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改革的城市(空置房物业费争议)
不知不觉,2025年已过半,上半年物业行业都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话题和事件呢?这些话题和事件又反映了怎样的行业趋势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空置房物业费
上半年,关于空置房物业费的争议甚嚣尘上。
空置房物业费争议本质,是公共服务领域的“三元悖论”:在业主权益、企业生存和政府调控之间,任何单方利益的绝对化都会导致系统失衡。
我们认为,短期的政策调整虽能缓解矛盾,但根治之道可能还是在于建立动态成本核算体系,区分固定以及可变服务成本。
而比成本核算更重要的,则是让这场牵动千万家庭的利益博弈,最终走向多方共赢的制度化解决方案。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我们的这篇文章:空置房物业费:一场牵动千万家庭的利益博弈
2、行业透明化革命
在空置房物业费的讨论中,我们表达了行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的观点,其本质就是要推动行业的透明化。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家电维修乱象,头部平台啄木鸟家庭维修被点名。我们借此事件明确表达了物业行业需要一场透明化革命的观点。具体参考文章:物业行业,需要一场透明化革命
我们认为,依赖信息差盈利的系统本质是脆弱的,任何透明度提升都可能引发崩溃。未来的赢家,必是那些将“透明”植入基因的企业,因为真正的服务价值,从来无需隐匿于黑箱之中。
随后,万科物业将其弹性定价机制进行了开源,真正掀起了这场革命。
让信息更透明更开放,打破外界对物业行业的误解误读,让物业服务回归本来应该有的价值物业改革的城市,这就是万科物业弹性定价机制最重要的意义。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我们的这篇文章:万科物业,正在掀起一场行业“透明化革命”
3、物业撤场潮
近期,舆论场刮起一阵“物业撤场潮”的旋风,某些媒体将零星的企业退场案例渲染成行业整体的大撤退。
前两天我们也对此表达了我们的观点,具体内容参考:到底谁在炒作物业撤场潮?
我们认为,少数企业的退场被放大为行业溃败的符号,而全国数十万住宅小区中持续履约的物业服务,以及数百万物业从业者日复一日的设备巡检、绿化养护、安保值守,反而成了沉默的背景板。
这种选择性呈现恰是幸存者偏差的经典演绎,媒体追逐冲突性事件的天性,使1%的非常态案例,遮蔽了99%的平稳运行现实。
头部物企的“撤场”动作,更应置于其战略转型框架中解读。所谓撤退,实则是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的必然调整,用区域深耕替代广种薄收。
物业企业主动退出管理密度低、跨区域协调成本高的项目,转而聚焦长三角、大湾区等核心城市群。这如同果农修剪弱枝保强枝,只为让主干更茁壮。
而巨头退场留出的空白,恰是新玩家生长的裂缝之光。“只见枯叶离枝,不见新芽萌发”——这是当前舆论对物业行业最深的误判。
4、好服务
当“好房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绿色智慧社区成为城市更新的标配,人们蓦然发现,钢筋水泥构筑的物理空间之外,好的物业服务才是赋予建筑生命的灵魂。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服务”?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物业企业又如何打造“好服务”呢?
我们上半年针对“好服务”这一话题,举办了一场行业高峰论坛,并撰写了一系列专题文章。
在好服务|到底什么样的服务,是好服务?这篇文章中,我们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对专业的敬畏之心,对细节的偏执追求,对初心的矢志不渝,这些看似“过时”的品质,恰是穿越周期迷雾的永恒罗盘。
另外,在好服务与数字化:物业企业的未来密码这篇文章中,我们认为物业企业在时代浪潮中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坚守“好服务”的生命线,又要拥抱数字化变革的必然趋势。
5、老旧小区改造
2025年3月9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住建部部长倪虹再一次提到,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城市更新的改造范围,因地制宜实施改造,也鼓励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
我们认为,老旧小区改造应该涉及“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主要是建筑、设施、公共空间的改造;而“软件”主要是社区协商机制的构建,以及物业服务的完善。
在行政主导下的老旧小区改造实践中,“硬件”设施的改造是核心的关注要点。这导致大多数的小区缺乏足够的公众参与,造成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软件”建设的缺位。
这也导致很多市场化的物业企业,都视老旧小区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大部分老旧小区缺乏有效的物业管理,这也是导致其建设和改造成果难以得到长期维护的症结。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我们的这篇文章:老旧小区改造,应是一场深刻的社区治理变革
6、应收帐款
在上半年上市物企年报季后,我们重点关注了上市物企的应收账款问题。
截至2024年底,30家样本上市物企的贸易应收账款总额已达981.34亿元。
如果加上尚未披露年报的上市物企以及其他中小上市物企,那么这一总额将突破千亿大关。
2024年,30家样本上市物企贸易应收账款总额,同比2023年底增长了8.73%。而同期30家样本上市物企的收入总额仅同比增长4.9%。贸易应收账款总额的增速显著高于收入总额的增速。
在聊一聊上市物企最敏感的数据:应收账款这篇文章,我们引入一个指标,那就是贸易应收账款的迁徙率,并据此对上市物企应收账款质量进行了深入分析。
我们认为,那些活得更好的企业,不是因为没有坏账,而是因为它们早已把坏账风险,变成了自我迭代的驱动力。
那些敢于打破路径依赖、构建健康现金流循环的企业,将在新一轮洗牌中掌握主动权;而那些沉迷于账面增长幻影的企业,终将被坏账的潮水吞没。
在这个现金流为王的时代,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财报上的营收数字,而在于让每一笔物业费都流淌着被认可的价值。
7、AI
AI是2025年绕不开的话题。
万物云董事长朱保全在致股东信中说,智能体(AI AGENT)或是物业公司的最大威胁。具体内容参考:朱保全致股东信:智能体或是物企最大威胁
我们也结合杭州六小龙,对物业行业的未来进行了畅想。
我们认为,从“替代人力”到“重塑体验”。未来的物业AI将突破现有工具属性,向“主动服务”进化。AI的付费逻辑革命,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创造”。各方的付费意愿将随AI价值显性化而转变。
AI替代的可能并不是“月薪两三千的人”,而是“不可控的风险与低效”。
这场变革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需要重构服务流程、重分配利益链条、重塑人对技术的信任。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我们这篇文章:杭州六小龙,如何重构物业行业未来?
8、城市服务
近两年,碧桂园服务、万物云等头部企业开始在城市服务赛道收缩布局,目前我们对物业企业切入城市服务赛道这一动作的是非成败,还很难下定论,但结论似乎也在逐渐明朗。
上半年,深圳市罗湖区多个街道,相继发布了新一轮环卫作业外包项目的采购意向。让我们惊讶的是,这些采购意向中,完全没有了“物管城市”这个字眼。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我们这篇文章:“物管城市”改革被叫停?
我们通过数据对比发现,不实行“物管城市”,仅按环卫作业外包进行招标物业改革的城市,罗湖区的这5个街道每年可以节省6756万元,3年就可以省下2个亿。
并且,这还只是预算控制金额,从翠竹街道的中标结果来看,中标金额2562.48万元,比预算金额2816万元,打了九折。
在当前财政吃紧的背景下,过“紧日子”已经成为常态,深圳也不例外。
同时,这一现象背后,也映射出了城市服务领域的价格战的现象。具体内容可以参考我们这篇文章:城市服务最新研判:价格战席卷全国
结语:物业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关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解读,我们在上半年已有多篇文章。
比如在两会期间,我们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剖析未来可能的机会:敲黑板|2025政府工作报告,这些内容与物业有关
在上市物企年报季后,我们结合年报表现,对行业未来发展进行了研判:物业行业最新研判:大人,时代变了!
我们认为,物业行业目前正站在历史性的拐点上,一场关于生存逻辑的深刻变革悄然展开。当房地产黄金时代落幕,物业企业如同大象转身,从追逐管理面积的“量变”转向深耕服务价值的“质变”。
近期,我们又结合着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对行业未来发展进行了进一步解析:“十五五”研究|物业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我们认为,未来五年,行业将经历残酷的供给侧出清,但阵痛孕育着新生。当物业企业从“收物业费的管理者”蜕变为“创造价值的服务者”,物业管理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刻度尺。
文章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