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搜书的答案的软件)


□孙葆元

北宋是一个文化的北宋,它之所以昌盛,与文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北宋立国就把文化建设放在首位,那时就有藏书家,公共图书馆属于国家,但是不叫图书馆,而是叫作馆阁。

北宋的馆阁不是单纯的图书收藏机构。除了图书收藏还兼着典籍校勘、编撰国史的任务,实际上是集图书馆、史志办、编辑部、研究院于一身的综合文化机构。它的最终成果落在图书上,是把图书的生产过程全程负担起来。

鉴于这种职能,馆阁内部有着严格的设置,如同当代的社会科学院,按照学科分成各个研究所。北宋馆阁细分为“三馆一阁”,即昭文馆、史馆、集贤院谓三馆,阁是秘阁。昭文馆掌管收藏经、史、子、集四部及修写校勘等事。史馆是监修国史的机构,集贤院负责收藏校勘典籍。

需要注意的是,北宋是把经史子集与其他典籍分开管理的,这与治国的文化理念有着极大的关系。以上三馆沿袭唐朝的设置,只有秘阁是宋太宗在端拱元年(988年)首创,把北宋之前散落在各处的珍本书籍图画收集整理,藏于一室,这个地方就叫秘阁。三馆一阁通称崇文院,归秘书省统领。到了宋真宗一朝,又创建了龙图阁,这是专门收藏太宗御书、文集和有关他的典籍、图画、御用之物的纪念馆。

由于崇文院管理者的职务极高,昭文馆和史馆皆由当朝宰相兼领,其他的编撰人员均为朝臣充任,直管和检讨须由京官以上的官员担任。集贤院等级略逊,主持者也都是大学士、学士、直院、校理等学位极高的官员主持。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于是我们看到,北宋官员在官职后面总是缀以馆阁职务,比如包拯,就是这样介绍的:“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历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权知开封府,权御使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除龙图阁直学士”。就可以看出崇文院里的“编制”全是有高级职务和学术地位的人。

宋仁宗就说,“图书之府,所以待贤隽而备讨论也。比来公卿之族,多以恩泽为请,殆非祥甚之意也。其诏至今辅臣,两省侍从,不得陈乞子弟亲戚为馆职……亦考所进文,召试入等者除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北宋馆阁的地位让众官垂涎。宋朝的冗官多,但是宋仁宗说,唯“图书之府”不可妄进,必须是三等以上的进士,还必须考试才能录取。

搜书

崇文院绘图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宋太宗考察三馆,时三馆称西馆,龟缩在城垣一角,只有房舍数十间,还是前朝大梁所建。宋太宗皱起了眉头,说,是岂足以蓄天下图书,待天下之贤俊也?于是下诏重建三馆,亲授栋宇之制,并赐名“崇文院”。

崇文院一年就告建成,据宋人王明清《挥尘录》记载,它“有书仅万二千卷”,也就是说崇文院几乎是一座空院,有院无书。北宋之前五代十国连年混战,导致图书散佚,北宋立国后除了振兴经济,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抢救失散的图书典籍。宋太宗定下三项措施,第一项是尽收十国宫掖内藏书,汇集京师三馆。于是各地官员纷纷搜书,形成了一个浩大的政治任务。第二项是奖励民间献书搜书,“昭购亡书”,凡献书先令史馆点检,有价值的书除高价购买,献书人经翰林学士院考试可赐以官职科名。一时间天下献书,《宋会要辑稿》记载,很多宋代以前的珍贵典籍得以保存。第三项是派官员寻访、抄写、印刷。毕竟有些藏书人不愿意把心爱的书籍交出去,宋廷就派能抄写的吏员“借本抄写,即时给还”,结果“凡得古书六十余卷,名画四十五轴,古琴九,王羲之、怀素等墨迹共八本。”这是一个伟大的抢救工程,避免了绝版书的断代。

北宋皇帝带头读书,宋太宗多次对臣下说搜书,“无所爱,但喜读书”。他为自己定规,日读《太平御览》三卷,告诉身边的侍从“日进三卷,朕当亲览”。皇家的读书传统传到宋真宗时代,他诏命将昭文馆中所藏四部全书各抄一部,“置禁中太清楼以备御览”。

宋三馆藏书不是一藏了之,那么多学士集中于此,不是空头职位,他们有一个任务,就是校书。校书在宋代叫“勘书”,以后称“校勘”。校勘错别字,凡错字以雌黄颜色涂掉;别字或多字,以雌黄圈之;缺字,在字旁添入;如果行距密集,则用朱砂画圈,然后在上下空纸处标写清楚;诸点语断处,以侧为正;有人名、地名等需要细分者,以中间加细点分隔,这就是顿号。

景德元年,宋真宗命校勘《汉书》,这一校勘发现诸多问题,一位叫刁衔的校书郎上疏说,“《汉书》,历代名贤竟为注释,其得失相参,互有章句不合,名氏交错,除无可考据外,博访群书,遍观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签正三千余字,录为六卷以进。”足见学风之严谨。

北宋的刻书业兴旺,给后世留下千种图书,计有史书、经书、各家笔记、医书、卜书、农书、金石书等等。随着岁月流逝,宋版书存世稀少,便有宋版一页值千金之誉。但是经历朝翻印,书的内容得以留存下来。

盘点宋书,最著名的有四部:第一部是宋太宗常读的《太平御览》,是他诏修的一部类书,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诏翰林学士李昉编修,历时六年,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二月完成,其书55部,5363类,“杂采经史传记小说,自天地事物,迄皇帝王霸分类编次”。实际上这是三馆藏书的一个分类与集合,它的序言是“四方既平,修文止戈,收天下国书典籍,聚之昭文,集贤等四库。太平兴国二年三月戊寅,诏李昉等十四人编集是书。”

第二部书是《太平广记》,这是与《太平御览》同时着手编修的一部书,主编仍然是李昉,这部书的侧重点是“野史小说”。它先于《太平御览》完成,其书500卷,目录10卷。李昉说它是,“六籍既分,九流并起,皆得圣人之道,以尽万物之情。足以启迪聪明,鉴照今古。”一语道出了小说的典型性。

搜书

《太平广记》全书

《太平广记》全书第三部是《文苑英华》。宋太祖不愧是一个善读的人,他发现《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无法涵盖存世图书的全貌,并且“诸家文集其数至繁,各善所长,蓁芜相间。”于是决定按《文选》的思路,编撰本朝的文选。《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选自先秦至本朝的一百三十位知名作家和佚名作家的优秀文学作品汇集一册的重要选本,为后世称道。宋太宗显然要彪炳史册,于是下令编撰是书。挂帅的主编仍然是李昉,当时《太平御览》尚未完稿,这部书又隆重举行,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起至雍熙三年(986年)底完成,上起萧梁,下至五代,收录作家220人,作品20000篇,分38类为诗赋、歌行、杂文、中书制高诰、翰林制诰、策问等,共计1000卷。

第四部是《册府元龟》。这是宋真宗于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想起其父宋太宗,下诏编撰的历代君臣事迹,他亲自制定了这部书的编辑方针:“所编君臣事迹盖欲垂为法典,异端小说咸所不取。”元龟就是大龟,古人以龟甲占卜未来,元龟就是一部向未来的书,是推崇北宋社会正风正气的书。这部书1000卷,规模比《文苑英华》多出一倍,它是为一个历史时期树立榜样的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336124523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