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后收入才是你的底气(左侧脖子睡落枕后睡哪边好点)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鲍曼提出一个概念——新穷人。
原本指的是社会中有缺陷的消费者。而如今,随着经济的提升,新穷人有了更具体的定义:
指的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拿着不错的薪水,但却因为追求中产生活,盲目投资和教育,导致入不敷出的群体。
这些人往往外表光鲜,实际上口袋里四处漏风。
盲目买买买,却根本不懂资产配置,脑子里也没有风险意识。
等到了中年,来到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才发现自己手里却毫无抗风险的能力。
35岁后,一定要警惕成为这几种“新穷人”。
作家史密斯曾在书中讲过帕姆的故事。
1971年,帕姆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无线电公司。
由于能力出众,很快她便从秘书晋升为仓库主管,年薪也达到了47000美元。
春风得意时,帕姆每天出入高档餐厅,购买奢侈品。
甚至为了拥有一辆看起来华丽的新款汽车,她花掉了自己一整年的工资。
不到40岁,她就已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过上了人人艳羡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
后来经济下行,公司倒闭,帕姆失去了高薪的工作,丈夫也与之离婚。
为了维持自己和儿子的小资生活,她消耗着本就不多的积蓄。
信用卡账单铺天盖地袭来,她也不得不四处辗转,找些零碎的活计。
朋友曾劝她,何不尝试降低生活标准?这样至少轻松一些。
可早已习惯大手大脚的帕姆,根本难以忍受紧衣缩食的生活,更无法接受现实的落差。
在失业18个月后,她忍不住感慨:
“我几乎没办法在各种账单和失业救济金之间维持平衡,我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储蓄。
如果明年我还是失业,情况会变成什么样?不能细想——那会把我给活活吓死。”
年轻的时候,我们热衷于享受当下短暂的快感。
可当上了年纪,我们就早已不是为了自己而活。
我们的背后,是依赖我们的爱人,是渐渐老去的父母,是嗷嗷待哺的孩子。
如果仗着手里有钱,把自己作成了“新穷人”,那当意外来临,等待你的就只有后悔和遗憾。
窦文涛早年收入颇丰,却是个典型的月光族,到了而立之年,愣是一分钱没攒下。
有一年,母亲重病住进了IUC,当晚他就看到有位病人家属,强烈要求医生拔管子。
医生说:“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为什么要拔管?”
家属眼含热泪:“家里已经掏光了所有积蓄,与其这样维持,还不如让他有尊严地离开。”
听到此处,联想到母亲的病情,窦文涛心里五味杂陈,从此一改大手大脚的习惯,这才开始攒钱。
萨迪说过:“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越长大越明白,无论是谁,最大的安全感还是来自银行卡上的数字。
如果不在丰年的时候屯粮,那到了需要钱的时候,你只能坐以待毙。
生活的黑天鹅迟早会来,也许是你事业遭逢低谷,也许是父母遭遇健康危机。
但只要你守住了钱袋子,你就能不慌不忙,应对所有的难题。
老梁有一句经典名言:富豪死于信托,中产倒于理财,穷人毁于彩票。
话虽然糙,却映射出大部分人的现状。
尤其是临近中年的人,手里有了一点闲钱,但因为要养家糊口,压力还是不小。
于是他们把心思放在了钱生钱的方法上,想通过投资理财来增加“睡后收入”。
却不承想,被高收益冲昏了头脑睡后收入才是你的底气,不知不觉就掉进了高风险的大坑。
凤凰网曾报道过市民周宁的故事。
40岁时,她还是一位带着儿子去三亚度假的富婆,但8个月后,她彻底失去了挥霍的底气。
事情的起因,就是她进行了一场看似稳妥的投资。
周宁出身于普通的工薪阶层,结婚以后,老公通过做生意赚了不少钱,她也跟着一跃成为有钱人。
然而,生意的收入始终不稳定,为了帮家庭分担压力,她把目光投向了理财产品。
恰好当时有个朋友供职于财富管理公司,向她推荐了一款年化利率10%的产品。
周宁非常动心,得知并不会损失本金,就先投进去100万,结果一年后真的收回了110万。
此后,她像疯魔了一般,开始疯狂投钱。
老公做生意周转的资金,她算好时间,投了一个短期,能赚钱还不耽误用;
婆婆为了治病存的积蓄,她也说服对方借给自己,以此来赚个利息。
然而,投资的风险还是很快到来,理财公司爆雷,她1150万的本金全部赔光。
生活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儿子从私立幼儿园回到了公立,家里的生意也没法再开展。
回忆起这次经历,周宁懊悔道,比起金钱本身,“中产梦”的破裂才更让她难过和感慨。
巴菲特曾说,认知决定财富,一定要在自己理解能力范围内投资。
很多人到了35岁,体力开始走下坡路,于是自作聪明去理财。
可现实是残酷的,你盯着高利息,别人却盯着你的本金。
你没有一双慧眼和抗风险的能力,就只能掉入资本的陷阱,沦为新穷人。
任何完美的赚钱方式,内里都藏着一把镰刀。
你想要不被收割,就得谨慎以待,不盲从,不贪多。
毕竟不管你投资什么,都没有攥在手里的现金来得踏实。能守住当下的财富,其实就已经是最好的生活。
听过一个说法:中产到破产之间,只差一场精英教育。
很多人都是这样,手里有了钱,第一件事就是重金教育孩子。
几十万一年的早教班,他们二话不说就掏钱,美其名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周末安排各种兴趣班,不管孩子是不是感兴趣,以后能不能用得到,主打一个体验;
有时还是超越阶层去培养,给孩子用奢牌,甚至参加国外的游学班……
这样一套流程走下来,资金投入是不少,但获得的回报却低得可怜。
为了鸡娃,很多人把家底都掏空了睡后收入才是你的底气,不管自己能赚多少钱,到最后还是穷得叮当响。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