)。然而,对于低年龄者的歧视、婚姻歧视和过往收入歧
很小。
视等三种新型就业歧视现象,由于它们相对于户籍歧视、性别歧
此外,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2年第三季度对89个城
视较少被人们关注,考虑到它们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及它们本身
市劳动力市场调查的结果,16~34岁的求职者已经占据了求职
对户籍歧视和经验歧视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在我国即将出台
总人数的70%,其中16~24岁和25~34岁约各占一半的比例。
的《就业促进法》中,应考虑增加消除此三种新型就业歧视行为
这些求职者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占全部求职者的45.9%。
的条款。
而在所有这些求职者中,失业人员的比重高达58.4%。换句话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52
经济论坛20∞·2
万方数据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