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品分析主要从哪几个方面(竞品分析方面主要包括)
1)导入期
2)成长期
3)成熟期
当然 ToC 和ToB,分析目标来说是相似的,但是解决方案是不一样的。
比如toc更关注用户转化和增长留存(竞品从功能、交互、体验、营销、渠道等方式)。
ToB 也关注,但从(功能、渠道、口碑、技术、运维售后、甚至人脉等方向增加续费留存和转化拓展客户群。
针对以上明确且清晰的不同目标,确定具体要分析什么,再进行下一步:选择竞品。
2. 选择竞品
选择竞品前,我们要根据MECE穷尽原则,结合分析的目的,若有精力,根据3点原则,即【有代表性】、【形态不限】、【全类型覆盖】、尽量选择的越多越好。
若精力有限,视情况我们一般数量保持在3、4个也可;有哪些渠道、思路可以帮助我们有针对性且全面地搜集到我们想要的呢?
1)通过结构化分解思维,针对各个环节找竞品举例
比如线上购物平台流程,各个环节可以参考的竞品就有:
2)通过渠道找竞品
找竞品的方式很多,要结合分析的维度和目的、产品定位针对性选择;即使有时候我们找不到直接竞品,也有间接或者可参考的竞品可以用来做分析;没有完全创新的产品。
3)通过不同维度发散思维找竞品
综上、如何你合理运用了以上方法、这时候想要的竞品基本全了。下一步就是搜集竞品资料了;开始更进一步的竞品拆解分析。
注:对粗粒度的竞品目标,我们很容易找到资料(比如关于战略、定位、市场份额、口碑等)这些在官网、甚至一些媒体都很容易拿到;对于进一步的细节分析,我们需要拿到账号登录,真正上手去体验产品(功能、操作、流程)、具体在下一节进行展开。
提个问题:TOC和TOB端产品,关于找竞品这件事有哪些差异呢?哪个更好找呢?
3. 开始竞品分析
1)分析思路
在开始之前,如果你收集到的竞品较多、你可以先做个优先级排序分类;并记录好各个竞品版本;再由浅入深、由整体到细节展开。
2)一阶段整体初步分析包含
产品定位、战略方向、商业模式、渠道推广、定价、产品架构(项目架构、信息架构、功能架构)、功能设计、用户体验设计。
toc和tob略有差异,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以上维度的侧重点,通过初步分析。
① 借鉴产品动态、市场动态、公司官网、媒体报道等方面,大致了解客户、产品、市场
可借鉴的成熟分析模型: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商业模式画布….
② 梳理产品功能表(Excel)、区分好1234级功能模块,标注亮点和不足点
得不到产品功能全貌、也要学会逆推;产品经理的基本能力,就像要实现下单功能,后台肯定有商品管理,订单流水等。
③ 分析竞品迭代记录(有app的话推荐用七麦数据、蝉大师或者找官方记录)
记录关键事件节点、分析原因;还可以进行关键版本对比。
B端产品的话,需要跟踪官网、用户手册或者一些宣传通知来找线索。
不能小看历史迭代,迭代记录通常包括新增的功能、界面改进、性能优化、安全更新等方面的内容。
从更新版本、更新时间、更新范围、更新内容、更新间隔频率;可以看出竞品对市场、用户需求的理解和产品演进的重点,也可以间接反馈市场的活跃度和迭代后用户的反馈;帮助我们找到机会点,甚至可以通过历史记录,预测下一步的迭代方向。
尤其是一些大范围的变更:可能是战略方向的调整、技术的创新应用、面对困难局势的突破点等、需要额外注意具体可以从整体版本记录、聚焦到具体功能下的发版分析竞品分析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可以好好研究下。
④ 提出问题,记录等待验证
比如商业模式、定位等,记录可以参考的方向和重要疑惑点、以及关键事件点。
至此我们得到:
一份产品功能全貌表、一份迭代记录可参考的方向、以及确定了下一步需要详细拆分关注的侧重点
3)细节具体分析阶段
① 拆解思路
当我们终于费劲巴拉有了竞品账号信息,登录进去后,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我们从这篇知道《大厂方法论+案例:从0到1轻松拆解产品需求竞品分析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对程序员的质疑说不》。
既然设计都是以业务流程、用户场景、领域框架来设计的,那我们分析竞品的时候也同样可以逆推使用这3种办法,让自己像一个竞品的产品经理一样去思考和体验。
抓藤蔓(场景流程、用户路径、信息架构),去详细体验每一个设计点及元素。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上手体验。
4)上手体验
上手搞透业务的流程、页面的交互、功能的逻辑和数据的流转。
如下图所示,详细去做竞品的体验分析,并做好记录:
做好上面这些维度分析和整理的同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点:
① 借鉴学习竞品的细节设计
比如在用户场景的功能拓展上,是否可灵活自定义,是否满足我们说的设计原则,抓细节。
如小鹅通面向企业客户开店全链路基本是管家式服务、傻瓜式操作了,很值得学习,但有些新手店家会觉得东西太多,付出成本较高,用不起来;后来专门去做了平台指导;那这就是我们要记录的机会点。
② 设计启发
我们常说aha时刻,那些让你体验的那一刻有新奇感、愉悦感甚至产生放弃感的点,都会是我们需要额外记录思考的。
③ 体验陷阱
关注用户常见的体验陷阱;导航结构混乱,用户理解成本高;扰乱因素引起用户分心烦乱(比如弹窗广告、频繁的提示等);关于隐私和安全疑虑的设计漏洞,将影响用户的信任度。
④ 关键技术分析
技术方案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产品方案,比如音视频通话的接入能力怎么集成的,用户终端平台的兼容性,上万人的直播间,竞品是怎么做到实时传输同步的。
这些都可以作为分析重点,必要时拉上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进行探讨论证。
⑤ 有数据、假设驱动论证
多维度对比,并假设论点,且可以通过数据验证,就是有价值可参考的。
最后,整理归类,形成结论(必须要是可落地的行动计划/解决方案),输出竞品分析报告。
四、竞品分析报告模板(惠存)
一个较为通用的竞品分析模板,给到大家,可以自行视情况使用。
五、一些行业认知误区
在进行竞品分析时,有几个常见的认知误区需要注意:
1)做竞品分析≠简单复制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很多方案,都是市场验证过的很成熟的东西,我们不用完全去创造全新的东西,为了做设计而设计,对于用户、市场教育成本太高了,而且根本没必要。
只需要通过学习借鉴,竞争对手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适当调整和微创新。但绝对不等于简单复制竞品的产品和策略,产品经理要多思考每一步为什么这么做的意义,这是应该具备的认知。
2)避免过于复杂化分析
我们本篇文章其实说的挺多的,但实际做的时候,各有侧重点,唯一的中心点就是要围绕竞品分析的目的,获取有用的信息和洞察,并作出针对性的决策。
过于复杂化分析过程可能导致结果不实用,建议保持简单明了的分析框架,关注关键要素。
尤其对于产品新人,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功能模块,做好深入分析,可能收获就已经很大了。
3)保持持续关注,不定期更新竞品分析
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都在不断变化,所以定期更新竞品分析至关重要。持续监测竞争对手的动向,并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产品优化,以适应新的市场变化。
避免这些误区,能够帮助你进行更全面、准确的竞品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市场环境、抓住机会并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综上,竞品分析是一个考验产品经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挺难的,做好它本身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练习提升学习,费时又费力,但也有意义。
另外,如果想做好产品经理,快速上手,最高效的方式就是,日常学习或工作中,没事就挑选几款产品,做拆解和思考练习,日积月累,成长飞速。
本文完。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