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退员工补偿标准2024最新标准(2021补偿标准)

如何裁员,是不能回避的ESG管理挑战。
文字|陈星斗
编辑|何芳
2024年,全球汽车行业陷入前所未有的调整优化期。从传统车企到合资车企、新势力造车企业,从整车厂到零部件供应商,从中国到欧洲、日本、北美,一场波及全球的裁员潮正在上演。 无论是本土车企还是在华外资企业,都不得不进行战略性调整,以应对市场竞争加剧和成本压力。
而在这场席卷全行业的调整中,各企业的裁员补偿政策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既反映出企业对待员工的态度,也成为衡量其责任意识和行业地位的关键标尺。
在新年伊始之际,华汽研究院根据媒体报道及公开信息整理了2024年中国汽车企业裁员补偿排行榜,以窥行业动态,仅供参考。

第三梯队:N+1
1、哪吒汽车
哪吒汽车于2024年12月宣布裁员,部分部门裁员比例高达70%,赔偿方案为法定“N+1”,并承诺在60个工作日内完成赔付。然而,据内部人士透露辞退员工补偿标准2024最新标准,公司9月工资仅发放一半辞退员工补偿标准2024最新标准,10月工资发放情况尚未明确。这一局面不仅引发员工的不满,也暴露了新势力车企在资源分配和现金流管理上的脆弱性。

2、高合汽车
2024年年初高合汽车因资金链断裂停工,其补偿方案为欠薪的50%加“N+1”。但部分员工反映,实际到账金额不足预期。一名工龄2年的员工表示,其应得4万元补偿金仅到账40%。
3、极越汽车
极越在12月的解散潮中,由吉利和百度“兜底”提供“N+1”的补助金。但对于供应商的欠款问题仍悬而未决,大量供应商每天在公司门口抗议索赔。
4、理想汽车
在今年6月,首款高端纯电车型MEGA在舆论和销量上的双双流失,理想发展势头急转直下,公司进而选择裁员节流,有消息称计划达5600余人。在选择N+1的合规方案之后,一个月后又传出理想开始召回部分被裁的关键岗位员工。

第二梯队:N+3
1、广汽丰田
今年6月,广汽本田近期裁员涉及约1700名员工,约占公司总人数的14%。有消息称,广汽本田将为离职员工提供“N+2+1.8”的补偿方案,N+2是标准赔偿,1.8个月可能是奖金,相比较其他车企补偿更多。

2、东风本田
8月,东风本田发文称:“为保证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加速电动化转型,东风本田针对生产领域进一步提升人员效能。”有消息称,该项措施将会影响2000余位员工,东风本田将给予被裁员工N+2+1补偿(“N”代表工作年限,“2”指代两个月工资,额外再发放1个月的奖金)由于补偿标准较高,该补偿政策甚至受到员工排队“抢名额”。

3、特斯拉中国
4月16日,有汽车博主透露,特斯拉中国的裁员比例远超过马斯克宣布的10%,尤其销售部门受到了重创。裁员比例在各个部门有所不同,一些部门将优化30%~40%,个别部门甚至达到了50%。特斯拉中国8月裁撤部分销售岗位,赔偿标准为“N+3”,但未发放额外补贴。相比特斯拉在北美市场的高补偿,中国区政策略显“克制”。

第一梯队:N+6及以上
1、保时捷中国
12月,豪华汽车品牌保时捷开启中国区裁员,包括正式员工和外包员工,其中正式员工裁员10%,外包员工裁员30%,据有关消息称,赔偿或按N+6的标准执行。以月薪3万元、工作10年为例计算,员工可获得的赔偿高达48万元。
2、大众中国
11月,大众新一轮的裁员开始。采取“N+6”标准,主要涉及到进口车业务部门。给予员工两种选择,第一种是北京调离去合肥工作,第二种是直接裁员并给予最高N+6的赔偿。据消息称,能拿到这个赔偿金额大部分是在大众工作多年的正式员工。
除了中国,大众这家“百年老店”在德国市场也正在面临降薪裁员潮。根据路透社消息,大众汽车2030年前将在德国裁员超过3.5万人,并将削减德国工厂的产能,计划关闭三家工厂。

3、一汽丰田
12月,知名汽车博主@孙少军09发文称 ,一汽丰田北京总部将搬到天津,对于不愿意去天津的员工给出最高 N+7补偿。还有消息称,早签字可以多拿2万块钱。这次搬迁有可能是出于生产销售合并提高管理效率的需求

补偿背后:落到实处是关键
2024年的裁员潮是汽车行业动荡的缩影。虽说裁员是正常的企业行为,但是否按《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实施裁员,能否为员工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偿,尤其是在裁员规模较大的情况下,相关补偿政策能否让所有被裁员工接受和满意,这对企业是一个考验,是企业不能回避的ESG管理挑战。
从豪华品牌的“N+6”到新势力的“N+1”,车企的不同选择折射出它们在市场中的处境和优先级。尽管各家车企的裁员补偿政策千差万别,从“N+1”到“N+6”不等,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这些赔偿款能否按时、足额地落实到位。政策制定看似慷慨,实际执行却往往伴随着拖延、折扣甚至违约的争议。
一些新势力车企因资金链断裂,补偿款迟迟未到账;部分合资车企虽承诺高额赔偿,却因流程冗长而令员工苦等数月,甚至还出现辞退后返聘要求退还补偿款的现象。
赔偿政策的兑现程度,不仅关乎员工的基本权益,更反映出企业的诚信与责任感。而在这一轮裁员潮中,谁能兑现承诺,谁就能在行业寒冬中赢得更多信任和尊重。未来的竞争,不仅在于产品力和技术实力,更在于企业如何平衡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