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投融资平台(首都经济形势解读)
首都经济形势解读和民生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昨天举行,市发改委副主任张鑫表示,本市上半年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好于预期。经济社会运行呈现出“态势稳、动能足、保障实”特点。三季度,本市将实施六大专项行动,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张鑫表示,下半年,本市将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做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着力立足当前谋划长远,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扩大内需,全力稳住经济大盘,着力打造创新发展亮点,拓展科技应用和产业成长空间十大投融资平台,着力精准解决民生问题,全力以赴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谋划打造一批文旅消费新地标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六大专项行动中的首项行动就聚焦“提振消费”。三季度,本市将围绕奥林匹克中心区、“两园一河”、大运河、南中轴等谋划打造一批功能区级的文旅消费新地标,一体化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抓好演唱会、会展以及世界乒联中国大满贯、中国网球公开赛等重点活动和暑期、中秋、国庆、冬季等重点时段,系统谋划融合消费新场景。
第二项行动则是聚焦产业,推出产业强基行动。张鑫表示,本市构筑高精尖产业发展高地,支持新能源汽车高端零部件项目在京落地,加快打造手术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海淀、昌平两个市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向国家级升级,高水平举办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级、市级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推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平台全面开展交易。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创建北京中轴线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推进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大力支持“科技+文旅”“科技+文博”等新业态发展,结合城市更新打造更多“小而美”的文化微地标。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本市聚焦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提出第三项企业护航行动,完善企业诉求响应和反馈机制。包括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加快清欠中小企业账款,深入开展“畅融工程”“千企万户大走访”等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发布全市统一的轻微违法免罚事项清单,力争“无事不扰”企业突破50万户等。
三季度,本市还将扎实推动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将“改革赋能行动”作为第四大专项行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本市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立法,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分级分类授权机制,推动北京证券交易所大力发展国债交易市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一体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事业单位改革,出台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方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国际法商融合示范区,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向口岸物流、服务贸易等环节拓展,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
三季度160项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第五个专项行动聚焦投资促进行动。本市将着力提高投资效益,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更好发挥投资扩需求优供给的作用。市发改委投资处处长王丹丽介绍,下半年本市将加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和谋划储备。推动“3个100”市重点工程加快建设,继续安排三季度160项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集中攻坚推动一批储备项目转化落地,加快研究形成本市“十五五”时期重大项目清单。统筹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保障重大项目有序建设。充分发挥好政府投资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作用和带动社会投资的引导性作用,撬动更多资源投向产业项目和城市更新项目。持续深化投融资改革创新。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场景建设,加快重大项目落地。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推动面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重大项目加快对接,持续拓展民间投资参与渠道。
全年发布不少于10万毕业生就业岗位
此外,本市还将实施“民生暖心行动”,加力增进民生福祉。本市将继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年归集发布不少于10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促进公共服务普惠均衡,出台普惠托育试点政策优化方案,推进新型集团化办学,新增中小学学位4000个以上,新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
在加大力度实施交通综合治理方面,地铁17号线剩余段、6号线南延将在年底前开通,建设丽泽商务区站、新龙泽站等轨道交通微中心。推进花园城市高品质建设,打造20条城市画廊,全年建成20个无界公园,推进六环高线公园建设,实现温榆河公园二期等滨水空间对外开放。
·重点·
京西地区
年内将新增一处滨水活力岸线
市发改委产业处处长李彬在会上透露,本市“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战略全面启动,今年年内,京西将新增一处永定河左岸S1线至新首钢大桥1.3公里滨水活力岸线,打造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据介绍,“两园一河”中“两园”分别是指园博园和首钢园,“一河”即北京城的母亲河——永定河。今年5月,本市提出努力将“两园一河”区域打造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湖、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载体、水与城市活力共融的水岸客厅、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践行“两山”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实现“山水京西、活力永定”的新图景。
李彬介绍,目前“两园一河”协同联动发展战略全面启动。据介绍,“两园一河”协同联动范围为沿永定河自军庄至宛平湖约22公里河段,区域总面积约92.5平方公里,以永定河为骨架由内向外构建形成滨水核心带、文旅商体活力带、产业渗透拓展带的空间发展格局。本市统筹安排了水、绿、路、视廊互联互通,活化利用永定河文化,文旅商体活力提升,强化区域协同和市场化发展,政策机制改革创新以及启动区建设等6方面重点任务和82个重大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园博湖公交式轮渡项目,则将实现“两岸”间坐船直达。“利用区域最好的绿色本底和最大的水域面积,届时游客可在园博园坐轮渡,10分钟到达对岸的永定河休闲森林公园,游览永定河森林公园后可沿着堤顶路步行至首钢园。未来,本市还将进一步谋划利用原有的首钢老灰渣线和丰沙线修建观光小火车,打造兼具旅游和交通功能的火车线路,使游客可通过轮渡和小火车两种交通方式,体验‘两园’间便捷舒适、有意境的连通。”李彬说。
城南地区
今年预计新增学位5500个
据市发改委地区处处长刘力介绍,今年城南地区预计新增学位5500个。刘力表示,上半年,城南地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速落地。在促进基础教育资源扩优提质方面,北京八中亦庄学校、北京市十二中河西分校新建项目实现开工建设,房山区河北镇中心校并校改造项目、北京第四实验学校东校区通过竣工验收,9月将实现开学招生,城南地区今年预计新增学位5500个。
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院区实现开工,丰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快改建,房山区中医医院新院区住院综合楼主体结构完工,城南地区居民就医将更加便捷。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持续拓展,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完成全新改建。中国第一座完整呈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葬制的汉代遗址重新实现对外开放,将打造成为北京地区汉代文明展示中心。城市消费活力进一步激发,全市首家京东生活港开业,开业至今销售额达3.5亿元,成功打造首都商务新区消费新地标;方庄购物中心正式完成焕新升级并重装亮相,打造“博物馆式”购物新体验;丰台园博园合生汇项目、房山区山姆会员店实现开工,进一步丰富消费场景。
大兴国际机场上半年旅客吞吐量达2606万人次,同比增长9.4%,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14.1%,机场口岸进出口规模累计突破千亿元;大兴临空经济区再生医学产业园基本完工,医疗器械产业园主体结构实现封顶;丽泽金融商务区入驻企业累计突破1300家;新材料基地加快打造首都“材料谷”,上半年预计实现产值89.23亿元……上半年,城南地区重点功能区产业引领作用增强。
京北地区
温榆河公园二期9月底前开园
据市发改委基础处处长扈中伟介绍,今年9月底前,温榆河公园二期基本建成。届时,温榆河公园面积将达到30平方公里,成为本市最大的“生态绿肺”,成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金名片”。
据介绍,上半年,本市花园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生产生活空间更加靓丽。在生态空间建设方面,温榆河公园已开放12平方公里,今年9月底前将基本建成,形成约30平方公里、本市最大的“生态绿肺”,打造首都生态文明建设“金名片”。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建成开放面积约853公顷十大投融资平台,依托御道、水系、公园,推动南中轴地区功能重塑、品质改善和动力升级。城市副中心文化新名片——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行,成为北京首个以“馆园一体”形式运行的考古遗址公园,构成集文物保护、生态涵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
在绿道建设方面,本市精心打造“京华绿道”品牌。城市公园环绿道、小西山“香八拉”绿道等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将有效串联各类城市空间,更好满足市民户外徒步、运动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在花园式示范街区建设方面,本市围绕怀柔科学城、中德产业园、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产业集聚区支持一批花园城市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品质。
在公园游憩消费环境方面,奥北森林公园三期开园,南北向串联霍营公园等9个公园,回天地区实现500米内“见绿”“彩化”目标,多样化消费场景进一步拓展丰富,助力打造中轴北端花园城市示范区。第九届国际月季大会顺利举办,大会期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助力月季特色产业发展。
回天地区
240项重点项目补齐民生短板
市发改委“疏整促”办治理处处长焦春生介绍,接续两轮的“回天行动计划”共落地实施240余个重点项目,大力补齐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民生短板。在7年时间里,“回天地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院前急救呼叫满足率、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等指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在公共服务方面,“回天地区”累计增加学位22000余个、普惠制幼儿园42家,新建学校坚持集团化办学,先后引入清华附小、人大附中等17所名校名园,与西城、海淀等市属优质学校“手拉手”结对共建,实现回天居民家门口“上名校”。新建积水潭、清华长庚二期等三甲医院,新增床位1900余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六街一镇”全覆盖,医疗设施便利度显著提升。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回天地区”建成了林萃路、科星路等重要道路,实施北清路、安立路等快速化改造,打通龙域环路等十余条断头路。轨道交通从4条线路、12座站点,提升至6条线路、20座站点,公共出行更加便利。优化调整60余条公交线路,实现“最后一公里”接驳全覆盖。开通了国内首条通勤用自行车专用路,绿色出行成为新风尚。在人居环境方面。“回天有绿”构建大尺度生态廊道,建成投用奥北森林公园一二三期、回龙观生态休闲公园等17处公园,增加公园绿地面积408公顷。42公里骑行绿道基本贯通,形成安全连续、覆盖广泛的“骑行+步行”网络体系。
文章评论(0)