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价值观职业价值观)


摘要:通过分析青年马克思的价值观,认为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专业成长的动力和方向,马克思之所以能初心不改,最终成就光辉的事业,离不开其价值取向的引领。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启示当代青年,也启示广大教师,铸就职业生涯的辉煌,必须发现职业价值,提升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铸就师德师魂。

关键词:马克思;职业价值观;教师;专业成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历史使命、政治地位、经济待遇等都是教师职业令人羡慕的外在保障,但是教师能否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还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职业认同、专业素养。马克思青年时期所树立的职业价值观引领他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成就不朽的事业和辉煌的人生。当教师职业倦怠仍然困扰着一些教师的职业成长和职业幸福时,重温马克思的这一著作,回望他走过的光辉一生,对于教师坚定职业理想、提升职业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青年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特别是指在选择职业和从事职业活动时所表现出的稳定的价值取向。学习青年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我们可以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他充分而真诚地表达了他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志向和决心,体现了他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其主要观点有:1.职业选择的意义重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职业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职业选择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1]选择是一种自由,是人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选择是现实的,职业选择是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提高人自身的地位,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其次,职业选择是人生道路的指引。正确的选择引领正确的人生之路,而错误的选择则可能埋下毁灭性的后果,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2]青年人正处在职业道路的起始阶段,必须严肃对待职业选择,不能拿自己的事业碰运气。

2.职业选择的特点。(1)职业选择是能动的选择在马克思看来,“热情的东西可能倏忽而生,同样可能倏忽而逝。”[3]这里所说的热情是人们以为的“神本身给我们的目标”,这样的热情是不可靠的,它可能让我们幻想油然而生,它可能使我们激情四射,它可能激发我们狂热追求,但是灵感终究是虚幻的,因此它也可能使激情和追求瞬间消失。因此,职业选择必须是人自身能动的选择,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职业选择是内在的选择马克思非常强调“内心”的选择,在他看来,“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选择这种职业?”[4]听从内心的选择,就是不被虚荣心所左右,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还会把某种职业虚幻地美化成人生至高无上的东西;听从内心的选择,就是不被名利所迷惑,否则就会丧失应有的理智;听从内心的选择,就是不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的决定;听从内心的选择,就是不被世俗的观念所左右,而是有内在的思想在引领。(3)职业选择是长期的选择马克思非常强调选择的稳定性,认为选择的使命并不是追求一个最足以让人炫耀的职业,但它应该是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感到热情的职业。

因此,马克思认为,职业选择需要冷静的观察、深入的了解、理性的思考,“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考察,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5]只有选择了值得倾注一生为之奋斗的职业,才会成为永恒的追求目标。(三)职业选择应当考虑的制约条件。青年马克思对职业选择的思考是辩证的、全面的,他认为择业时既要考虑理想的一面,同时要考虑现实可能性和制约条件。1.社会关系的制约马克思说:“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6]马克思对社会关系有深刻系统的思考,他后来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作为社会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从微观的方面说,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文化等。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价值观念、家庭的文化背景是孩子职业选择的支撑条件。马克思能够选择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职业价值观,这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联系。他的父亲受18世纪进步思想家的影响很大,崇尚启蒙运动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从小就善于观察社会、善于思考问题、同情人民的疾苦。

因此,17岁的马克思就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理智还不足以给自己充当顾问,在职业选择时应该寻求帮助。马克思认为父母的人生阅历丰富,所以应该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寻求父母的支持。从宏观的方面看,社会关系包括国际环境、所处的时代、发展道路、发展战略、政治制度、文化环境等。当然,宏观的关系影响微观关系,比如,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国富民强,家庭的经济实力强了,也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越的择业支撑。2.自身体质的制约马克思认为:“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7]所以,我们选择职业时不能无视自身的体质,而要从自身的体质出发,根据自身体质的比较优势选择合适的职业。如果选择的职业超过了自身的体质,为了胜任工作而强打精神的坚持,则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残破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8]3.自身能力的制约。选择的职业不能超过自身的潜能,否则自信将因为不能胜任而受到打击,导致妄自菲薄,甚至遭到更加可怕的惩罚。因此,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既要敢于挑战自身的不足,善于取长补短、变短为长,又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积极地扬长避短,不能好高骛远,错误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四)职业选择应当坚持的价值取向。在上述各种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他在职业选择中最闪光的价值取向。他认为,“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9]那么,什么的职业是“尊严的职业”?马克思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其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可以归纳为:第一,要选择基于正确思想的职业。每个职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之上,正确的思想蕴含真理的力量,能够吸引优秀的人物为之奋斗,给予劳动者尊严,促进人类进步。而错误的思想潜藏重重的危机,危害社会的发展,并阻碍劳动者自身的进步。这也要求每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有充分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职业思想,并进而培养坚定的职业信仰。第二,要选择具有创造性的职业。有尊严的职业不是单纯、机械、重复地劳动,更不能把自己作为工作的工具,而是要在自己的领域内创造创新。独立地创造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方式。教师的生命力只有在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教书育人中才能焕发。教师的职业是否有尊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教师,能否自觉地创造职业生命,发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第三,要选择利于自我完善的职业。尊严的职业不是被动从事的,而是人们自觉自愿从事的,能够发挥个人的才能,激发个人自觉奋斗,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的完善。

尊严的职业能够彰显高尚的品德,绝不危及个人的名誉。第四,要选择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职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是我们奋斗的最终目标,个人的职业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要求太高了,甚至觉得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其实不然,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直接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比如,一个医生努力钻研医术,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自己治病,而是为更多的病人服务。当病人脱离了疾病的痛苦,医生也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从中获得了尊严和满足,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当然,医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尊重,他还在各种病例的历练和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促使自己在医术和人格上不断趋于完善。因此,“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10]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11]他可能在专业上获得人们的敬佩,“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12]因此,我们每个人要为人民谋幸福,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才能得到民族的认可和尊重,才能得到最长远、最充分的发展。

二、青年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