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价值观职业观)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念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即人们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的总体看法。了解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认知现状,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又满足个体职业期待的职业价值观,是高校开展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认知需求和审美需求等七个层次。其中,前四种是缺失性需求,属于外部动机;后三种是成长性需求,属于内部动机。缺失性需求与成长性需求之间存在相互制衡的关系。一方面,缺失性需求是成长性需求的基础,若缺失性需求未得以充分满足,成长性需求便不会出现;另一方面,成长性需求对缺失性需求发挥指导作用,尤其是自我实现需求对其他各层次需求都有潜在影响。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引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中,能够准确了解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识水平、深入挖掘学生多层次的内在需求,从而探索导向明确的培养路径。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培养层次性职业观念
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在经济报酬、个人理想、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隐含着不同层次的需求。鉴于需求层次的内在关联性,高校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实现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层培养。一方面,详细了解大学生现有的职业价值观层次系统。薪酬待遇、地区经济等是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部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倾向于选择发展前景广阔的城市、晋升空间大的岗位,且更加注重在工作中不断实现自我提升。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发展需求。近年来职业价值观,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政治、环境、文化等外部社会条件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于走出大学迈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注重基本物质生活保障(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无可厚非,但切忌将缺失性需求作为唯一的择业标准。高校应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将自我实现需求作为内在发展动力,实现职业生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客观看待职业选择多元化
大学生作为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其职业价值观的树立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主体意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的发展动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生存型职业发展需求。当前仍有部分大学生需要借助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且在毕业后其生存压力也较大,因此职业选择需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二是发展型职业发展需求。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其职业价值观更偏向“发展”。在缺失性需求得以满足后更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发展型需求方面,尤其是自我实现需求,甚至为寻求发展前景广阔的职业而不排斥短期内的“慢就业”。三是兴趣型职业发展需求。部分学生即便面临缺失性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选择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的工作。这是因为兴趣在其职业价值观念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促使学生作出不同的行为选择。
高校应尊重学生主体意识,正确看待不同职业发展需求;跳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阶段限制,意识到学生个性化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教育培养并不冲突,这是需求层次因人而异的表现。同时,面对学生主体意识下的多元化职业选择,高校职业教育的开展应贴合实际、与时俱进。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结合动态变化的市场就业现状,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同的价值选择,帮助学生将个性化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
培养专业教育师资,开设专业性职业教育课程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离不开专业的职业教育。高校通过开设职业教育理论课程、组织实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国家就业政策、市场就业环境等,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高校应注重提升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水平。一方面,增设职业教育教学专业部门与专职教师岗位,提升高校教职工与学生对“职业教师”的认同感;搭建专门的培训学习平台,帮助教师更新职业教育观念。另一方面,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开展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教研活动,增强教师队伍自我学习意识与综合素养。此外,在专业教师队伍带领下,立足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开展分层次的职业教学实践。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包括动态更新的职业观念教育、专业技能培养、自我认知教育等职业价值观,在形式上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方式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在考虑学生不同需求层次的基础上,提升高校职业教育专业性。
密切联系社会需求,合理定位职业发展方向性
高校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是明确需求层次的关键时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便捷高效的网络平台为大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带来广阔的发展平台。但与此同时,其中包含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造成一定影响,极易使大学生职业发展陷入困境。高校应考虑到学生当前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与复杂信息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始终坚定不移地将个人职业理想和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明确时代使命,进而不断完善就业意识、作出正确的职业价值选择。
另外,面对社会上就业总量大、就业矛盾突出、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等问题,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时应帮助学生消除“天之骄子”的自大心理,将自身定位到真实的就业环境中,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大学生在树立职业价值观念时应结合自身当下与长远的发展需求,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人才需求,始终怀着一颗平实之心,一步步满足需求层次,以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例如部分大学生忽视缺失性需求,过分强调“铁饭碗”,盲目追求“一步到位”的稳定工作,选择长时间在家全职备考,出现了与社会脱轨的现象。这种就业心态并不符合社会职业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关注学生个人需求出发,对深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念具有理论支撑作用。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与个性的学生群体,高校在认识到培养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重要性的基础上,应积极创新职业教育。通过把握学生主体意识、个性需求、社会要求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断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使学生各层次发展需求得以充分满足。
(李环宇,作者为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