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编辑器(135编辑器核心创始人孙晓芳)

图片说明:135编辑器“成都大本营”
135编辑器核心创始人、“湘妹子”孙晓芳最近有点忙,10年积累了近1500万“微信小编”(用户)的135编辑器,在成都大本营悄悄开启了“二次创业”,一场硬仗已经开打。
科创四川“新质科创家”栏目,近期独家专访了135编辑器核心创始人孙晓芳。面对今天的新局面,是“蛰伏”稳住基本盘,还是带着兄弟们开疆拓土“找吃的”;是守住一份“小而美”的事业,还是要继续一路冲杀,争当更大的“王”……
企业服务市场的机会
5月下旬,成都武侯区,135编辑器“成都大本营”,孙晓芳正和新入职的高管及产品团队,围绕B端产品创新,进行反复磋商。此时,远在1100多公里外的长沙,主导技术的创始人也正带领研发团队,围绕AI应用场景落地,死磕用户体验。

不少细心的“微信小编”注意到,135编辑器在三年前推出“比格设计”等独立服务产品后,去年又新上线了AIPPT、AI排版、AI设计等智能化工具。
135编辑器2014年上线,是国内首批数字内容的一站式新媒体运营工具,经过10年发展,已经积累了近1500万用户,版权素材库超50万个。
当许多人对135编辑器的认识还停留在“微信排版工具”时,135编辑器悄悄上线更具“野心”和想象力的企业智能化创作中台,彻底暴露了135编辑器“新战场”,从服务“微信小编”,到闯入企业服务大市场。
智能化创作中台集135旗下多个产品于一体,如内容创作、排版、设计等,结合AI的能力,能让创作者极大提高效率,生产更多有质量的内容。
其中比格AIPPT产品,你只需要输入一个类似“微信运营技巧”的指令,系统可以快速给你生成一份完整的PPT大纲,并能自动生成出一份图文并茂的PPT,而谁能想到,整个过程不超过3分钟。
“在我看来,核心创意更有价值,我们布局AI目的不是为了‘代替’小编,我们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企业和内容创作者,解决大部分排版、设计基础工作量大的问题,让他们节约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更好的创意。”孙晓芳说。
种子用户如何裂变增长
2016年,微信公众号已上线4年,截至2016年12月,微信月活账户数已达8.46亿,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1200万个,“自媒体时代来临”呼声渐高,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活跃在微信平台上。而在2年前,从鹅厂技术岗辞职创业的邹齐龙,凭借其对市场的敏锐,开发上线了“微信排版助手”135编辑器1.0。邹齐龙和孙晓芳都是湖南人,认识时间长,邹齐龙就想拉着这位老同学一起创业。“具体说了什么,我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楚了。老邹大概意思是,现在有一个大机会,错过了可能后悔一辈子。”孙晓芳说。这次畅谈,她决定放弃之前不错的工作,来成都闯一闯。
招聘新人、开展线下沙龙活动……2016年9月份,“蓉漂”孙晓芳开启了第一场硬仗,她和小伙伴们利用各种沙龙、会议,不断向外推荐135编辑器。最重要的是加大了服务力度,建立专属的运营人社群,不仅在社群给用户提供工具使用指导,还定期举办各种免费的线上公开课135编辑器,邀请行业里有一定知名度的KOL来授课。在这个过程中,迅速积累了一批很忠实的用户,他们愿意做135的自来水,不仅在各个平台去传授135的使用知识,还自发组织了很多城市的线下面基活动。

和行业其他工具方举办线上活动,联名会员,联名推广;加大KOL合作,如帮他们推广课程,提供会员和周边的福利支持;建立核心用户群,重视他们的建议,定期举办一些交流会议......这些措施在当初那个年代,非常有用,用户裂变式增长,135编辑器也快速发展,奠定了在行业中的地位。
2024年是135编辑器成立的第十年,“有时候看到忠实用户的建议和祝福,真的很感动。135早期的一批群管,很多都成长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有不少自己创业做得很成功的,只要135有任何的活动都是很给力的支持。甚至还成就了几对美满姻缘呢,135是妥妥的娘家,哈哈哈”说到这的时候,能看出孙晓芳发自内心的微笑。

这个赛道,虽然垂类,但是也不乏有竞争者,135编辑器和行业伙伴也始终保持着沟通与交流,大家一起致力为内容生产者提供优质服务。135编辑器后续推出了比格设计、比格AIPPT、AI排版、AI设计等智能化工具。
近两年来,短视频风口崛起,微信图文增长乏力,但135编辑器由于转型早,整体并没有受太大影响,这也得益于企业大客户的拓展,目前服务的大客户包括不限于:新华社、北京大学、银泰百货、中国电信、浙江日报集团等行业巨头。
新质科创家追问:创业“军规”有没有?
面对今天的新局面,是“蛰伏”稳住基本盘,还是带着兄弟们冲向另一片荒野开疆拓土“找吃的”;是守住一份“小而美”的事业,还是要继续一路冲杀,争当更大的“王”……与许多新质科创家一样,很多时候需要直面灵魂的追问和深度思考。
在接受科创四川“新质科创家”栏目独家访谈时,孙晓芳对自己的创业思考,有着她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新质科创家追问1:
要“小而美”还是要当更大的“王”?
孙晓芳:这个没有绝对的说法,还是看自己的资源。我的一个朋友,企业本来做得不错,每年几千万的营收135编辑器,听别人建议,融资后迅速扩张,结果折腾了几年还欠了几千万的外债。好在他后来打了翻身仗,还清了债,现在的公司就10多个人,每年公司过千万的利润,人效过百万,日子过得挺滋润,他现在是创业就要“小而美”的坚定支持者。但是他这个对个人能力要求极高,比如有些靠技术驱动,前期有大量的投入,必须通过融资迅速扩大,抢占市场,否则就没法活,这种就不适合“小而美”。我当前的认知是,要在合适的时机做正确的事。“天时地利人和”,少一样可能就不能成功。大家都说现在大环境不太好,但是“危机”“危机”,有“危”必有“机”。创业到底是要“小而美”还是要当更大的“王”?我身边的很多创业者,在创业路上的某一个时刻,会反复追问自己想要的答案。但这个问题,可能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创业者唯一能做的是,你要找准自身创业优势。优势可能来自于专业技能、丰富经验、人脉资源等,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有助于找到创业的切入点,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新质科创家追问2:
创业路上如何避免“踩坑”?
孙晓芳:创投圈有个“段子”,许多自己创业不成功的,后来转型做了创业导师。在创业这条道路上,一定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坑”,创业者要做的是踩了“坑”马上爬起来,不是留在“坑”里抱怨。你能把公司管理和推广营销全部都了解清楚再创业吗?几乎不可能。有的“坑”,早点踩可能让你的创业项目翻盘。其实每一个组织,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创业者而言,一定要学会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新质科创家追问3:
合伙人怎么找?
孙晓芳:创业过程中,找优势互补的合伙人太重要了,发挥各自擅长的部分,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是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我和我的合伙人,虽然长期不在同一座城市,但分工明确,这么多年来一直配合很默契,遇到这样的合伙人真的有点像“中彩票”。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